摘要:中国的卫生事业,从清末民初的愚昧落后,到新中国的“讲文明、讲卫生”,期间花费了无数人的时间和心血。这当中,王斌作为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中国的卫生事业,从清末民初的愚昧落后,到新中国的“讲文明、讲卫生”,期间花费了无数人的时间和心血。这当中,王斌作为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从年轻时就开始为中国卫生事业不断付出的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却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限制中医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争议,并最终被毛主席下令撤职。
那么,他究竟做了怎样的决定,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抉择和考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许多部门百废待兴,作为卫生体系也不例外。这其中,曾经在中共苏区负责过核心医疗卫生事业的王斌走马上任,开始担任中国政府卫生部副部长职务,主要负责的内容就是医学教育和卫生政策方面。
实际上,在中国数年抗战过程中,一直负责医疗卫生方面工作的王斌,是一名彻头彻尾的“西医支持者”。所以,在1950年,王斌曾经在名叫《东北卫生》的卫生体系杂志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武断地表示,中医作为过去封建社会里使用的“封建医学”,应当被摒弃和取缔:“中医只能在农民们的精神面前起到一点安慰的作用。”
为了宣传他的思想,没过多久,王斌又将这篇批判中医的文章编写进了《医务工作者的道路》一书当中,并组织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们学习。
在王斌的号召下,东北的卫生部一度将《医务工作者的道路》当做医务人员的“行医指南”,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认真研究学习,领会精神;而书中的那份对中医的批判与轻视,也随之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
也是在同一年,王斌又和卫生部另外一名副部长贺诚一起推行了《中医师暂行条例》。这一条例中规定,中医想要继续开办诊所,就必须要取得相应的医师执业资格,这看似是一个把控中医队伍、预防中医医生良莠不齐的好办法;
可是,相关的执业考试中却以“从科学立场出发”为理由,增加了三门西医相关的题目,而在当时的中医队伍里,有不少人压根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西医相关课程,这导致了有将近九成的中医都没能拿到所谓的“执业证书”,从而失去了行医的资格。
在官方政策的“苛待”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时间里,中医行业陷入了极度萧条和低迷的状态,很多中医诊所因为没有行医资格接连关张,中药房一家接一家地在街头消失;
更糟的是,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并没有足够的西医医疗条件,在中医诊所被迫关停以后,当地居民没办法求医问药,很多人因此小病拖成了大病,最终悲哀地病死在家中。
实际上,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医早已融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因此,卫生部对中医的抨击和强硬的态度,不仅引发了中医界的抗议,更激起了普通百姓们对于医疗卫生界的不满与冲突。
1953年,毛主席偶然得知了当时卫生部对于中医的偏颇政策、以及中医当时萎缩凋敝的困境,立刻大为光火——
原来,在多年抗战过程中,毛主席不止一次地在中医的“苦汤药”下药到病除,所以,毛主席对于中医极为信任;不仅如此,毛主席深知,“医道中西,各有所长”,因此,在毛主席看来,卫生部这种打压中医、推崇西医的政策,阻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非常不自信的表现,也是极端错误的行为。
故而,在得知此事后,毛主席立刻下令,撤销王斌和贺诚两人卫生部副部长的职务,并要求卫生部重新修订有关中医行医的相关方针政策,中医行业就此“绝处逢生”——
或许有人会疑惑,身为在卫生相关部门工作多年的一名政府人员,王斌为什么对中医如此抵触呢?实际上,这背后和王斌年轻时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1909年,王斌出生在了四川宜宾麒麟苗族乡的一户人家当中。从小,王斌就十分聪颖好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14岁时,王斌被父母送到了成都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当中,这所学校正是当时顺应新思潮而开办的西式医专,王斌在这里学习到了许多科学的西医内容,并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立志于投身革命,保家卫国。
1933年,王斌加入了工农红军的队伍,并以军医的身份随队长征,一边跋山涉水,一边抢救治疗伤员。由于在队伍里表现优异,1935年,王斌顺利入党,并开始在中农红军中央军委卫生学校中担任教务主任的职务。
1937年9月,中农红军115师在平行岭南麓打响了平型关战役,王斌在其中负责伤员转运的重大任务。当时,平型关内战斗惨烈,战士们浴血奋战,峡谷内硝烟弥漫,条件十分艰苦,可王斌却不畏生死,在前线的枪林弹雨中穿梭往来,组织人员建立了一条长约千里的“伤员转运线”,在大后方出色地完成了伤员转运的任务。
1938年,学校跟随长征队伍迁至陕北,王斌身为学校里的“外科专家”,一边要负责学校里的伤员治疗,身上还有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学校的杂务,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即便是在这样忙碌的情况下,王斌仍然和贺诚一起,为当时的卫生学校研究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体制:
在两人的带领下,红军卫生学校实行专科重点培养方法,用形象教学法缩短学制,在短期内迅速培养起了一大批卫生医务人员,极大地保障了当时前线战士们的生命安全。
由于医术精湛,对待伤员一视同仁,在战场上不怕牺牲,王斌得到了许多工农战士们的爱戴与信赖。这之后,王斌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八路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兼政委等职务,在抗战过程中不断救死扶伤,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6年冬,解放军计划夺取沈阳,然而,由于天寒地冻,东北西满地区鼠疫横行,民不聊生。为了解决鼠疫,王斌主动带领医大的教职人员和学生们深入疫区,打断“传染环”,隔绝患病人员,组织发动当地群众一起保持卫生、消毒防疫,终于在1947年春天到来时彻底解决了当地的“鼠疫威胁”,也为后来的辽沈战役创造了健康无忧的战斗条件。
显然,正是在抗战期间救治伤员时,西医那“立竿见影”的疗效让王斌十分满意,加之多年对西医的研究,让王斌十分信赖于这种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科学治疗方式;而与此同时,王斌始终觉得,中医那种“模棱两可”、难以用一两句话就解释清楚的诊疗手段,实在是让人“嗤之以鼻”;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的社会环境,对于封建社会的一些陋习的摒弃与清扫,让王斌愈发认为,中医也是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封建医学”,所以,在这之后,他偏颇地开始否定中医,也就此引发了上文中的那一场“中医风波”……
三、中西医结合实际上,中医,和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岐黄”到“青囊”再到“杏林”,中医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年,更有着绵远不绝的理论传承。
在古代,中医用一本《黄帝内经》奠定了诊疗养生的理论基础;这之后,中医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并将其延伸融入治疗手段当中,中医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代表之一。
实际上,在西方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后,中医遭人诟病的原因,正是中医当中遵循的“天人感应”“阴阳相生”“五行相克”等思想,让人看起来觉得玄而又玄;
可是其实,在所谓的“阴阳五行”当中,蕴含的是中国古代朴素而自成一体的哲学体系,而这种哲学体系是顺应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同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进步;
而除此之外,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整体原理也不尽相同。
实际上,在经过多年发展与研究后,如今的人们已经发现,遵循逻辑辨证、预防与“相克”的中医,是一门以整体论为主的医学,其原则是将人作为一整个“整体”,身体各部分“相生相克”,从而根据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等整体辩证诊疗;
而作为现代科学、从分子层面解释药品原理的西医,其原理建立在物理、心理、化学、生物等分门别类的“局部”上,属于“还原论”医学,而这些可推导、可还原、可检验的治疗方式,让诊疗变得“可视化”,也更加利于取得病人的信任。
不过,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猜想、验证、逼近”的过程。人们正是在历史中寻求发展的道路,又在发展中寻找到属于当下、乃至于属于未来的真理,而这些寻找及发现的过程,也是人类进步的过程。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因为当下无法找到合理的、可推导的方式来验证中医的治疗效果,就片面地排斥及否定中医的效果,毕竟,已经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中医,是国粹,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他蕴含着数千年来所有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发展的“传家宝”。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也为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互补,也为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更为关键的是,中西医的结合,也为一些疑难杂症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时代的发展下,许多曾经的“大病”“绝症”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了更切实有效的保障。
当下,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先进,社会也在随之不断进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将他们和过去的历史融合,让历史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属于我们的使命,也是国家发展与前行的基石。
让我们一起带领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向着更高更远的舞台腾飞吧!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