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科学家向物理学“宣战”,常识被颠覆,难道课本内容是错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04:33 1

摘要: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一些声音,它们声称现代理论物理学“建立在谎言之上”,甚至指责整个科学界在“掩盖真相”。

当代物理学似乎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一些声音,它们声称现代理论物理学“建立在谎言之上”,甚至指责整个科学界在“掩盖真相”。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一场真实发生在网络空间的舆论风暴,一群人自称为“边缘科学家”,借助播客、YouTube和推特,向主流物理学发起了全面挑战。

这场风波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是埃里克·韦恩斯坦。

他自称提出了一个能统一所有基本物理力的“几何统一理论”,却在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质疑时,回应得相当情绪化。

卡罗尔看过韦恩斯坦那篇自称是“从旧笔记中拼接出来”的论文后,毫不客气地批评道:“这并不严肃,就像是‘我的作业被狗吃了’的翻版。”

而韦恩斯坦的回应却更像是人身攻击,他说卡罗尔是“理论物理学界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这种把科学争论变成个人恩怨的做法,恰恰是这类反主流声音的典型策略。

韦恩斯坦不是孤军奋战,他在推特上有超过一百万粉丝,还常被请去乔·罗根的播客节目畅谈观点。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在彼得·蒂尔的风险投资公司担任高管。

这样的背景,无疑为他的言论镀上了一层“成功人士说真话”的光环。

但问题在于,他最近的一些主张越来越极端,他竟然声称“同行评议制度是政府和杰弗里·爱泼斯坦合谋的产物”,目的是阻止人类探索太空。

这种牵强附会的阴谋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批评的范畴,滑向了毫无根据的想象。

与此同时,严肃的科学讨论正在被娱乐化。

YouTube上一位叫“戴夫教授”的频道主,靠制作科学家之间“互怼”的视频吸引了近400万订阅。

科学争论被剪辑成一场场真人秀,带有冲突、金句和情绪爆点,就像播客主持人克里斯·威廉姆森所说的,成了“物理学家的卡戴珊姐妹”。

这种内容固然吸引眼球,却模糊了科学本身的价值:它本该基于证据、逻辑和验证,而不是谁的声音大、谁会讲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现代物理学确实并非完美无缺。

弦理论至今没有做出可验证的预言,暗物质、暗能量仍然神秘,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还没有统一。

这些是实实在在的难题,也是批评者常常拿来质疑科学界的依据。

但科学本身从来都是在困难中前进的,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量子革命到宇宙学的发展,物理学史上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长时间的迷茫和争论。

现在的困境,与其说是“崩溃”,不如说可能正酝酿着下一场突破。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质疑声音逐渐影响到政策与现实研究。

据报道,特朗普政府曾取消对国家科学基金会超过10亿美元的拨款,甚至计划将其预算砍半。

连名称里带“气候”二字的项目都难以幸免,CDC、NOAA乃至NASA都遭遇大规模裁人和预算削减。

这些都不是遥远的机构,它们的研究关乎医疗、环境、太空探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科学被政治立场和网络情绪所左右,受伤害的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基础。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表示物理学的语言太抽象,距离日常生活太远,容易让人产生隔阂甚至怀疑。

但如果因此就把科学争论变成非黑即白的骂战,或者全盘否定科学共同体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危险的简化。

我们也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之所以可靠,并不是因为它从不犯错,而是因为它有一套纠错的机制。

同行评议、实验验证、理论竞争,这些流程虽然有时缓慢甚至保守,却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关键。扔掉这些,就等于扔掉了理性探索最基本的原则。

这场看起来发生在物理学界的争论,其实映射的是更大层面的社会课题:在一个信息泛滥、情绪容易被操纵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知识、权威和真相?

当阴谋论比严谨的理论更容易传播,当科学被娱乐化和政治化,我们是否还能清醒地分辨什么才是可靠的知识?

或许走出这场“信任危机”的方式,不是选择站边呐喊,而是回归到对科学过程本身的理解:它不完美,但它在不断逼近真实。

它需要批评,但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建设性的批评。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学习者或传播者,能做的是保持开放而清醒的头脑,

不盲从主流,也不轻信颠覆;不把科学神化,也不把它妖魔化。

只有让科学的回归科学,传播的回归理性,信任的回归证据,我们才能在迷雾中看清方向。

不仅为了物理学的未来,也为了每一个依赖科学而进步的日子。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