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汽车越来越像“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车载芯片的重要性也水涨船高。从动力控制到智能座舱,从电源管理到自动驾驶,芯片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没有芯片,就没有智能汽车。
随着汽车越来越像“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车载芯片的重要性也水涨船高。从动力控制到智能座舱,从电源管理到自动驾驶,芯片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没有芯片,就没有智能汽车。
但说起汽车芯片,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高大上”、“门槛高”。其实,把它拆开来看,你会发现这个赛道不仅门道多、细分全,还有不少被低估的国产玩家正在悄悄崛起。
一句话总结:汽车芯片,是智能汽车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过去,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高,芯片主要负责点火、油门这些基础控制。而现在,一辆中高端电动车里的芯片数量已经超过1500颗,涉及功能多达几十项。从动力、底盘控制,到车载娱乐、辅助驾驶,再到能耗调节、电池管理……哪一块都离不开芯片。
在这种背景下,汽车芯片已经不仅仅是“零部件”,而是决定整车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的核心。
近年来,全球“缺芯”风暴让人认识到:芯片不是说断就断的普通商品,而是涉及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的关键资源。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中美博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对汽车芯片的自主化加速提速。尽管短期内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但正所谓“逆风而上,方见英雄本色”。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技术积累、市场开拓、产品迭代方面开花结果。
芯原股份:提供芯片设计IP授权,是国内少数具备车规级SoC整体设计能力的企业,其自动驾驶SoC平台备受关注。瑞芯微、星宸科技、全志科技:覆盖中控、座舱、HUD等市场,拥有一定市场基础和技术储备。不仅覆盖电源、信号链、EEPROM等产品,还实现多个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
紧凑型CIS产品覆盖ADAS、电子后视镜等场景,产品已实现规模化供应,具备强劲增长潜力。
其SPI NOR Flash等产品已进入多个车规市场,未来在智能汽车数据存储方面需求可期。
MCU产品通过国际最高安全认证,定位核心控制系统,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意义大。
以中控、AR-HUD等为主攻方向,打入多家主流车企,为智能化体验添砖加瓦。
V代IGBT驱动模块打入比亚迪、吉利等核心供应链,具备IDM全流程能力。
智能汽车的下半场,不再是传统机械的博弈,而是智能化、电子化的芯片对决。国产芯片企业虽起步稍晚,但凭借政策支持、市场牵引与技术突破,正逐步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乃至“领跑者”。
未来3~5年,谁能率先在技术、产能、认证方面实现“卡位突破”,谁就有机会在全球汽车芯片产业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不妨点个“在看”或转发一下。支持原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芯”的力量!
来源:小柯要加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