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文丨有云散文:南通谒骆宾王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1 18:04 1

摘要:第二天清晨,我与考察组领队陈述了自己的愿望。其实,这项活动已被列入当天的活动行程,我感到十分欣慰。当天下午,我们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一同驱车前往。

⊙作者丨骆有云

二十多年前的岁暮,一个寒风凛洌的冬日,我随义乌政协文史委一行,前往江苏南通、镇江、扬州考察。

夜宿镇江,寒星冷月,寂静安谧。我萌发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想去狼山拜谒我的先祖、也是家乡先贤骆宾王之墓。

第二天清晨,我与考察组领队陈述了自己的愿望。其实,这项活动已被列入当天的活动行程,我感到十分欣慰。当天下午,我们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一同驱车前往。

美丽的长江,在狼山脚下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随后又潇洒着蜿蜒东去。江涛拍岸,山水形胜,钟灵毓秀。

清人陈熙晋者,乃骆宾王的乡邑,他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寥寥数语,道尽了骆宾王的跌宕人生。

在青松翠柏拥簇的狼山东南山麓,有一座高大的三门花岗石牌坊,额枋上镌刻着墓名:正中为“唐骆宾王墓”,右侧是“宋金将军墓”,左侧曰“刘南庐墓”。碑坊两侧石柱上,是一副笔力遒劲的楹联:“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

我们停住脚步,细细打量,思绪如潮水般汹涌而来。骆宾王一生坎坷,青山埋忠骨,这里真安静,是该歇歇了。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周易·观·六四》云:“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其意为“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后来因为他曾在临海任职,故又名“骆临海”。骆宾王为唐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朝杰出的诗文大家、节义名士,乃初唐四杰之一,诗文纵横开阖,青史留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骆宾王出生于义乌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天资聪慧,再加上勤奋好学,自小就有“小神童”之美誉。

他7岁时,家里来了客人,宾主双方谈诗论文,好不惬意自在。骆宾王的祖父,为当地的饱学之士,在交谈时,不禁喜形于色,一个劲地夸奖小孙子的聪明好学,小小年纪,还会作诗呢?客人不露声色,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他暗自思忖:老爷子是“隔代亲”,夸夸小孙子也未免不可,只是有点过,垂髫小儿,难道有这番能耐吗?

品茗闲聊,多了些闲情逸致。时近中午,他们相约着出门走走,看看野外风光,小宾王随客人当了小跟班。

杨柳依依,风和日丽,塘中白鹅戏水。客人灵机一动,指着这群小白鹅,要求小宾王以此为题作一首诗。小宾王神色自若,也不推辞,歪着小脑瓜沉思了一会,随即用清脆的童音朗声吟咏: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诗传千古。此时此刻,唐诗的天空遽然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星座。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18个字,但它形象、生动、活泼、 清新、贴切,才思机敏迅捷,童心浪漫天趣,形象俊逸灵动,意境的清丽高雅,全都融汇涵蕴其中,真乃神来之笔,妙不可言,让人叹为观止。

客人见了,一把抱起小诗人,激动地说:“小宝贝,了不起,你真是个小神童啊?”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一夜蹿红,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这首《咏鹅》诗久传不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幼儿教材。中央电视台小儿栏目组,曾做过一个随机调查:你最早接触的启蒙诗是哪一首?大多数人回答:“骆宾王的《咏鹅》诗。”

一诗成名,果然不同凡响。正如张爱玲讲得那样:“出名要趁早”。

骆宾王他做到了。

大约10岁那年,骆宾王随母北上。这时,他的父亲经过科场拼搏,已经在博昌(今山东博兴)担任县令。齐鲁大地,自古人文风流,骆宾王在县学求学,偶尔也跟随父亲外出游学,拜访当地文人雅士,耳濡目染,学有所成。父亲在公务之余,也会更加细心地教诲和督促,再加上骆宾王的聪慧好学,勤奋刻苦,学业大进,成为客居齐鲁大地的一代青年才俊。

大约在骆宾王18岁那年,家中厄运降临,遭到极大的变故,父亲不幸在任上中道病逝,家道中落,日子过得清苦艰难。

22岁那年秋天,骆宾王赴京应试,期待来年春闱一搏,大展宏图,考取功名。照理说,凭着他的声名,如果能够放下身段,奔走于权门府邸,多做些如干谒、请托、通关节、私荐等,这对他的应试也许会大有裨益。但骆宾王生性耿介,对此似乎不屑一顾。

果然,第二年春闱应试的结果,给骆宾王当场棒喝,让其科场失利,名落孙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骆宾王大失所望,感受到现实的冷酷。他一时慌了手脚,一直郁郁寡欢。左思右想,他决定回义乌老家看看,故乡故土的温馨,也许可以疗伤,让他疲惫的心灵安静下来。

记得在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星费翔在《故乡的云》中曾深情倾诉:“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游子归来,百感交集,心情十分复杂。骆宾王《途中有怀》诗云:

眷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

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特别是“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一联,既表达了他应试落榜的惶恐不安,又勃发出郁郁不平之气:不是自己缺乏才华,而是因为世俗的偏见而不肯眷顾我,诗中用“涸鳞”与“坠羽”来形容当时失落失意的窘境。

乡关何处?行行重行行。随着故乡的临近,骆宾王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这在他的《望乡夕泛》可以略见一斑:

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

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

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表达了一种悲凉与心酸。而骆宾王在运用这个典故时,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返回故乡的喜悦心情:“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旦回到自己的故乡,又得到家人、亲友及乡亲们的热情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友情乡情的温暖温馨。

几个月后,骆宾王告别家乡亲人,又匆匆赶回兖州瑕丘,与家人们团聚,重叙别后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好男儿志在四方,骆宾王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他更加发奋攻读,迎接新一轮应试和命运的挑战。

几年后,骆宾王在朋友们的举荐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虽然其职位不高,充其量不过是官府的幕僚之类,但终于可以让他松了口气,凭藉自己微薄的薪资,可以养家糊口了。

人生有许多未知数,让人无奈无助。诗人狷介,不屑钻营,几年后,骆宾王遭人排挤诬陷,被罢去了官职。《旧唐书》泼了脏水,说他:“落魄无行,好于赌博游。”究其缘由,无非是骆宾王诗人的烂漫气质、个性的豪侠之气,让人见了不舒服。此外,他的才气实在太高了,周围那些宵小们对他妒嫉恨,干些诽谤中伤、投井下石等龌龊勾当,人心叵测,惹祸上身,夫复何言?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时隔不久,骆宾王又找到了一份新的差遣,他应聘到道王李元庆府邸谋事。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十六子、李世民的异母弟弟,当时他任豫州(今河南郑州)刺史。道王为人正直豪爽,喜爱文学,事母至孝。他十分赏识骆宾王的才学,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将骆宾王破格录用,并给予信任与重用。

三年后,道王有意提挈骆宾王,要他写一份自荐文书,并“自叙其能”。但骆宾王却一根筋犯倔,认为这样“自矜其能”,有自我吹嘘之嫌,竟断然坚辞,辜负了道王的一番美意。道王一声叹息,也就任其自然了。

时光倏忽,也就是骆宾王在道王府任职的第六年,年仅42岁的道王去世,按照唐朝律令规定,骆宾王的任职早已期满。缘聚缘散,聚散依依,时隔不久,他便离开了道王府。

骆宾王第一次出仕,前后大约10年 ,让他感受到仕途险恶、人生之艰难。

后来,骆宾王闲居兖州12年,他的生活轨迹,无非是读书,游学,访友,吟诗弄文,种地,照料家人,谋求再度出仕等等。在这个时段,迎来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他在《冬日宴》诗中,尽情描述了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

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乡野的平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灵得到自由和解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攀桂附骥,应举求仕,受官场繁文缛节的束缚,而使自己委屈求全呢?

岁月流转,随着生命年轮的增长,家庭生活依然过得清苦窘迫,骆宾王也明白了一些事理,他亟需找一份差事,以便养家糊口。

年近五旬,骆宾王因人举荐,赴京参加制式考试合格录取,被授予奉礼郎一职,从九品,为当初底层的低级官职。索检初唐时期的官阶官制,当时唐朝官秩为30个品级,而奉礼郎的品级为第29级。

显然,这是大材小用,学非所用。这个职务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典礼,如摆放礼器祭品、安排人员位次、主持仪式、指挥乐队吹奏等等。这让骆宾王感到无奈与憋屈。

骆宾王7岁咏鹅,一举成名。后来虽然仕途阻隔,但他的文学创作却如日中天,早已名闻遐迩,为人所尊崇。时隔不久,命运有了转机,骆宾王兼任东台详正学士一职。这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职位,社会地位与影响力比奉礼郎要高一些。在工作之余,骆宾王与文朋诗友们谈古论今,切磋诗文,日子倒还过得清闲自在。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骆宾王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在官场上显得有些另类,难免要得罪权贵,遭到群小的嫉恨。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得那样:小人见不得他人的美好。三年后,骆宾王遭人排挤,再次被罢官。

罢官后,骆宾王感到十分郁闷。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需要自己的张罗操持,他也很在乎这份工作,虽然薪俸不高,但好歹能够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困难,苟且偷生,夫复何求?

这个节骨眼上,恰逢吐蕃入侵,占领了西域境内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率军讨伐,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定。

骆宾王闻讯后,便积极报名从军。由于安西都护裴行俭的大力举荐,骆宾王很快得到从军的批准。其实,骆宾王讲求气节,满怀保家卫国之志。他早年就素存边塞从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在他的诗作中可见端倪,如《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誉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这是一首赠别诗,与一般赠别诗感伤缠绵、依依惜别的格调不同,其基调激越高昂,借景叙情,激励友人应该放手一搏,为国家出生入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时,骆宾王两鬓如霜,已经是52岁的衰暮之年。

公元670年七月初,骆宾王随军离开长安,过凉州、玉门关,经轮台、蒲类津、天山、疏勒、安西四镇等地,深入西域境内的不毛之地,开始他艰苦的军旅生涯。

从军之初,骆宾王曾经豪情万丈,虽然边塞苦寒,战事频仍,他的边塞诗依然豪情万丈,激情四射,而且诗风为之一变,让人耳目一新:如《从军行》“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边庭落日》“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军中酬先还知己》“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两支部队齐头并进,薛仁贵统帅精锐部队3万为前锋,由于指挥失当,副帅协助不力,战事失利,并没有取得胜利。而骆宾王从军的另一支部队作为偏师,由于行军路线不同,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战事。他们孤军深入,辗转于西域多地,为国戍边,历经千辛万苦,大约一年后才返回长安。

唐咸亨三年(672年),骆宾王又随军参加姚州(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一带)平乱。这一次唐军取得了胜利,当时向朝廷报捷的露布(战报)等,大都出自骆宾王之手,战报详细描绘了战斗的过程和战果,且辞章典雅、行文流畅,写得神采飞扬,得到朝廷的青睐赞赏。平叛大军凯旋回京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春天。

对骆宾王而言,他的从军经历,具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荒凉的异域景色,战场的刀光剑影,兵营的凄冷寂寞,这种军旅生活的体验,增添了他的人生阅历,开阔了创作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充实了边塞诗歌的内涵。他的边塞诗,气势恢宏,内容丰富,气象沉郁,首开初唐边塞诗之先河。

据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检索,骆宾王有关边塞诗仅存10余首:《从军行》《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夕次蒲类津》《晚度天生有怀京邑》《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边庭落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从军中行路难》……

骆宾王边塞诗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达以死报国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是揭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边塞征战之苦交织融合的心境;三是反映金戈铁马的战场生活与孤独的羁旅愁绪;四是抒发建功立业理想的破灭与浓烈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中的时间与空间、地理和历史、家国同个人是紧密联系的,骆宾王以亲身体验开启了初唐边塞诗的先河,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后来,部队将士驻军于四川成都,骆宾王担任幕府书记职务,他在蜀中待了二年。这个时期,西陲无战事,边境相对安定。骆宾王在公务之余,游览蜀地山水,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创作了大量诗歌,可惜现在存世的诗歌并不多。在这个时期,骆宾王创作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长篇歌行,其主要内容是为弱女子声张正义,讨还公道,体现了骆宾王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56岁冬天,骆宾王结束了为期多年的军旅生涯,返回长安,与家人团聚。

人事代谢,职务变迁,论功行赏,自古就是一个很难公平公正的推论。朝廷经过考量,任命骆宾王担任武功县主簿,从某种意义而论,这显然有失公允,多少有些亏待这位多年边塞从军、建立战功的老军爷。

在这个时期,石破天惊,骆宾王却点亮了另外一个火把,他创作了长篇歌行《帝京篇并序》。一时洛阳纸贵,名动京城,且流传至今,堪称经典。

《帝京篇》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寓意深邃,句式参差多变,用词华丽典雅,善用典故,铺陈渲染,气势宏大,极富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了大唐盛世气象。如“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等(《帝京篇》)。

此外,骆宾王还在诗中对朝廷提出了居安思危的警示:“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莫矜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帝京篇》)。

与此同时,他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帝京篇》……

《帝京篇》不仅是骆宾王的代表作名篇,也是初唐歌行的代表作之一,堪比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因而也被称作是其姊妹篇。

后来,骆宾王升任明堂县主簿,品级有所提升。时隔不久,母亲因病离世,骆宾王循例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他出任长安县主簿,这次任职的时间不长。

十年不调,弃之如敝履。骆宾王难免嘀咕,有时也发发牢骚。

几个月后,骆宾王似乎时来运转,升任御史台侍御史,从六品,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担任过的最大官职,其主要职责是“究举百僚,推举狱讼”。

福祸相倚,命途多舛变数多。不到半年,骆宾王被人检举告发,说他在长安主簿任上有“贪污”行为。根据学者考据,骆宾王曾预支俸禄养家,当然也经过上司的同意。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黑白颠倒、是非混肴的事层层相应,屡见不鲜。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骆宾王被冤枉入狱,竟然投诉无门,被羁押冤狱?

忠而被谤,信而见疑。骆宾王在狱中,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坎坷,感到愤懑不平,他满腔悲愤地写下了《在狱咏蝉(并序)》: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冤屈患难之际,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受不白之冤的哀怨之情,表达了他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诗情感充沛,托物言志,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捎带着评点一下骆宾王的文学成就:首先是扫荡六朝以来的浮夸糜烂之气,追求诗歌清新流畅的主旨;其次是骈文言事,极尽铺陈渲染气韵,言之有物,切中时弊;第三,继往开来,创新长篇歌行体,托物言志,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矛盾;第四,以亲身实践体验,开创了一代边塞诗风,独树一帜。

骆宾王62岁那年八月,唐高宗改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遇赦出狱,虽然没有官复原职,但从事了一些公务活动。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约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中抒发了荆轲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悲怆之情,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二年夏天,朝廷将骆宾王谪贬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因此骆宾王有了另一个称谓“骆临海”。

这一年五月,骆宾王携家眷扶母棺南下,经过长途跋涉,七月初回到义乌老家。七月二十,母亲下葬,与前些年送灵柩还乡的父亲合葬。八月中旬,骆宾王已了无牵挂,赴临海就任。

骆宾王在临海任职三年,筑海堤,重农桑,办教育,兴教化,确实也为当地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久客临海有怀》,其抑郁之情依然跃然纸上: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楚庄王的故事。

在垂暮之年,骆宾王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随徐敬业(李敬业)扬州起兵,意在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匡复李唐皇统,表现出一种见义勇为、刚正不阿的精神。

如果穿越千年时光隧道,我们也许会见到这样一段蒙太奇画面:一个风雨飘摇、寒气逼人的夜晚,刀光剑影,一灯如豆,骆宾王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此时此刻,岁月的沧桑,国事的忧虑,节义的刚烈,诗心的雷霆,一古脑儿在他胸中熔冶、奔涌、呼啸、爆发。他挥动如椽巨笔,笔涌风雷,地动山摇,一篇千古奇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名《讨武氏檄文》),在疾风骤雨、电光雷霆中横空出世!

这篇檄文首先历数武氏的罪状,痛斥她出身卑微、篡夺皇位的罪行,以及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的暴行。然后骆宾王又分析了当前的有利形势,并号召天下英雄豪杰起兵响应:“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最后,他表达了匡扶正义,恢复李唐王朝的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天下志士,莫不闻檄扼腕叹息,群情振奋,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但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并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不同凡响的震慑力。

后来,扬州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

闲云野鹤身如飘萍,骆宾王究竟魂归何处?

在时光深处,总有许多疑云疑团的纠结牵扯,人们历来对骆宾王的生死之谜众说纷纭。但主要的有三:一是“兵败被杀”说;二是“兵败逃亡”说;三是“兵败投水殉难”说。

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

人心向善,千百年来,多情善良的人们总还相信骆宾王兵败后隐姓埋名,流亡他乡,于是演绎出30多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据《通州直隶州志·人物志·侨寓传》云:“唐骆宾王,义乌人,武后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徐敬业举兵,署为府属,使传檄斥后罪。败匿邗之白水窝,即今之吕四场也。捕者求之不获,遂客死海上。”

又据明朱国桢在《涌幢小品》卷六《骆宾王冢》中记载:“正德九年(1514年),曹某者,凿靛池于海门域东黄泥口,忽得古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曹惊讶,随封其土,取其石而归,籍籍闻诸人,有欲觉之者,曹惧,乃碎其石……”

那么,骆宾王的墓又是怎么从黄泥口移聚到狼山的呢?

原来是编纂《通州五山志》的闽中文士刘南庐慕其英名,几经探究寻访,历经艰难才将骆宾王墓移到狼山。这段史实在王箴舆写的《唐侍御骆宾王墓碑记》中有详尽的记叙。

……

信着全无是处,往事固难周全。

其实,生命的邂逅与终结,就如方程式中的未知数一样,总是那么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留下许多欲说还休的历史之谜。

综其所述,如果上述文献资料所记载的属实,再加上古代扬州与南通水陆毗邻贯通,骆宾王兵败后逃遁隐居后,终老于这一带也未尝不可。退一步讲,即便这是一座骆宾王的衣冠冢,但其历史文化的蕴意也是不容低估的,它是文化意义上的一个鲜亮的座标点。

在我的家乡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枫塘,同样也有一座骆宾王墓。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1966年骆宾王墓被毁,1989年12月重修。此墓的真伪,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这并不重要,沈从文先生生前曾经说过:“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除此之外,骆宾王活动踪迹还出现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寒夜秉烛续诗、於潜妙乐寺修行、萧山骆家宅隐居等,并在江西、安徽、湖北、江苏、山东等地也流传过许多有关骆宾王行踪的蛛丝马迹……

平心而论,生命是一个线性的终结过程,而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极其卑微脆弱的,死亡之后无法救赎。毋庸讳言,有些历史人物因为其生前的轰轰烈烈不同凡响,便参与了历史的集体记忆,从而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生命时空意味。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顺笔捎带着一叙:与骆宾王墓相依相傍的,一位追随文天祥抗金的得力部将金应墓,另一位是探究迁移骆宾王墓之有功文士刘南庐墓。说来有点意思:一位初唐诗人,一位南宋抗元志士,一位明代文人,他们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也许是一种历史因缘的撮合,他们却殊途同归,竟然走到一起,比邻栖息,长眠于这一片青山绿水。明月夜,短松冈。他们也许会把酒临风,共话凄凉,当然也吟诗作赋,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

青山处处埋忠骨,浩然正气仰日月。

春去秋来,寒暑更迭,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千载风云,岁月沧桑。忠义说道,诗魂论文,拔剑四顾心茫然。现在,一切已灰飞烟灭,一切已回复平静,历史的蒸发、沉淀、结晶也闪光势在必然。

……

我们一行,终于来到南通狼山骆宾王墓前,排成一列,虔诚地俯身一拜:“骆宾王,魂兮归故乡!”

青山有幸埋忠骨,问苍茫大地,何处才是骆宾王真正的埋骨之地?骆宾王的千年生死之谜,何日才能拨云见日,真相大白?我不知道。但我想,让这个千古之谜,永远扑朔迷离,如此也甚好,甚好!

莫向斜阳嗟往事,人生不朽是文章。

如果骆宾王英灵有知,我想,应该不会太过于寂寞吧?

( 2025年4月2日清明节前夕)

作者简介:骆有云,男,1955年3月出生,大学文化,浙江义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任义乌市志专家库专家、义乌市骆宾王文化研究会顾问。出版《风雨旅途》《黄梅听雨》《温馨的风》《说你不容易》等作品集15部,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地市报刊获奖或刊发。

来源:世界义乌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