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1日晚,温州市民陈先生带着孩子走进温州某商场一家亲子主题的西贝餐厅。餐厅内随处可见带孩子的家庭,儿童座椅和卡通装饰营造着温馨的亲子用餐氛围。
2025年8月31日晚,温州市民陈先生带着孩子走进温州某商场一家亲子主题的西贝餐厅。餐厅内随处可见带孩子的家庭,儿童座椅和卡通装饰营造着温馨的亲子用餐氛围。
然而,邻桌两名女顾客的行为打破了这份和谐——她们携带一只体型较小、毛发蓬松的宠物狗进入餐厅,直接将狗放在餐椅上,并用餐厅提供的公筷夹取食物喂狗。
这一场景让陈先生立刻警觉起来。“谁能保证这双喂过狗的筷子不会用到我的头上呢?”他当即向餐厅店长反映卫生担忧。彼时餐厅内有不少幼儿正在用餐,宠物狗与孩子的近距离接触、公筷的交叉使用,都让家长们感到不安。
但店长却以“没有不让带宠物的政策”为由,未采取任何制止措施或提出解决方案。
沟通无果后,陈先生选择报警。民警到场后查看了监控录像,但当陈先生要求一同查看时,店家以“不便”为由拒绝,仅承诺会保存监控一个月以备后续核查。
民警表示将联动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处理,并留下联系方式承诺反馈结果。然而截至9月4日白天,距离事发已过去近四天,陈先生始终未收到任何回复(其已正常支付餐费)。
陈先生明确表示不需要赔偿,他的核心诉求很简单:明确餐厅是否允许宠物进入,以及用公筷喂狗是否违反卫生规范。他强调,若商家存在违规需依法处置;若现行法规存在空白,则希望主管部门给出官方说明,避免类似争议在亲子餐厅等特殊场所重演。
面对宠物入内引发的争议,涉事西贝餐厅首先重申了其“禁止宠物入内”的管理承诺——除导盲犬等特殊犬只外,明确不允许宠物进入就餐区域。
然而这一承诺在实际执行中却暴露出明显漏洞:8月31日周日就餐高峰时段,因客流密集,工作人员未能第一时间发现顾客携犬进店,直至其他客人反馈后才介入处理。
更深层的管理失职在于,餐厅负责人坦言“不确定标识是否齐全”,且对商场层面的宠物管理规则一无所知,这种对基础管理细节的模糊认知,与“新员工入职接受食品安全与顾客管理培训”的说法形成矛盾,暴露出培训内容与实际执行的脱节。
事件发生后,餐厅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从食品安全管控角度,涉事顾客使用过的筷子、餐具、桌布等被全部丢弃,未进入清洗流程;当天夜间对前厅、厨房的所有餐具、厨具进行了全面消杀,相关处理过程有视频记录。
瓯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表示,国家及温州当地层面均无明确法律、法规禁止宠物(非导盲犬等特殊犬只)进入餐饮场所,因此无法认定商家允许宠物入内的行为违规。
对于顾客用餐厅筷子喂狗的行为,该局认为这属于"个人行为",未违反现行食品安全条例,若未对其他顾客造成直接损害,暂不涉及行政处罚。
这种"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监管逻辑,凸显了当前餐饮场所宠物管理的法律真空状态。
温州市律师协会常务理事贺君则从《民法典》的原则性条款切入,提出截然不同的法律解读。他指出,《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一条规定"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而商场餐厅作为公共场所,允许宠物入内并用餐厅餐具喂养的行为,已构成"妨碍他人生活"和"违反社会公德"。
更关键的是,犬类携带的细菌病毒可能通过餐厅餐具传播,直接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严重时甚至可能构成刑事责任。
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执法本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但在温州西贝餐厅事件中,这道防线却暴露出诸多现实裂缝。
陈先生报警后,民警虽第一时间到场查看监控,却遭遇了商家的软性抵抗——店家以“不便”为由拒绝他一同查看关键录像,仅口头承诺“保存监控一个月以备核查”。
更令人无奈的是,尽管民警明确表示会“联动相关部门处理”并记录了联系方式,但截至9月4日白天,陈先生始终没有收到任何来自监管部门的处理反馈,维权过程陷入漫长等待。
基层执法三大现实困境
多部门联动低效:跨部门协作流程模糊,承诺的“后续反馈”沦为空头支票 证据获取障碍:商家掌控监控等关键证据,消费者与执法者均陷入被动 处罚依据缺失:法律空白导致“调解为主、处置乏力”,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当温州西贝餐厅的宠物入内争议从餐桌延伸到公共讨论,陈先生那句“希望明确规则,避免后续类似情况”的诉求,实则道出了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普遍期待。
这起事件撕开的不仅是法律条文的空白页,更是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多方协同的裂缝——当法律滞后于社会行为、商家责任意识模糊、监管机制未能及时补位,“宠物能否进入餐厅”这类日常场景便会沦为争议的灰色地带。
个案争议的价值,在于推动模糊地带的规则重建。从法律条文的完善到商家责任的强化,从监管机制的联动到公众素养的提升,每个环节的微小进步,都是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网的重要一针。
朋友们,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说来听听?
来源:NiSS的每日美食的小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