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拉纳·米特(Rana Mitter)教授的《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一书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该书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日在二战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被西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拉纳·米特(Rana Mitter)教授的《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一书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该书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日在二战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被西方国家遗忘了。拉纳·米特的观点之所以会在西方引起轰动,与西方人自幼接受历史教育所形成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认知密切相关。总的来说,西方国家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编纂而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描述基本上分成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两个部分,而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角无疑是日本和美国,因此中国战场被遗忘了。当拉纳·米特以大量史实证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性时,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和舆论的关注。那么,西方国家的中学历史教材是如何处理和描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从这一思考出发,本文拟对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叙述做一考察,从中国抗战在教材有关二战内容中所占篇幅、教材中对中国战场及南京大屠杀的描述等方面做一初步分析,以厘清中国抗战在国际二战中研究中的被认知现状。
一、 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二战与中国战场的篇幅
澳大利亚10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是“现代世界和澳大利亚”,包括“概览”和“深入学习”两个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深入学习”的部分占据独立的一章内容。约翰·威利父子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出版的《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一章共分为17节,其中2-5节讲述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简况,6-13节讲述澳大利亚参战情况,14-16节介绍战争结束和大屠杀、战争宣传等,该章涉及中国的只有1节内容,即在第3节“二战原因:日本军国主义”中介绍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仅占2页篇幅。剑桥大学出版社在澳大利亚出版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一章分10个专题,包括1个对二战的简介,3个讲欧洲战场,3个讲亚太战场,3个讲澳大利亚与战争的关系。而涉及中国的部分,只是在讲述亚太战场发生战争的原因时提及日本入侵中国,寥寥数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大思想·历史·第10册(澳大利亚课纲)》中,仅仅在讲述二战原因时有2处提到了日本入侵中国。麦克米伦教育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出版的《历史·第10册:现代世界与澳大利亚》也仅在讲述二战爆发的背景时用一句话提到了日本侵略中国。
澳大利亚12年级学习“现代世界”,包括“理解现代世界”“20世纪争取变革的运动”“20世纪的现代国家”和“1945年以来的现代世界”4个部分。但学生不是学习这4个部分的全部内容,而是从中选修不同的主题。因此在澳大利亚12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国的只有选修“中国(1937-1976)”这一主题的学生会接触到中国抗战的问题。不过,为了方便学生毕业考试,一些大出版商为12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主题选修课(topic electives)教材。从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战场的角度来说,有2类教材涉及这个问题:一类以“现代世界”为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其中重要内容;一类以“中国革命”为主题,专题讲述中国的革命及社会变革。第一类教材中,HTAV出版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共7章,其中一章的提及中国的只有其中一节之下的一个三级子标题“入侵满洲”,用2页篇幅简要介绍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皮尔逊公司出版的《20世纪战争的原因和后果》共18章,其中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时提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约占1页半的篇幅。帕斯卡版《HSC现代史》整本书中几乎没有关于中国的内容。因此,如果一个学生不选择中国史作为主题选修课,那么他从有关“现代世界”的教学中得到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
总之,澳大利亚10年级历史教材和12年级有关“现代世界”的教材中所讲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中国的描述所占篇幅极少,而欧洲战场和美国、澳大利亚的参战成了主角。这样编纂出来的教材,造成了中国抗战的被缺席,抹杀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 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战场的描述
(一) 10年级教材和12年级以“现代世界”为主题的选修教材中的描述
这类教材在讲述二战时,重点都在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澳大利亚的参战等,而中国战场被淡化甚至被忽略了。然而,当这些教材在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都要涉及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国,无论这种提及是一句话还是两页篇幅。正是中国在二战中这种既要被淡化又无法绕开的角色,造成了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在处理二战与中国的关系时,采取了以下叙述策略:
首先,以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当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主体,并分别将1939年和1941年作为这两个战场的时间起点,这样就把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和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只当作二战爆发的原因和前奏来处理,将1931-1940年中国的抗战放在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来讲述,而没有将其看作二战过程中整个亚太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和《活的历史·第10册(维多利亚课纲)》,《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历史·第10册:现代世界与澳大利亚》,《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20世纪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等教材中的编排叙述,都是这样处理日本侵华问题的。《牛津大思想·历史·第10册(澳大利亚课纲)》更是明确写道:“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一般不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象征着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是攻击珍珠港。”
其次,对于中国战场,只讲日本侵略而不讲中国抗战。如前所述,大部分教材在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时,都轻描淡写地提到了日本占领满洲和进攻中国,而几乎没有提及中国军民的抗战。例如,麦克米伦版《HSC现代史》是这样描述中国战场的:“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直接进攻。北京附近卢沟桥的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尽管直至1941年才正式宣战)。在18个月之内,日本占领了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夺取了广州,控制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尤其是,占领南京的不同之处是残杀了数十万平民,强奸了大量中国平民女性。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亲日的傀儡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撤退到四川西部,中国共产党军队也集中在中国西南的云南。”这一描述把二战中的中国战场写成了一部“被占、被杀、投降、撤退”的历史。剑桥版《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在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上的关键事件时,没有一件发生在中国。可见中国军队在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所描述的二战中是缺席的,甚至在专述亚太战场的章节中也不见中国抗日的踪影。
这两种叙述策略,把1941年之前的中日战争描述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前奏和背景,同时也把它描述成了一场日军入侵和中国军队撤退的战争,整个亚太战场的作战主体是日本和美国。因此,这类中学历史教材对二战中中国战场的讲述,是站在日本入侵的视角来讲述的,叙述的主体是日本,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却对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很少提及,或者淡化处理。
(二) 12年级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选修教材中的描述
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管理局提出的12年级历史课纲中,对选修“中国(1937-1976)”这一主题的学生,要求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1937年中国概况。(2)“延安道路”(包括长征)的目的和性质,毛泽东上升到突出地位,根据地的生活(包括性别关系),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3)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组织结构和思想学说上的异同,1949年政权变化和共产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4)中国卷入冷战及其在朝鲜与美国的冲突(1950-1953),1960年代之前中国国际关系的性质与实践。(5)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包括公社的作用、生产方法、劳动者面临的困难。(6)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作为组织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意义,以及它对农民及持不同政见者等群体意味着什么。(7)这一时期重要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如毛泽东、江青、蒋介石、周恩来、林彪。所以在这个课纲中,抗日战争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类选修教材中都对此有所述及。
以《中国与革命》为例,其中有1章讲述抗日战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战。该章的开端有一个年表列举了1931-1945年日本侵华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这个年表可以看出,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是抗日过程中的三种力量,但没有提及国民党抗战的重要战役,共产党的抗战则提到了江西苏维埃政府宣布抗日和百团大战,而对美国这种外在力量却给予了较多篇幅,尤其是强调美国原子弹的作用。这种排列也给这一章的叙述定了一个调子,后面基本上是按照这种逻辑来讲述故事的:国民党消极抗战和撤退,共产党积极抗战和扩大根据地,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和珍珠港事件后对日军的打击。教材在谈到国民党的抗日时,认为蒋介石采取了避免与日军大规模作战、“以空间换时间”和“曲线救国”的策略,因此士气低落。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教材强调共产党获得了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拥护,因此其领导的根据地不断扩大。教材中有一个表格分析了共产党为何取得成功,列举了5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有效抗击日军”,主要包括:1937年取得平型关大捷,1940年开展百团大战,组织了抗日游击战,“延安精神”鼓舞了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
然而,《中国与革命》一书在肯定共产党抗日的同时,也为国民党的败退寻找借口,并且给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抗日打上折扣。书中评论说:“事实上日本人对共产党在延安那贫瘠荒凉的根据地不感兴趣,反而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工业区感兴趣,这明显有利于共产党……日本人力图控制沿海城市和主要的交通线,尤其是铁路。为此,他们必须主要打败国军,而不是共产党军队。”这显然是在解释国民党何以败退而共产党何以发展,认为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不是抗战决心,而是处境是否有利。
三、 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大多数都有提及,只是在叙述详略方面有较大差异。例如,《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在“二战原因:日本军国主义”一节中有一个小标题“南京暴行”(The Rape of Nanjing),其下的文字描述是:“最令人震惊的日本暴行发生于中国南京市。在那里,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间,日本人屠杀了20-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发生的暴行包括大肆强奸中国妇女和把人活埋或活活烧死,并且用战俘来做刺杀练习。”《中国兴起》中也有个小标题“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多数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在述及二战中的中国战场时,并没有回避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而且少数教材在正文或阅读材料中还有比较具体的描述。不过,如果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编纂体系中来看,还是存在问题。
首先,教材讲述犹太人大屠杀的内容要远远多于南京大屠杀,而且用于描述这两个事件的词汇也不同,即用Holocaust来描述犹太人大屠杀,用Rape of Nanjing来描述南京大屠杀。在英文中,rape比holocaust反映的规模和残酷程度要低。事实上,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和破坏程度并不亚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西方世界却更关注和同情屠杀犹太人的事件,因此教材中对两个事件的处理也就存在着差异。例如,在澳大利亚10年级历史教材中,都有以“犹太人大屠杀”为标题的内容,篇幅也较多。剑桥版《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中,在“重大事件:犹太人大屠杀”这一标题下有7页半篇幅的内容,其中有7幅插图,而该书对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
其次,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在讲述二战中的重大事件时,时常列举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各一件,分别为犹太人大屠杀和原子弹轰炸日本。因此,原子弹轰炸日本及其造成的伤害就成了亚太战场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剑桥版《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用长达5页的篇幅讲述了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其中有2幅插图。《牛津大思想·历史·第10册(澳大利亚课纲)》中有4页讲述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包括4幅插图。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对原子弹轰炸日本如此大肆渲染,一方面夸大了这一轰炸在促使日本投降中所起的作用,有些教材如《20世纪战争的原因和后果》中干脆把“原子弹与日本投降”当作一个标题来讲述。另一方面,这种编排和叙述也给学生造成了日本成为战争“受害者”的印象。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在编纂和处理二战中的亚太战场时,讲述的重大战役都不在中国,而是美日之间的较量。而涉及中国战场,则对中国的抗日斗争描述极少,中国抗战在这场战争中被缺席了。这样,中国的抗日战争史在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被写成了一部苦难史而非抗争史,打败日军便靠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来实现。这种历史建构,既不利于澳大利亚中学生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也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中国观。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