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晚明书法史上,王铎的草书立轴代表了一种艺术转型的标志。其作品将传统帖学中的秀韵与清俊特征,转化为适合竖幅大幅作品展示的磅礴气势。
文◎赵磊
在晚明书法史上,王铎的草书立轴代表了一种艺术转型的标志。其作品将传统帖学中的秀韵与清俊特征,转化为适合竖幅大幅作品展示的磅礴气势。
王铎(1592-1652)生于河南孟津,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与倪元璐、黄道周并称为明末书坛“三株树”。明亡后,王铎的出仕选择使其个人生涯发生重大转折,艺术创作成为他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
王铎晚年生活的最后七年,是其书法艺术创作的高峰期。这一阶段的草书立轴作品,融合了其人生经历的复杂性和艺术探索的深度,呈现出更加成熟的个人风格。
王铎对传统帖学的态度表现为“崇古而不泥古”。他一生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摹写对象,强调“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然而他对传统的学习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追求“不规规模拟”的创新路径。
王铎草书立轴在形式处理上采用多种手法增强视觉表现力。行轴线的摆动处理是其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字势的欹侧处理是王铎立轴书法的另一特点。通过上下字反方向的欹侧变化,保证整体视觉上的相对稳定性。这种技法处理既保持了个别字的动态变化,又维护了整体作品的平衡感。
王铎草书立轴在线条处理上以中锋为主,兼用外拓绞转笔法。适当加入方折和逆折用笔,增强了作品的宏大气势。其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呈现出厚重、圆浑、古朴的特质,格局气象显得舒朗、宽博而空灵。
王铎草书立轴的创作建立在深厚传统功底基础上。他从16岁开始书写《圣教序》,终身以二王为学习对象。但其对传统的学习不是被动模仿,而是主张“如灯取影”、“不规规摹拟”和“拓而为大”的临书方法。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