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小区健身广场上,68岁的云奶奶和老姐妹们边散步边聊天。说到“高血压”,她突然一脸苦恼地抱怨:“医生说我血压高,可我平时一点不头晕也不乏力,就一次测到140/90,结果就让吃药,你们说算不算冤?”
傍晚,小区健身广场上,68岁的云奶奶和老姐妹们边散步边聊天。说到“高血压”,她突然一脸苦恼地抱怨:“医生说我血压高,可我平时一点不头晕也不乏力,就一次测到140/90,结果就让吃药,你们说算不算冤?”
邻居李阿姨在旁边也叹气:“我女儿刚30岁,前阵子熬夜赶项目去体检,也测出了140/89,被单位健康管理员一通‘教育’,把她吓坏了!”
大家言语里纠结且担忧:是不是只要血压一超140/90mmHg,无论多大年龄,哪怕只测一次,也就是高血压患者?很多人怕体检指标“出事”,甚至反复自测、瞒着家人吃降压药,却一直心里忐忑。
“血压超过140/90就一定等于高血压”,这个信念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近年来身边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哪怕身体没不适,却被“诊断”了高血压,被迫陷入长期药物甚至心理负担?殊不知,这背后,竟有不少人其实是被误诊的!今天我们就把血压这件事,彻底讲明白:140/90仅仅是一个参考临界线,谁超了就非得吃药吗?哪些情况最容易“中招”?
继续往下读,真相未必如你以为,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忽视后悔莫及,你或身边的人是否就是“高血压误诊”中的一员呢?
从医学角度,当下国内外通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多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初步判断为高血压。但现实中,血压并非机械固定,每个人的血压都在每日、每刻波动。焦虑、喝咖啡、剧烈运动、劳累、甚至“白大褂效应”(见医生时紧张)都可短暂升高血压。
有研究指出,涉及超过20万人次的血压筛查发现,误诊率可达5%—20%,尤其是老年人、首次挂号或心理紧张者,最易“被贴标签”[13]。正因如此,中国高血压指南最新修订明确:血压高于140/90mmHg,仅仅是怀疑高血压的“门槛”,真正诊断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需间隔至少一周,至少3次不同时段测量,结果均为高于标准;测量时需安静休息5-10分钟,现场温度适宜,不可紧张或刚运动;若首次发现升高,可做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看平均水平是否超标
更别提,部分“高血压”其实是继发性血压升高,如感冒、服药、痛苦应激、急性疼痛等短暂因素所致,根本无须长期服药。
很多普通人和部分医疗机构,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只看一次结果论断。数据显示,在健康体检人群中,仅凭一次“高于140/90”就下诊断,将会导致4%-8%的人被错归为高血压。
忽略年龄、体质和检测情境。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变弱,轻度升高很常见。据中华医学会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阳性率”实际比真实发病率高8%-10%。
忽视“白大褂高血压”现象。研究显示,约有10%-30%的门诊“高血压”患者,其实家中自测完全正常。
长期熬夜、压力大、饮食重口等年轻群体,偶然测得高压,并不必然“确诊”。
过度依赖电子血压计而操作不规范(手臂没抬平、测量频繁等),可造成数值偏差。
因此,高血压的诊断必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多次测量、个体评估之上,否则将过度医疗,让健康人背上沉重药物和心理负担,甚至出现“药源性低血压”等新风险。
如果真的反复多次血压升高,会对身体带来什么影响?哪些人需要真正警惕
对于确诊高血压的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显著增加心脏、脑、肾、血管等多脏器缺血梗死风险,如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等,可导致死亡率增加2-4倍。而轻度升高且无持续性的个体,查体中未见明显脏器改变,盲目长期用药反而弊大于利。
权威数据显示:只要动态血压平均值在135/85mmHg以下,且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绝大部分人可通过生活干预控制,无需急于药物治疗[19]。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老年人血压偶然达到145-150/95mmHg,如果本人体质好,无明显不适,反倒“过度降压”容易引发头晕、跌倒等新风险。
所以,真正该警觉的,是那些多次测量确实持续性升高,且存在三高家族史或心脑血管病基础疾病者。尤其是以下3种情况,最容易误诊,一定要特别当心:
刚运动、喝浓茶/咖啡后检测;测量环境嘈杂、情绪紧张;检测手法不规范,血压计误差
被误诊为高血压怎么办?医生支招:这样做,帮你查明真假,还能科学调理
遇到血压一时升高,切莫慌张!建议按照以下步骤科学应对:
先放下焦虑,重复测量要避开紧张、运动、餐后30分钟内。尽量选择清晨安静状态下,右臂平放心脏水平。
连续3-5天测晨起、晚间血压,取平均值,并做好血压日记。
若医院测高家里正常,可选择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甄别“白大褂高血压”。
若反复超标、年纪大或有基础疾病,再配合心电图、眼底、肾功能等检查,综合判断有无靶器官损害。
首次高压不要急服药,更不盲目自行停药或换药,应及时咨询内科医生或心血管专科医生,听取专业建议。
对确认不是高血压但血压接近临界的人(如“高正常血压”),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多运动、控盐、戒烟酒、管理情绪、均衡饮食。
饮食方面建议多选深色绿叶蔬菜、浆果、低盐坚果、豆类、全谷物、鱼类等,少吃腌制肥腻食品。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健康的血压管理重在科学判断与规范监测,而非盲目恐慌和过度用药。每个人血压变化有一定幅度,有问题宜早识别、早咨询。个体化管理、持续健康习惯的养成,才是维护心脑健康的关键。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内分泌频道_丁香园
各年龄段血压正常范围是多少? - 知乎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