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网友说:“多缴多得,都是财政给。退得迟是年龄问题,并不存在多缴,是国家给的,退得早退休金也应该同步补上,工作工龄相同,职称一样,大家退休金也应该同样。”
2025年,养老金制度并轨虽然完成了,但养老金领域中的争论并未停止,不同群体围绕着养老金并轨过程中的差距争议不绝于耳。
近日,一位网友说:“多缴多得,都是财政给。退得迟是年龄问题,并不存在多缴,是国家给的,退得早退休金也应该同步补上,工作工龄相同,职称一样,大家退休金也应该同样。”
此类言论看似有理,实则是荒谬之极,若任其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传播,必将误导不明真相的人,损害养老金政策制度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多缴多得”是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公平理念。个人缴纳的养老费越多、缴纳的时间越长,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也就相应越多。
“多缴多得”是基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算平衡原理,旨在激励人们积极参保、持续缴费,既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积累更多的保障,又可适应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然而,该网友却认为“多缴多得,都是财政给”,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个人缴费在养老金待遇确定中的重要作用。财政在养老金制度中确实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如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兜底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缴费毫无意义。事实上,养老金金账户中,主要是单位和个人缴费,个人缴费是养老金计算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与养老金待遇直接挂钩。
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为例,他们每月按照工资总额的8%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这些费用会进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在退休时,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其中基础养老金与个人缴费的年限、缴费基数等因素相关,个人账户养老金则直接取决于个人缴费的积累。因此,“多缴多得”是有法律依据的,并非如该网友所说的那样“都是财政给。”
他实际上否认职工个人对养老金池子的贡献。该网友声称“退得迟是年龄问题,并不存在多缴”,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在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延迟退休意味着个人需要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从而增加了缴费年限和缴费总额。从养老金待遇的计算来看,缴费年限的增加会直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
同时,随着个人缴费的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多。“退得迟”不仅意味着个人为养老保险制度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也能够在退休后获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
这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例如某学校张老师原本可以选择在2025年10月60岁时退休,但选择延迟到63岁退休。
在这额外的3年时间里,他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如果他2025年的缴费基数是11000元,他每个月缴纳养老保险费是880元,缴费年限增加了3年,缴费总额是31680元。
当张老师退休时,他的养老金会比60岁退休时高出不少。这还不包括3年的职业年金47520元部分。这就是“多缴多得”原则在延迟退休情况下的具体体现。
该网友认为的“工作工龄相同,职称一样,大家退休金也应该同样”,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地理解了养老金待遇的公平性,实际上是平均主义。
养老金待遇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考虑工作工龄和职称等因素,还涉及个人缴费情况、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等多个方面。
工作工龄和职称是影响养老金待遇的部分因素,不是唯一因素。即使工作工龄相同、职称一样,由于个人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的不同,养老金待遇也会存在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不同,也会导致养老金待遇的差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养老金比三四线城市要高很多。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当地的养老金待遇也会相应较高。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工作工龄和职称相同,退休金就应该一样。
该网友言论会误导公众对养老金制度的理解,进而影响他们的参保决策。当公众被错误地认为“多缴多得”没有实际意义,甚至认为财政会承担一切时,可能会降低参保的积极性,或者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
一些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既然多缴也没有更多回报,就选择少缴甚至不缴养老保险。这将导致他们在未来退休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金保障,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利益,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潜在的负担。
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的不当言论容易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对于那些一直遵循“多缴多得”原则、积极参保缴费的人来说,听到这样的言论会感到不公平和不满。
他们会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被否定,从而对那些受错误言论影响、不积极缴费的人产生不满情绪。
同时,这种言论也可能引发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矛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养老金待遇存在差异,如果错误言论进一步激化这种差异感,会导致地域黑或地域,不利团结。
养老金政策是政府为保障公民老年生活而制定的重要公共政策,其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权威。错误言论会使公众对养老金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进而延伸到对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能力的怀疑。
当公众对政府的养老金政策失去信任时,会对政府的其他政策也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这将增加政府推行各项政策的难度,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木子”的言论会干扰公众对改革政策的正确认识,使他们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
养老金改革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而推出的重要改革举措。“退得迟不存在多缴”的错误言论,会让迟退者反感,从而影响改革的顺利推进。
该网友发表的关于养老金的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属于故意散布不当言论的行为。其言论在网络上传播后,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误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规范,对于传播虚假信息、妖言惑众等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罚规定。依法处理此类言论是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的必要举措。
通过对错误言论的依法处理,向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法律法规、传播错误信息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言论行为。
依法严惩养老金的错误言论,能够及时纠正公众的错误认知,消除不良影响。同时,对错误言论的严惩也能够增强养老金政策制度的公信力,让公众相信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加支持和配合政策的实施。
为了避免类似错误言论的再次出现,需要加强对养老金政策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养老金政策基本知识,包括养老金的缴纳方式、待遇计算方法、政策调整依据等。
让公众了解养老金政策制度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机制,明白“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是如何体现公平性和激励性的。只有让公众真正理解政策,才能减少误解和质疑,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在宣传和解释养老金政策制度的过程中,要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问。建立健全政策咨询和反馈机制,让公众能够方便地获取政策信息,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养老金待遇调整、延迟退休政策等,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和说明,消除公众的顾虑。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增强公众对养老金政策制度的信任和支持。
清代赵翼在其《论诗五首》中写道:“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养老金问题必须放在社保法和养老金制度框架内讨论,不可突破政策底线,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来源:拂光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