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后续,西贝老板道歉还在教育顾客,难怪一天亏300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3:15 1

摘要:2025年的餐饮圈上演了一场荒诞剧,有老板信心满满开放后厨直播,结果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有企业家对着镜头苦口婆心科普预制菜标准,评论区却清一色在问“为啥这么贵”。

2025年的餐饮圈上演了一场荒诞剧,有老板信心满满开放后厨直播,结果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有企业家对着镜头苦口婆心科普预制菜标准,评论区却清一色在问“为啥这么贵”。

还有个常年跟品牌对线的罗永浩,突然发现自己打赢了人生最顺的一仗,这场闹剧像面镜子,照出了餐饮业最吊诡的现状,商家和消费者永远不在一个频道上。

事情的起因本是某餐饮品牌想靠“透明后厨”立人设,结果把自己作成了大型社死现场。

全世界餐饮老板都懂的潜规则是:后厨这地方就像素颜直播,真敢无死角展示的,要么是艺高人胆大,要么是没搞清楚摄像头的工作原理。

这家店显然属于后者,老板大概觉得自家后厨堪比米其林三星,结果记者一上门,员工们开启了“实话实说”模式。​

一线员工的坦诚程度让见多识广的记者都惊掉了下巴,这些拿着月薪几千的年轻人,既没学过危机公关,也不懂什么叫“行业话术”,记者问啥答啥,说出的话比剧本还精彩。

有员工耿直爆料备菜流程,有服务员实诚吐槽食材处理问题,硬是把品牌精心准备的“正面宣传”变成了“反向爆料”。​

更魔幻的是老板的反应,面对舆论危机,这位老板没有反思问题,反而一头扎进了“预制菜定义之争”。

他对着镜头一本正经地科普:“根据2024年六部门规定,我们这不算预制菜”,中央厨房配送的不算预制菜。

消费者看得一脸懵:谁关心你家算不算预制菜?我们只想知道花三位数吃这玩意儿值不值,这种鸡同鸭讲的沟通,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商家在讲标准,消费者在算账单”。​

餐饮界有个朴素的真理,价格到位了,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在舆论场立于不败之地,不是因为它的柠檬永远新鲜,也不是因为它的奶茶没有科技与狠活,而是那杯几块钱的价格,让消费者觉得就算有点小问题也值了。​

网友对蜜雪冰城的宽容度堪称奇迹,当别家奶茶店用植脂末被骂上热搜时,蜜雪冰城的顾客会说这个价格用植脂末才正常,当有人质疑柠檬可能隔夜时,评论区清一色是“这个价居然用真柠檬?雪王良心”。

这种宽容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像网友说的:“几块钱的东西,还想喝出燕窝味?做人不能太贪心”,蜜雪冰城的价格就像一道护城河,把所有无理指责都挡在了外面。​

反观西贝的困境,本质上是价格与价值的严重错位,9月中旬的数据显示,西贝周末客流量下滑三成,单日营业额最多减少300万元,家长群体这个核心客群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光顾。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广式早茶大半都是预制复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但前提是价格要匹配。

当一份家常菜卖出轻奢价,却用我们不算预制菜来辩解时,消费者只会觉得你不仅贵,还不实在。​

罗永浩大概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打得最顺的仗居然是在餐饮圈,这位曾经因为星巴克杯型命名逻辑跟店员抬杠,还专门拍了短片吐槽的男人,这次只是常规输出观点,居然意外成了民心所向。​

在最近的直播里,罗永浩自己都忍不住困惑,本来以为餐饮行业水太深,之前连星巴克小妹都“收拾”过我,结果这次怎么这么顺?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踩中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价格公道比概念游戏更重要。

消费者支持的不是罗永浩本人,而是他说出的那个真相:“大家争论的根本不是预制菜,是花的钱值不值”。​

更具戏剧性的是事件的“二周目”剧情,当罗永浩都觉得事情该到此为止时,涉事老板偏要发聊天截图,结果又成功激怒了老罗。

这种操作堪称商业公关的反面教材:放着客流量下滑、营业额暴跌的核心问题不解决,非要在概念定义上跟消费者较劲,就像商家在沙漠里卖天价矿泉水,却跟抱怨的顾客争论"这水算不算天然矿泉水"一样荒谬。​

这场闹剧最该让餐饮业明白的是:2025年的消费者早就过了“听概念买单”的阶段。大家一边在电商买预制菜,一边对餐厅预制菜宽容度越来越高,但前提是价格要诚实。

与其花心思给消费者“上课”讲预制菜标准,不如好好算算菜单价格是否公道,毕竟对食客来说,最好的标准只有一个:花的钱值得这口饭。​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