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实用指南:如何跟领导提涨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9:25 1

摘要:今年6月,中信出版「你好读者·公开课」特邀新东方集团助理副总裁王专。作为深耕教育行业多年的实战派,王专从基层起步,在新东方历任教师、培训师、管理者,如今带领团队探索AI教育领域。

今年6月,中信出版「你好读者·公开课」特邀新东方集团助理副总裁王专。作为深耕教育行业多年的实战派,王专从基层起步,在新东方历任教师、培训师、管理者,如今带领团队探索AI教育领域。

此次直播,他结合《学习学习:快速变强四步法》《说到点上》两本书的核心方法论,系统拆解了“如何通过学习力与沟通力打造超级个体”,为处于不同阶段的职场人士提供了可落地的成长路径。

01

学习力:从“概念收割机”到“行动改变者”

王专开篇直指常见的学习误区:许多人沦为“概念收割机”——读过很多书、听过很多理论,却无法转化为行动结果。

他强调,学习的核心不是积累概念,而是通过“知行合一”的体系实现决策与行动的改变,通过四步打通“学”与“用”。

1. 知识输入:从问题出发,而非从资料出发

有效的知识输入往往覆盖三个路径:

第一,通过阅读、听课等方式系统吸收他人经验;

第二,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捕捉真实案例;

第三,搜索,一定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最大化已公开的知识对自身的价值。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让知识入眼容易,但让知识既入眼又入脑则很难。如何提升大脑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呢?

王专认为,关键在于要先锁定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你作为领导要思考“如何提升团队管理效率”,接下来再围绕这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学习,而非盲目囤积知识。

例如,王专曾为改善管理风格,以“教练技术”为主题,通过读书、观察会议中他人反应、搜索案例等方式,将理论转化为“提问式沟通”的具体方法。

2. 卡片管理:用写作强制思考

告别传统洋洋洒洒的大片笔记,改为“写卡片+分类卡片”的卡片知识管理法。

每张卡片仅记录一个要点,可以分类呈现,比如分为观点卡(如比起大幸福,小幸福更易提升日常幸福感)、案例卡(如乔布斯在手机与iPad上对手写笔的取舍)、方法卡(如亲子沟通的3个小游戏);

卡片需标注来源,是原文还是观察所得,并写上你的个人思考,例如看到“逻辑使人思考,情感使人行动”,可延伸思考“如何用情感打动孩子主动学习”。

3. 构建体系:从碎片到有机连接

将不同来源的卡片按主题重组,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重视对不同主题或领域卡片的分类管理,这样才能在需要时快速定位知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画体系图来帮助自己梳理逻辑,再通过写系列文章来深化认知。

王专以自身为例,基于平时积累的卡片,他将团队管理的思考整理成数万字的操作指南,最终形成可落地的“战训合一”培训体系。

4. 实践应用:边做边改,形成闭环

王专非常强调把“写”与“做”相结合,可以尝试将脑子里碎片化的思考写成可操作的方案,之后再在实践中验证并修改。

例如,王专设计的“战训会”,将团队工作与培训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完成能力提升,避免了传统培训听着热闹、用着无效的弊端。

沟通力:从“口才技巧”到“解决问题”

王专指出,职场中真正的沟通力不是“口若悬河”或“妙语连珠”,而是通过对话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问题得到解决,沟通才有意义。

他提出“会说三角”框架,从沟通的起点、内容设计到表达方式,形成一套可落地的实战逻辑。

1. 利益三角:对话的底层逻辑

王专强调,很多人沟通低效,根源在于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忽视了对方的利益,或承诺后不落地。

利益三角需明确三点:

解决问题(自身利益):先想清楚通过这次沟通,你自己要达成什么具体目标。比如跟领导申请资源时,不能只说“我需要人帮忙”,而要明确“这个项目需要2名技术支持,才能在月底前上线”。模糊的目标会让对方难以回应,只有具体的诉求才能推动解决。

他人利益(对方价值):利益不止是金钱,还包括尊重、安全感、成就感等。比如跨部门协作时,不能只说“这个任务很紧急,你们得配合”,而要说明“你们帮忙梳理数据后,这个项目能提前3天完成,你们部门的季度协作评分也会提升”。

王专以亲子沟通为例:家长若只说“你必须写完作业”(家长只关注自身需求),孩子容易抵触;若改为“写完作业后,我们可以玩20分钟你喜欢的积木”(兼顾孩子的娱乐利益),沟通阻力会大幅降低。

言行一致(履约落地):沟通不是“说完就忘”,而是要兑现承诺。比如领导答应下周增派人手,就需按时落实;家长承诺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就不能临时反悔。

王专提到,言行一致是沟通的信用基石,哪怕口才一般,只要说到做到,对方也会愿意相信你;反之,再流利的表达也会失去说服力。

2. 内容三角:设计有行动力的对话

沟通内容的设计,让沟通从“聊天”变成“推进事”,要围绕“让对方愿意听、能认同、会行动”三个目标展开:

吸引抬头:先让对方“愿意听”。沟通的第一步是抓住注意力。

王专举例:开会时如果发现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就应该暂停发言,对方没在听,说再多也没用。

而吸引抬头的关键是聊对方关心的事:跟谨慎型领导汇报时,别上来就说项目能赚多少钱,而要先讲“我们做了3套风险防控方案,能避免超支”;跟孩子沟通时,若他沉迷游戏,别直接批评,可先问“你刚才玩的关卡,是不是很难通关?”——用他感兴趣的话题打开对话。

赢得点头:让对方“真认同”。认同不是表面附和,而是对方从心底接受你的观点。

王专强调,要预判对方的疑虑,主动给出解决方案。比如工作汇报时,领导可能关心项目能不能落地,你就可以说已经跟3个合作方沟通过,他们都愿意配合,下周就能启动试点;跟同事讨论方案时,对方担心执行太复杂,就可以补充说你整理了一份步骤清单,每个环节都标了责任人,这样是不是更清晰?

得到行动:让对方“真动手”。很多沟通停留在口头同意,却没推动实际动作。

王专说,赢得点头只是开始,必须明确下一步具体做什么。比如跟领导沟通后,别说“您同意就好”,而要问“您能否周三前在审批单上签字?”跟孩子约定写完作业再玩,要明确晚上7点前写完就能看20分钟动画片。

具体的行动指令,能避免说归说、做归做的尴尬。

3. 表达三角:让沟通更高效

表达方式是否优秀不取决于“是否流利”和“有没有口音”,而在于能否让对方轻松理解且愿意配合。如何用对方式,事半功倍?王专总结了三个关键:

清晰简洁:用最短时间说清重点。

职场上没人愿意听冗长的铺垫,王专建议30分钟说的事,训练自己用5分钟讲完。

汇报工作时,先直接说结果(这个项目超额完成20%),再简要讲关键动作(我们优化了3个流程),最后说下一步计划(下月重点拓展新客户)。

简洁的表达不仅能节省双方时间,还更容易获得沟通机会,因为领导可能没30分钟听你讲,但大概率5分钟还是有的。

情绪安全: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人在情绪激动时,很难理性沟通。王专说,如果对方带着怒气、委屈,先别急着谈事,得先帮他释放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被批评而哭闹时,别说“别哭了,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而要先共情“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是因为觉得自己没做错对吗?”;同事因分歧争吵时,先暂停讨论,喝杯水冷静一下再聊,只有情绪平复了,问题才能真正被解决。

人际勇气:敢于面对艰难沟通。很多人沟通低效,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不敢说——怕提涨薪被拒、怕跟领导提意见被怼、怕指出同事问题伤和气。

王专强调,越难的沟通,越需要勇气。想指出同事的疏漏,可先说“这个方案整体很棒,不过有个细节我觉得可以再优化,你看这样……”

勇气不是鲁莽,而是带着准备去沟通,这样才能突破僵局。

03

互动问答:方法论的生活落地指南

Q1:如何跟领导提涨薪?

提前明确在你的公司涨薪的话,需达成哪些成果(如公司对业绩、团队贡献的具体要求),基于此来反推自己接下来一年的工作规划。

沟通时聚焦自己在过去一年的“战功”(如主导项目使效率提升30%),而非苦劳,同时说明涨薪后能承担更多责任,这其实是对他人利益的承诺。

Q2:我组织的团队讨论,成员参与度低怎么办?

核心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只有讨论但没有落地。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员工们过去讨论时提的意见未被采纳,而且提建议反而只是白白增加工作量,成员自然不愿发言。

解决方案:开短会、明确讨论后就会有行动,例如“今天只定一个优化方案,下周落地”,用结果证明讨论中的发言是有价值的。

Q3:如何克服拖延症?

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只是普通人,所以要学会接受一个事实:普通人就是会有拖延的天性。接受之后就不要难为自己了。

如果害怕自己没办法完成宏大的目标,那就设定一些尽可能低的目标,比如从“今年我要出一本书”变成“每天我要写一行字”,从而降低启动门槛和心理负担。而且,一旦开始执行,每一个小成果对你完成长期目标非常有激励效果。

允许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点是随时都能毫无负担地重启。就算中断某项计划30天了,简单一句“今天继续”就可以恢复行动。

王专强调,变强不是追求惊天动地的突破,而是通过“有用的学习”和“有效的沟通”,在日常中积累一个又一个小改变。

无论是用卡片笔记整理思考,还是用“利益三角”设计对话,关键都在于落地——正如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真正的学习,是让行动产生结果;真正的沟通,是让问题得到解决。

来源:娇娇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