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农商银行创新金融产品“贷”动非遗文旅产业“火”起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01:36 1

摘要:作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县凭借竹编、特色腊制品等非遗技艺,成为县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多数非遗经营主体以家庭作坊和个体传承为主,面临“生产规模小、抵押物不足、融资需求散”的困境,制约了非遗技艺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

作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县凭借竹编、特色腊制品等非遗技艺,成为县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多数非遗经营主体以家庭作坊和个体传承为主,面临“生产规模小、抵押物不足、融资需求散”的困境,制约了非遗技艺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

如何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眉山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眉山监管分局的指导下,青神农商银行与县文广旅局紧密合作,以“非遗传承+文旅发展”为主线创新推出“青旅贷-非遗传承贷”信贷产品,让金融活水既润泽技艺传承,又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针对非遗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需求不匹配”问题,青神农商银行与县文广旅局跳出传统路径,通过“精准画像”实现有效对接。

定向筛选,聚焦优质主体。县文广旅局依据传承等级、产业规模及市场口碑等维度,筛选出67家涵盖竹编、腊制品等非遗经营主体,形成《非遗传承人专项金融支持推荐白名单》,明确支持重点与优先顺序。

联合走访,厘清融资需求。青神农商银行组建专项团队,与县文广旅局非遗专家共同实地调研,梳理出原料采购、工艺升级、设备购置等有效融资需求260万元,确保信贷投放精准到位。

政策赋能,降低融资成本。依托县文广旅局非遗扶持政策,对白名单客户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并提供利率优惠,实现金融资源“低成本、高效率”触达,现已累计投放贷款230万元,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青神农商银行突破传统信贷模式,以“信贷+场景”深度融合,推动每笔贷款同时助力非遗传播与旅游增收。

竹编教学助推文旅融合。南城镇某竹编工坊成为热门文旅打卡点,游客可体验竹丝劈制、图案编织等课程,亲手制作并带走竹编作品;工坊还面向村民开展免费培训,部分学员借助技艺开办“竹编体验民宿”。面对高端原料采购、文创研发及工坊建设资金压力,青神农商银行及时提供30万元“青旅贷-非遗传承贷”,助力竹编产品由实用器具转型为文旅文创产品,推动“学竹编、游青神”成为区域旅游新名片。

腊制品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围绕青神老腊肉“冬季生产、全年销售”特点,该行向非遗传承人简某发放50万元贷款,专项用于冬季原料储备。此举不仅保障产品质量与产能,更带动周边10余户养殖农户增收,形成“非遗带头人+农户”产业链协作模式,强化非遗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功能。

在支持个体传承人基础上,青神农商银行将服务延伸至“非遗产业集群+文旅名村”。以南城镇兰沟村——“中国竹编第一村”为试点,深入开展“整村授信”计划,进一步简化授信流程、提升融资额度,重点覆盖竹编作坊、文旅民宿、非遗衍生品商店等多元主体,助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新格局。

为确保非遗金融支持可持续、有成效,青神农商银行与县文广旅局共同构建长效赋能体系。

双向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金融知识培训,增强融资与经营能力;组织客户经理非遗文化培训班,提升银行服务非遗的专业性。

场景共建扩大社会影响。在银行网点设立“非遗主题展示区”,免费展销竹编、腊制品等产品,拓展非遗传播与销售渠道;联合开展“非遗探店”“文旅消费节”等活动,配套“惠支付”优惠激活消费市场,反哺非遗传承。

贷后协同确保实施效果。县文广旅局持续提供技艺与市场指导,双方共同建立“青旅贷-非遗传承贷”管理台账,由银行客户经理主责、文广旅局专人协同,实现动态跟踪与效果优化。

从精准建立白名单到深度融合“非遗+文旅”场景,再到整村授信拓展服务半径,青神农商银行以政银协作为纽带,使金融从“冷冰冰的资金”转变为滋养非遗传承、激活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未来,该行将以“青旅贷-非遗传承贷”为抓手,加大对“天府名品”及地方特色非遗产业的支持,推动非遗技艺在金融护航下实现“活态传承”,助力县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文/图 陈婉遐 杜兴 何星霖 编审/陈天航)

来源:邢说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