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母亲张恺任鲁南区党委妇委副书记,妇联主任时,曾离开根据地,到敌占区日伪据点工作了一段时间。
战斗在日伪据点
抗战中母亲张恺的故事
穆志诚
1943年,母亲张恺任鲁南区党委妇委副书记,妇联主任时,曾离开根据地,到敌占区日伪据点工作了一段时间。
(一)新的任务
1943年初,鲁南地区形势迅速恶化,大片地区伪化、顽(军)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敌伪顽的斗争,鲁南区党委决定,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派出一些武工队和工作人员,到敌占区去工作。
鲁南区党委组织部长魏思文(解放后曾任北京工学院院长)找妈妈谈话,让妈妈改名王秀琪,到沛滕边县委任县委委员兼夏镇党特别支部书记。交代任务是以合法的身份,秘密地进行党和群众的工作,鼓励妈妈在不同的战场与敌人进行战斗。
夏镇东边是津浦铁路,西边是微山湖。是山东和华中根据地去延安的必经之路,在鲁南地区是个有重要战略位置的镇子。
敌人在夏镇长期派驻了很多兵并设立了据点。日军据点在城内山西会馆,伪军据点在镇子最南边,日寇和伪军来来往往很频繁。
更危险的是驻夏镇伪军里有几个叛徒,有个叫朱玉相(1950年被我政府枪毙)的头子,曾经在鲁南人民义勇队第三大队当过大队长,那时妈妈是三大队四中队的指导员;还有个姓郑的伪军,原本是根据地的民兵,妈妈曾经和他一起山上打过游击,这些人只要碰到,就能认出妈妈。
那时,妈妈和爸爸已经结婚,但残酷的战争环境,聚少离多。
四月上旬的一天,妈妈随着交通员出发去敌占区,爸爸带伤送行。
爸爸妈妈都明白,这次分别不同往常,妈妈只身一人去日伪据点工作,生死难料。到了敌我交界的村口,俩人静静地对视,谁也没说话。过了一阵,爸爸在夜色里挥了挥手,妈妈转身跟交通员奔赴敌占区。
(二)进入敌占区
妈妈打扮成农村大嫂,拎着个小包袱,像是去走亲戚,跟着交通员,走过游击区,走进了敌占区。
正值春暖花开的时候,可妈妈刚进敌占区,啥都陌生,心情特别紧张。晚上走到枣庄附近,离家只有十里路,妈妈不由得想起家人。
过了津浦路,到路南的黄山套村,在一个秘密的交通站住下了。
两天后的早上,妈妈跟着另一个同志动身了。到了临城,正好是人们上午赶大集的时候,城门口的日本兵拿着亮闪闪的刺刀,恶狠狠地盯着来往的人。妈妈心里有点不安,她的发髻是假的,长筒袜子里还藏着钢笔。要是敌人检查,就这一点,她就得露馅。不过人来人往的,没什么人特别留意他们,妈妈稍微稳了稳心神,装得很淡定,从敌人跟前大大方方地走过去了。等出了城,才晓得自己紧张得浑身是汗。
出城以后,日本兵变得更多啦。在从临城到夏镇的那条公路上,一车车、一队队的日本兵不断通过。车上的日本兵倒还好,可碰到在公路上走着的、在小摊那儿喝水和休息的,妈妈心里就会有点发慌,不过也只能咬着牙走过去。就这么着,在敌占区走了几十里路,傍晚时分顺利在夏镇南头的一户人家住下了。
到这个时候,她才晓得给她带路的是这家的主人王吉德(解放后曾任济宁地委第一书记)同志,他当时 23 岁。
(三)在敌伪据点之间
王家是本地的老住户,也是革命家庭。王的父亲、叔叔、哥哥都牺牲了,弟弟在我微湖大队上。
王吉德靠卖卷烟打掩护,在临城那一块做秘密工作,不咋回家。家里全是妇女和小孩,妯娌三个都二十来岁,三个妹妹都十岁左右。王家在这一片很“红”,在群众当中威信很高。
全家人在一个院里住,但是分开做饭吃饭。妈妈跟二嫂(王吉德夫人)一块吃一块住。二嫂性格爽快能干。
王家位于敌伪两个据点的中间,敌伪过往频繁,对开展工作十分不利。对妈妈来讲更困难的是伪军里有几个是从我军叛变过去的,其中还有几人认识妈妈。
好在周围的邻居大多是支持抗战或者同情抗战的。仿佛大家心里都清楚,谁也没问过妈妈是做啥的,妈妈就在这儿安心住下了。
几天后,县委书记张庆林(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同志,一身渔人打扮,来和妈妈接头。
张庆林书记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有着丰富的秘密工作经验。他告诉妈妈,夏镇虽有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尹洪兴的一个团,但这里群众基础好,伪军里也有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就全县来说区,有广大的农村游击区,地方武装微湖大队控制着湖区和湖边部分村庄。
特支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抗日战争这个中心,及时分析研究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监视敌人的活动动向,随时传递情报;慎重地个别联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
夏镇特支委员会有三个人,除妈妈外,还有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他们都是当地的贫苦农民。因住处临近,可以经常碰头,便于工作。
县委派曹明远同志以青菜小贩的身份和妈妈联系。晚上,微湖大队经常三五人一伙到镇上活动,只要有人在外边放哨,院子里就成了我们的天下。
(四)险情
在日伪据点里工作,随时可能都有危险。
日伪在镇里查户口时,妈妈就提个小篮子,领着房东家的小妹,装作去湖里采莲子、打莲叶,远远躲开。
因在敌伪两个据点中间,难免会意外地跟敌人直接碰上。
6 月中旬的某个傍晚,妈妈带着房东10 岁左右的妹妹,去日军据点三孔桥跟党员接关系。她们从南往北走,这时迎面走来一伙喝得醉醺醺的伪军,正从北往南走。妈妈担心惹麻烦,就拐到小路上,心里一慌,步子也快了些,这一下就引起了伪军的注意。
十几个伪军,立马分成了两路围过来,一边叫嚷着,一边把枪栓拉得哗哗响,挡住了她们的路,质问她们是干啥的。妈妈回应说,到地里看看豆子旱成啥样了。当时,豆子刚种下没多久,正赶上干旱。伪军上上下下打量着,对她的话半信半疑。
这时候,一直在她边上的小妹很机灵,拉着她的手讲:“大姐咱们回家去!好跟大哥说,豆子干了。”伪军听后,感觉好像是这么回事,这才放过她们,转头顺着大路走了。
还有一次,妈妈掩上门,在院子东屋里看报纸。
当时报纸由地下交通站才能送到敌区,一来就是一大捆,一次看不完,整张存放也不行,就得把需要认真看的社论之类的文章剪下来,方便存放和随时看。就在妈妈专心看报剪报的时候,几个伪军路过,跑到大门过道里来乘凉喝茶,家里人应付着。
专注看报的妈妈猛地听到几个伪军跑进院子,嚷嚷着要到各个屋子查看。这可把她给急坏了,手头的报纸虽说大部分都收拾好了,可剪下的那些边边碎碎的还散在地上,不敢扫,也不敢弄出动静。正急得不行的时候,二嫂赶过来,把伪军往北屋引,一边说道,全家人都在外头打场,这你们也都瞧见了,所有房门都关着咋还能有人呢?还是去外面喝茶吧!听二嫂这么一讲,伪军在院子里溜达一圈就走了。
妈妈在大伙的保护下又躲过一劫。从这以后,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妈妈逐步熟悉了敌占区的环境和工作,特支的工作也随着整个敌区工作的发展逐步深入推进。
伪军政人员在我军的政治攻势之下,想“留后路”的人变多了。大多对妈妈她们的工作睁一眼闭一眼。极少数死心塌地的汉奸不敢随便找茬闹事,日军窝在据点里成了聋子、瞎子。
在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妈妈在日伪据点的工作也逐步开展了起来。
(五)返回根据地
8月,形势好转,鲁南山区的抗日根据地就连成一片了,还扩大了游击区,发展了解放区。
这时,组织决定让妈妈回区党委机关工作。
为了能平安回到根据地,县委进行了妥当的安排。
为了应对路上敌人的盘查,妈妈和护送她的同志装成哥哥接妹妹回娘家的模样。
当时是秋收季节,当地群众通常不会走娘家,而且她们还要在夜间赶路,这不太说得通,于是就又编造出母亲病重,必须连夜赶回去之类的情况。
一天晚上,妈妈跟着护送的交通员动身了,到沙沟乡吕沟村的一个秘密交通站歇脚。交通站的褚庆珍特别细心地给她化了妆,梳了个更像当地年轻妇女的发髻,又把自己一直珍藏的绣花鞋和耳环拿出来让她穿戴好,左瞅瞅右看看,觉得像模像样了,这才安下心。
傍晚,他们再次动身。路上在地下交通站歇了两天,又在一个夜里出发了,为能在天亮前跨过铁路,他们差不多一路小跑。交通员始终一声不吭,他鞋子底掉了,索性扔掉,打着赤脚照旧赶路爬山。
过一条大河时,因为山区下完雨后涨水,不清楚水的深浅,他先去试探,接着再扶妈妈过去。休息的时候,妈妈坐下了,可他却拿着枪,四处警惕地张望着。
当妈妈赶回滕峄边县委机关时,正在开县委扩大会,同志们看见妈妈这身“小媳妇”打扮,哄堂大笑,在朗朗的笑声中,充满着斗争胜利的喜悦,充满着战争年代同志间特有的情谊。
微山湖
【精彩留言】
蒺藜秧子:好文,好史料[赞][赞][赞]
丫头(云萍):致敬英雄母亲[赞][赞][赞]
哲义:每每读到穆哥追忆母亲革命历程的文章,我便不由得恨自己为啥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去抗日前线痛揍日本鬼子!
作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和英雄。
黄伟:铭记历史,英雄的母亲![赞][赞][赞]
侃侃:英勇机智的母亲[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萌喵and乔:想知道更多关于张恺战斗的细节呢?❓
杨小喵:张恺在抗战中的贡献不可磨灭
蘑菇小屋:对张恺的英勇事迹充满无限崇敬
:张恺于敌占区工作,定历经诸多危险
苍穹之昂:张恺的故事是抗战时期的璀璨星光
好运来:在日伪据点战斗的张恺,是勇士
[赞]街者是風:向抗战中的女英雄张恺致敬,太伟大了
知宇行男:张恺真的很英勇,在敌占区工作令人敬佩
直播不要太晚:张恺深入敌营的勇气从何而来?
作者穆志诚,1969年12月到1978年8月在38军113师炮团,后调回长春。转业后在外贸、外企等工作到退休。
来源:鲁冰花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