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常见的驱动基因和治疗靶点之一,根据其突变比例可分为经典突变和非经典突变。ADAURA研究证实了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长生存获益,确立了辅助靶向治疗作为可切除EGFR经典突变NSCLC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常见的驱动基因和治疗靶点之一,根据其突变比例可分为经典突变和非经典突变。ADAURA研究证实了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长生存获益,确立了辅助靶向治疗作为可切除EGFR经典突变NSCLC的标准治疗地位。随着NSCLC精准诊疗的进步,越来越多突变频率较低的非经典突变被发现,由于其突变类型异质性较强、临床研究数据匮乏,这类患者的辅助靶向治疗始终缺乏明确循证依据。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发布的ADMIN研究探讨了奥希替尼在IB-IIIB期EGFR非经典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探索性分析了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和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变化,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成武副主任医师围绕ADMIN研究最新数据进行解读,并探讨EGFR非经典突变早期NSCLC患者辅助靶向治疗的用药及患者管理的优化策略。
刘成武副主任医师在WCLC大会现场解读ADMIN研究最新结果
ADMIN研究最新结果: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可实现EGFR非经典突变NSCLC患者ctDNA快速清除
研究背景
EGFR非经典突变是一组在外显子18到21之间的异质性突变,约占所有EGFR突变的10%-20%。尽管奥希替尼在治疗EGFR经典突变NSCLC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但其在EGFR非经典突变NSCLC中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利用ctDNA监测,可以探测EGFR非经典突变NSCLC的分子动态变化。
研究方法
ADMIN研究(NCT05546866)是一项开放标签、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临床试验,纳入了携带EGFR非经典突变(G719X,S768I,L861Q、原发性T790M)的IB-IIIB期NSCLC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奥希替尼的辅助治疗(每日一次80 mg),其中部分患者既往接受过辅助化疗。研究对原发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以识别体细胞突变,并采用个性化的、基于肿瘤信息的ctDNA检测方法,监测在基线(辅助奥希替尼前,D1)和辅助奥希替尼治疗12周后(wk-12)的分子残留病灶(MRD)动态。通过测量每毫升血浆中单倍体基因组当量(hGE/mL)的浓度,对MRD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共招募了51例EGFR非经典突变NSCLC患者。突变谱和相关特征详见下图。
43例患者在D1和wk-12时间点均具有可评估的血浆ctDNA状态数据,包括23例男性和20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6岁。
D1时MRD阳性率为23.3%(10/43),ctDNA平均水平为1.81 hGE/mL;wk-12时MRD阳性率下降至13.9%(6/43),ctDNA平均水平降至0.05 hGE/mL。经过12周的奥希替尼治疗后,50%(5/10)的MRD阳性患者实现了ctDNA清除。18.6%(8/43)的患者在基线时血浆EGFR突变呈阳性,其中62.5%(5/8)实现了血浆EGFR突变清除。对于未实现EGFR突变清除的3例患者,其EGFRm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也大幅下降。
基线血浆EGFRm患者中EGFRm的动态变化
研究结论
奥希替尼治疗12周可促进IB-IIIB期EGFR非经典突变NSCLC患者实现ctDNA清除。目前长期随访正在进行中,以进一步探讨ctDNA状态与疾病复发之间的关联。
专家解答
Q1:在EGFR突变NSCLC的辅助治疗中,ADMIN研究有何重要临床意义?
刘成武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ADMIN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填补了EGFR非经典突变NSCLC辅助治疗的循证证据空白。EGFR突变是NSCLC的常见驱动靶点,既往关于EGFR-TKI辅助治疗的研究设计多聚焦于19del、L858R等经典突变,而占比为10%-20%的非经典突变,如G719X、S768I、L861Q、原发性T790M等,因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常被大多数研究设计排除在外,或因样本量极小无法得出可靠结论,始终处于“治疗盲区”。奥希替尼在经典突变辅助治疗中疗效明确,但针对非经典突变的EGFR-TKI辅助治疗效果缺乏明确证据,目前临床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尽管EGFR非经典突变是NSCLC治疗中的“小众”亚群,但由于我国肺癌患者基数庞大,EGFR非经典突变人群不容忽视。ADMIN研究则专门聚焦于此人群,提供了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直接证据,填补了当前临床实践中针对该人群治疗的证据空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Q2:在ADMIN研究中,ctDNA动态监测发挥了什么作用?
刘成武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MRD状态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为预测复发的重要指标,持续MRD阳性通常提示较高复发风险。ADMIN研究采用个体化、肿瘤信息导向的ctDNA检测策略,系统监测了奥希替尼治疗前后MRD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经12周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后,MRD阳性率从基线的23.3%降至13.9%,ctDNA平均浓度从1.81 hGE/mL降至0.05 hGE/mL,50%MRD阳性患者实现了ctDNA清除。该结果不仅显示出奥希替尼对这类非经典突变患者展现出良好的肿瘤应答,还提示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MRD负荷,进而可能降低复发风险。ADMIN研究结果表明,ctDNA动态监测有望用于EGFR非经典突变患者辅助治疗期间的疗效评估与风险分层,并为个体化随访策略提供参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MRD清除虽代表当前检测技术下未发现可测量的肿瘤病灶,是疗效良好的重要信号,但并不等同于肿瘤完全根治,仍需继续辅助治疗,其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目前ctDNA等MRD检测手段虽灵敏,但仍无法捕捉到所有极微量的肿瘤细胞(可能低于检测下限),这些残留细胞若停止治疗可能再次增殖,导致复发。
肿瘤细胞的潜伏性:部分肿瘤细胞可能处于休眠状态,暂不活跃增殖,不释放ctDNA,从而表现为MRD阴性。一旦机体免疫状态变化或其他条件触发,休眠细胞可被激活,引发疾病进展。
辅助治疗的巩固作用:辅助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足够疗程的治疗,进一步清除潜在残留病灶、降低复发风险。ADMIN研究的治疗方案基于循证医学设计,足够疗程的治疗(而非MRD转阴即停药)才能最大化实现降低复发率、延长无病生存期的目标,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MRD清除后可安全停止辅助治疗。因此,即使实现MRD清除,仍建议完成既定辅助治疗周期以最大化治愈可能性。我们也期待今后更加高精度的MRD检测,以及更多的研究来探索依据MRD状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小结
ADMIN研究不仅填补了EGFR非经典突变NSCLC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证据空白,更通过突变谱分析与ctDNA动态监测,让“小众”人群的治疗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为该人群的个体化治疗与精准管理开辟了新路径。我们期待后续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及长期随访数据,能为这类人群的治疗提供更坚实的循证支持。
专家简介
- 刘成武 副主任医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胸外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博士
英国St. James University Hospital访问学者
四川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欧洲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协会(ESTS)member
四川省副主任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
成都市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委、肺癌诊疗一体化专委会常委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青年编委
2020-2023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班主任(胸外科)
作为执笔撰写首部《中国胸腔镜肺叶切除临床实践指南》
首部亚洲肺段切除专家共识编写组核心成员
《单向式胸腔镜肺手术学》第一副主编
三次全国性手术大赛全国总冠军:2018第五届菁英杯胸腔镜手术技术大赛肺段组全国总冠军,2020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亚肺叶青年组总冠军,2018全国肺癌MDT专委会手术大赛全国总冠军
ESTS Fellowship中国地区首两位获得者之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医疗先进个人”、“十佳青年医疗榜样”、 “优秀研究生班主任”
参考文献:
1.C.Liu, et al. Adjuvant osimertinib in IB-IIIB NSCLC with uncommon EGFR mutations (ADMIN): Mutation profile and ctDNA dynamics. 2025 WCLC Abstract PT1.07.03.
撰写:Squid
审校:刘成武副主任医师
排版:Aurora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