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霫,匈奴之别种也,居于潢水北,亦鲜卑之故地,其国在京师东北五千里。东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与乌罗浑接。地周二千里,四面有山,环绕其境。人多善射猎,好以赤皮为缘衣,妇人贵铜钏,衣襟上下悬小铜铃,风俗略与契丹同。有都伦纥斤部落四万户,胜兵万馀人。贞观三年
霫
霫(音xí):
是一个很容易被人遗忘的东北地区的古代国度。霫自隋唐时期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直到契丹兴盛时,应该存在400年左右时间。霫国最强时,有兵员一万多人。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北狄·霫》载:
“霫,匈奴之别种也,居于潢水北,亦鲜卑之故地,其国在京师东北五千里。东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与乌罗浑接。地周二千里,四面有山,环绕其境。人多善射猎,好以赤皮为缘衣,妇人贵铜钏,衣襟上下悬小铜铃,风俗略与契丹同。有都伦纥斤部落四万户,胜兵万馀人。贞观三年,其君长遣使贡方物”。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回鹘下》载:
“白霫居鲜卑故地,直京师东北五千里,与同罗、仆骨接。避薛延陀,保奥支水、冷陉山,南契丹,北乌罗浑,东靺鞨,西拔野古,地圆袤二千里,山缭其外,胜兵万人。业射猎,以赤皮缘衣,妇贯铜钏,以子铃缀襟。其部有三:曰居延,曰无若没,曰潢水。其君长臣突厥颉利可汗为俟斤。
“贞观中再来朝,後列其地为寘颜州,以别部为居延州,即用俟斤为刺史。显庆五年,授酋长李含珠为居延都督。含珠死,弟厥都继之。後无闻焉”。
霫与奚所居地方,曾经是古铁勒或高车人的地方。铁勒或高车都是匈奴或东胡后裔,他们与回纥、霫、奚都有同宗同族的血脉关系。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霫是铁勒后人。霫是先于奚和回纥,于北魏后期,从铁勒所属的部族中分裂出来的一部分人。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北狄传》载:铁勒属于匈奴别种,当时有15个部族,散居在碛北,先是臣属于西突厥,一段时间后叛离,居于燕末山北,其中回纥等六部居住在郁都军山,并在其山北建国,这个地方位于长安西北六千里。贞观时,“东至靺鞨,西至叶护,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后来又向东移到“都尉建山北,独逻河之南”,距长安三千三百里,“东至室韦,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临瀚海”。到武则天时,“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在漠北者渐为其所并”。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二》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 其部落曰袁纥、薛延陀、契苾羽、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 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碛北”。
所说铁勒,实际是回纥,属匈奴后裔。铁勒应该是以“碛北”地区居住为主,
霫,初期曾在潢河(现西拉木伦河)北,后来迁移到潢河南,与奚混在一起。既,霫从契丹人北方,迁移至契丹人南方居住。从潢河北迁移到潢河南,应该是在契丹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否则他们不可能跨越契丹人的国度南下。再说,潢河、土河及木叶山一带,一直是契丹人的祖居地,契丹人在此发展壮大。霫人在契丹人强大时,是不可能越过契丹人而迁移到契丹的南方。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契丹传》载:武后神功与久视年间(公元679——700年),因唐伐契丹,“契丹不能立,遂附突厥”。史载,当时契丹溃如潮水,纷纷逃窜,几近灭亡。霫应该是在此时从潢河北,越过契丹人祖居地,迁移到潢河南。
《辽史·卷一·本纪第一》载:公元906年11月,契丹可汗“遣偏师讨奚、霫诸部及东北女直之未附者,悉破降之”。12月辽太祖继位,开始了契丹人的宏基伟业。公元907年,契丹建国。
公元911年春季,刚刚立国五年的契丹国,由辽太祖亲率大军,开始征讨周边小国及部族。“于是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
对霫来说,可怕的公元911年春,是他们最后的大限。从辽国划入自己版图的地方看,霫与奚存在的地方是很明确的。
“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是个不大的地方。应该在现承德、赤峰至锦州一带,或者东北至通辽。在这片地方中,有霫、奚等部族的人,或者他们已经混居。
“东际海,”,似乎有疑问。按当时辽国和霫的情况,肯定不是到黄海或日本海,应该是指“渤海”。因为,当时辽国的东侧是较为强大的渤海国,渤海国东界才是大海。霫在辽国的南侧,应该是靠渤海,并且东临奚。
来源:奥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