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护理、生物、法学、环工、营销”这五个名字,听着都挺体面,可今年校招一结束,朋友圈直接炸锅:简历投出去像进了黑洞,面试排队两小时,聊天五分钟就被打发。
“护理、生物、法学、环工、营销”这五个名字,听着都挺体面,可今年校招一结束,朋友圈直接炸锅:简历投出去像进了黑洞,面试排队两小时,聊天五分钟就被打发。
有人算了笔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小二十万,换来的offer月薪四千,还得倒夜班。
先说护理。
以前都说“医院永远缺人”,现实是公立医院编制卡得死,民营医院挑人挑到血型。
大城市的三甲还能给到七八千,可房租一交,剩下的钱连点个外卖都要凑满减。
小城市更惨,月薪三千,夜班一上就是十二小时,凌晨三点蹲在走廊里写护理记录,手抖得像蹦迪。
生物科学更魔幻。
实验室里养细胞、刷试管,起薪三千五,升职得先读硕,读完硕还得读博,一路卷到三十岁,头发卷没了,工资还没外卖小哥高。
想转行?
发现除了“科研助理”四个字,简历上没别的技能点。
法学听起来高大上,实际司法考试就是一道天堑,通过率两成,剩下八成直接“非法务工”。
律所实习期零工资,干半年端茶倒水,最后一句“名额满了”把人打发。
考公?
法院检察院的岗位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环境工程当年吹成“绿色金矿”,结果毕业就进厂,天天测废水,闻着刺鼻气味,工资条像被环保处理过——干净得可怜。
想跳槽?
环保局要经验,企业嫌你没证书,卡在中间两头受气。
市场营销最尴尬,门槛低得像没有门,谁都能进来卷。
校招现场一看,十个人里八个是营销专业,最后全去卖信用卡。
直播带货火了,可镜头一开,嗓子喊哑了,打赏还没电费多。
说到底,不是这些专业没用,是人太多,坑太少。
东部城市岗位被挤爆,中西部连面试机会都稀缺。
学校扩招时没打招呼,行业收缩时也没提醒,最后学生成了缓冲垫。
想破局?
先把“专业对口”四个字扔一边。
护理的学学老年照护,生物的蹭点生物信息,法学的考个税务师,环工的考环评证,营销的干脆去新媒体剪视频。
技能叠buff,总比裸奔强。
选专业那天起,就别指望一条路走到黑。
市场翻脸比翻书快,唯一能兜底的是随时能换赛道的能力。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