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继续景气,板块难道在谋划第二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01:10 1

摘要:最近医药圈的朋友都在热议一组数字: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2024全年水平,更占到全球同类交易的40%。当我看到央视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10个创新药时,突然想起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的困惑——

最近医药圈的朋友都在热议一组数字: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2024全年水平,更占到全球同类交易的40%。当我看到央视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10个创新药时,突然想起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的困惑——为什么明明行业利好不断,普通投资者却总是踩不准节奏?

一、繁荣背后的认知鸿沟

这张出海交易增长图令人振奋,但作为量化投资者,我更关注数据背后的行为逻辑。兴业证券提到的"从仿制跟随转向真正创新",在二级市场同样适用——投资方法也需要从经验主义转向数据驱动。

记得2023年某创新药企公布license-out消息时,股价当天冲高回落,论坛里一片哀嚎。但当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股价回调过程中,「机构库存」数据始终维持高位。三个月后,当该股突破前高时,那些止损离场的散户才恍然大悟。

二、破除三个传统认知误区

这些年我总结出「一个核心,三个不看」的原则:

核心是「适时换股」强于「盲目持股」不看冷热:政策热度≠资金热度不看涨跌:K线形态会骗人不看高低:所谓"估值底部"可能只是半山腰

以今年表现亮眼的「国盛智科」为例:

表面看每次创新高后都伴随调整,让技术派投资者望而却步。但当我们观察其资金行为:

橙色柱体显示的「机构库存」始终活跃,这种背离往往意味着趋势延续。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反观「华培动力」:

每次反弹都像极了"底部确认",但资金数据揭露真相:

除了首次反弹有机构参与,后续都是散户的自娱自乐。这解释了为何很多投资者在医药板块"看对行业却做错个股"。为什么我们觉得股票难做,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你没有看到真实的交易现象,如果你连真相都不看到,还谈什么盈利,所以先要从看到真相开始。

三、从产业趋势到投资实践

回到开篇的635亿美元出海数据,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两个关键启示:

国际化能力正在重构估值体系:具有全球临床布局能力的企业会获得流动性溢价研发效率比研发规模更重要:部分中小型Biotech的投入产出比已超越大药企

最近在研究某家专注ADC技术的公司时发现,虽然其市值不足龙头十分之一,但「机构库存」活跃度连续六个月跑赢行业均值。这种微观层面的资金共识,往往先于基本面变化3-6个月。

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我也执着于寻找"完美指标"。如今才明白,数据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呈现当下最真实的交易博弈。就像创新药从仿制到原创的跨越一样,投资方法也需要完成从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的进化。

当央视报道审批速度创纪录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些新批药物中,哪些正在获得持续的机构资金认同?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橙色柱体的韵律之中。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来源:风吟鹤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