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教授:从PES预测到罕见病治愈——儿童脐带血移植的进阶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5:51 1

摘要:在儿童血液肿瘤治疗领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技术,而脐带血移植(UCBT)正以独特优势重塑治疗格局。近日,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圆满召开。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

在儿童血液肿瘤治疗领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技术,而脐带血移植(UCBT)正以独特优势重塑治疗格局。近日,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圆满召开。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刘芳教授,从当前移植在儿童血液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出发,特别介绍了本次大会上团队在脐带血移植方面的几项重要研究成果,以及本次大会在儿童移植领域的重要进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儿童血液肿瘤领域的专家,首先请您介绍下当前移植在儿童血液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刘芳教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儿童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为众多患儿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以儿童恶性疾病中的急性白血病为例,尽管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有一些难治复发的病例,这些患儿需要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实现最终治愈。此外,与成人不同,儿童存在一些独特病种,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和遗传代谢疾病。尤其对于胚系易感相关的骨髓衰竭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重要的治愈性手段。

目前,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CAR-T等新型治疗手段下已取得显著进展。因此,我们将更多地关注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基因缺陷的患儿。我们希望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能为这些患儿带来治愈的希望。但这些患儿由于先天性疾病基础,身体状态往往较差,部分还伴有器官功能缺陷,这使得他们在移植过程中面临更多风险。例如,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器官功能不全以及难以耐受强预处理和化疗等问题。因此,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规避这些风险,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患儿的生存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EBMT作为国际血液与移植领域学术交流的顶级盛会,吸引全球专家学者的关注。您团队在本次大会上也有多项研究展示,可否请您概括介绍下这些研究结果及其对改善儿童移植现状的重要意义?

刘芳教授:在本次EBMT大会上,我们团队有11项壁报展示。作为儿科移植团队,我们在供者选择方面,脐带血的使用比例相对成人移植更高。脐带血对于儿童患者而言,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脐带血移植恶性病复发率较低;另一方面,远期慢性排异反应较少,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好的长期生活质量。因此,本次我们也带来了几项脐带血移植方面的研究。

首先是一项关于植入前综合征(PES)的研究(B178)。PES是脐带血移植的一种特殊并发症。若无法有效规避重度PES,将严重影响移植预后。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针对脐带血PES的预测模型,旨在更精准地筛选出可能发展为重度PES的患儿,以便及早进行干预,从而进一步提升移植效果。

此外,我们的研究还涵盖脐带血移植治疗儿童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P265)、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P272)等罕见疾病。通过前期探索和现有的脐带血移植体系,即使是罕见病也能获得良好的生存预后。

B178

儿童非亲缘UCBT治疗期间严重PES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背景:植入前综合征(PES)是脐带血移植(UCBT)早期最常见的免疫反应,发生在中性粒细胞植入前。多项研究表明,PES可能与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程中独特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因此,我们评估了临床特征和实验室参数对接受UCBT的儿科患者严重PES的联合影响。

方法:2017年至2024年,共纳入123例在UCBT治疗期间出现PES的血液系统恶性与非恶性疾病的儿科患者。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内部验证组。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影响PES严重程度的潜在参数,单变量分析中P值

结果:在可获得的123例临床资料中,12例患者未发生PES,54例发生轻度PES,57例被诊断为重度PES。PES的中位时间为 9天(四分位距:7~11天)。单变量分析显示,性别(女性 vs. 男性,HR:1.8,95%CI:1.1~3.2,PPPPPP=0.020)、第7天的STR(HR:1.002,95%CI:1.000~1.004,P=0.019)和PES当天的血清IL-6水平(HR:1.000,95%CI:1.000~1.002,P=0.026)是PES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并选择这些因素构建可视化列线图以表示预测模型。通过 C-index和AUC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显示其具有出色的区分度,C-index为0.73(95%CI:0.68~0.82),9天和14天的AUC分别为0.68(95%CI:0.54~0.82)和0.83(95%CI:0.69~0.98)。计算每位患者的风险评分,并确定最佳风险评分临界值为91.9,根据该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评分PP

结论:该预测模型可用于识别接受UCBT后可能发生严重PES的儿童,有助于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最终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

P265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结局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背景: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好发于幼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其主要的治愈性治疗手段。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1月至2024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接受HSCT治疗的JMML患者的移植结果。

结果:研究共纳入10例新诊断的JMML患者,其中9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中位发病年龄为17.6个月(范围:4.7至42.5个月)。5例患者存在原发性PTPN11基因突变,伴有1至3个继发性变异;4例患者存在原发性KRAS基因突变,其中3例伴有继发性突变;1例患者存在原发性NRAS突变并伴有复杂核型。所有突变均确认为获得性突变。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间隔为7.7个月(范围:1.7至25个月),其中2例患者已进展至晚期,出现心肺功能受损。在HSCT之前,使用去甲基化药物(HMA)单独或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型化疗联合治疗以控制肿瘤。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5.45个月(范围:3.5至12个月)。8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而1例患者随后进展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疾病进展的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从发病到HSCT的时间为12.5个月(范围:5.2至30个月)。2例患者接受了半相合HSCT,8例患者接受了脐带血移植(UCBT),HLA不匹配范围为0至4/10。在8例接受UCBT的患者中,4例发生原发性植入失败。随后,这4例中的2例患者经历复发并接受了第二次HSCT。值得注意的是,4例患者中的有1例在无需额外治疗的情况下已保持缓解超过两年。HSCT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范围为1.2至47个月。在10例患者中,8例存活。然而,2例接受延迟治疗并出现晚期疾病的患者发生了严重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分别在5.5个月和24个月时死亡。通过单变量分析,评估包括诊断时年龄超过两岁、血小板计数低于33×10⁹/L、单核细胞计数超过7.2×10⁹/L、驱动突变类型、额外遗传改变的存在、HSCT前原始细胞百分比、至HSCT时间超过6、12或24个月、不同的供者类型和HSCT次数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表明,延迟治疗和HSCT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但由于样本量有限,未获得统计学意义。研究UCBT后原发性植入失败但自身健康造血恢复,是偶然现象还是新疗法,这很有趣。

P272

早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改善初发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患儿的预后

背景:诊断时即处于急变期(BP)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其预后显著差于慢性期患者。这种情况仅占所有CML病例的2%,在儿童中更为罕见。这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约为1.5年,5年总生存率仅为32.9%。因此,建议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方法:根据2022年WHO标准,对2023年5月至2024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接受HSCT治疗的初发CML-BP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其中3例女性和2例男性,年龄在10.1至14.6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21~490×10⁹/L)和脾肿大。通过PCR分析BCR::ABL融合转录本,发现1例为p190型,4例为p210型。其中2例患者表现出典型的CML-BP症状,包括异常粒细胞增多、脾肿大和10%~22%的淋巴母细胞(Pt2, Pt5)。FISH分析确认了淋巴母细胞和带状中性粒细胞中存在BCR::ABL1(Pt5)。相比之下,另外3例患者表现出典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特征,骨髓中淋巴母细胞比例为71.2%~96%,且无粒细胞增多(Pt1, Pt3-4)。FISH检测发现成熟粒细胞或有核红细胞中存在BCR::ABL,这有助于将其与Ph+ ALL区分开来,因为在Ph+ ALL中,这种融合基因通常仅存在于淋巴母细胞中。4例患者接受了VDLP和达沙替尼治疗,1例接受了VP联合维奈克拉和奥雷巴替尼治疗。对4例患者(Pt1, Pt3-5)进行中期诱导评估时,发现3例(Pt3-5)的FACS MRD和PCR MRD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所有5例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FACS MRD为阴性,但无一例达到PCR MRD阴性。患者3的NGS检测确认了IgH重排阴性。4例患者在HSCT前根据Ph+ ALL(Pt2, Pt3, Pt5)或CML(Pt4)接受了巩固治疗,从诊断到移植的时间间隔为2.5至7.9个月。除Pt1外,所有患者在移植前BCR::ABL1结果均为阳性(0.1244%至1.567%)。2例患者接受了包含Treosulfan、白消安、氟尿嘧啶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半相合移植,3例患者接受了包含白消安、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的非亲缘脐带血移植。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移植,在14-20天内实现完全供者嵌合。4例患者的粒细胞植入发生在14-28天内,血小板植入发生在14-33天内。Pt3最初植入不良,但在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改善,并在三个月时实现血小板植入。4例患者随访4-12个月,均显示无病生存。移植后,1例患者维持PCR MRD阴性(Pt1),2例患者达到PCR MRD阴性(Pt3-4),1例患者在2个月时检测为阳性,但经奥雷巴替尼治疗后转阴(Pt5)。2例患者出现1级GVHD复发,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成功缓解。

结论:在早期阶段区分CML-BP和Ph+ ALL至关重要,因为这两种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FISH有助于鉴别诊断。早期HSCT显著改善了CML-BP患者的预后,尽管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参与者来验证这些发现。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EBMT大会上,在儿童移植领域,还有哪些突破性研究或进展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您认为这些研究将如何进一步改变临床实践或影响未来的研究?

刘芳教授: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主要关注儿童相关领域,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儿童长期生活质量的慢性排异相关研究。在本次会议中,我注意到许多团队展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和新药物(如贝舒地尔等)治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为慢性排异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于顽固性恶性疾病,我们在移植前会尽量减少患儿的肿瘤负荷,争取让他们达到完全缓解状态,从而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生存率。目前,CAR-T细胞免疫治疗仍是恶性疾病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我也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进展,期待能为患儿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刘芳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与肿瘤诊疗中心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儿童血液与肿瘤诊疗中心移植病区主任

率先开展本中心第一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

美City Of Hope医疗中心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成功完成儿童先天性骨髓衰竭、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丙酮酸激酶缺乏性贫血、遗传性环形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罕见病的脐血移植。作为主要参与人曾获得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第三届罕见病金蜗牛奖。

曾在《Cell Transplantation》、《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Am J of Hemat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参与或主持国家及院所基金多项。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