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化故事汇】②格桑花开别样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2:20 1

摘要:传说,有这么一种花,不管是谁,只要找到它,就找到了幸福。藏族同胞们称其为爱与吉祥的“格桑花”。听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雪域高原爱心接力,积极投身藏区的教育事业。藏族孩子们称其为可亲可爱的“格桑花”。

传说,有这么一种花,不管是谁,只要找到它,就找到了幸福。藏族同胞们称其为爱与吉祥的“格桑花”。听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雪域高原爱心接力,积极投身藏区的教育事业。藏族孩子们称其为可亲可爱的“格桑花”。

十年接力,弘文励教。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大学生支教团先后18批93人次接力奔赴西藏支教,迄今已为近3万名孩子传递爱心接力棒。受“格桑花”支教团的影响,该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19年,“格桑花”支教团队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荣誉称号。2021年,湖北文理学院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青春无悔的选择

从2014年开始,当湖北文理学院获悉襄阳市对口支援县——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急需援藏教师的情况后,就面向全校开展动员,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主动扛起教育援藏责任。考虑支教地的特殊性,学校制定了严格的选派程序,通过自愿报名、组织选拔、行前培训、集中派遣,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从长期生活的襄阳隆中去到西藏琼结,支教队员们要跨越8000多里。进入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恶心、头晕、头痛、流鼻血、喘不上气、整夜整夜睡不着觉,高原反应如期而至。“校长,我想再咬牙坚持一下,既然我来到了这个地方,我就没打算回去,我想为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湖北文理学院第六批“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项立刚的焦急与恳切,一如第二批因为强烈高反而持续不断流鼻血的支教队员涂波,反复发烧的项立刚也执着坚持着。

“每天醒来,就能看到窗外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还有山,真的好美。但更美的是课堂上那一双双忽闪的眼睛。这里的孩子眼神特别干净,特别纯真,特别渴望学习新的知识。他们每天6:30起床,晚自习到9点多才结束,他们念书很认真,恨不得有多大声就用多大声。”“支教的时间是宝贵的,尽管遭遇了各种状况,但是备课、改作业、给孩子们开小灶,一刻也不能耽误。”“就感觉真的要去改变什么,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能多教一点是一点。我想,这就是我们来到西藏的意义。”一篇篇支教日记,不仅记录着队员们的见闻,也诉说着他们青春无悔的心声。

(二)改变从交往开始

“我曾以为,除了故乡,再也不会有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曾以为,支教生活,不过只是段过眼云烟一样的时光……”这是第二批“格桑花”支教团队队长吴顺喜发表于山南网的自由诗《难忘支教岁月》。从一个理科生到诗人的蜕变,是吴顺喜大手牵小手在缺氧环境下徒步四小时送学生回家的真情流露,是吴顺喜第二批支教结束马上又报名第三批的行动担当。

“我经常去学生洛桑多吉家里帮他补习英语,一天补习结束后,洛桑多吉的爸爸执意送给我一串晒干的金黄色蘑菇,说是听说我刚手术出院,想让我补补营养。后来我才知道,这些稀有的蘑菇,长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地带,往往要翻找一整天,才能摘到。”第四批队员黄亚鹂,在高原经历了手术苦痛后,又毅然投入了第五批支教活动。这些蘑菇,是对黄亚鹂最大的认可,更是一份藏族同胞的真情。情系高山之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十六批支教队员宋子麟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他来到当地海拔最高的幼儿园,鼓足勇气蹩脚地挤出一句“贡康姆桑”时,孩子们却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声地喊出了“叔叔好!”那一瞬间,他的眼睛都湿润了。

(三)用心用情播撒希望

“格桑花”来到西藏,带去的不仅是一个个支教团队,背后还有湖北文理学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支持。校党委和团委先后5次带队进藏,实地走访琼结县教育局、中小学,开展“蹲点式”调查研究,了解当地需求,推动支教服务更加精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解决琼结县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湖北文理学院广泛发动爱心校友,募集近20万元打造“云端数智课堂”,形成涵盖云端授课、师资培训、第二课堂等丰富内容的教育服务体系,让西藏学生能够接受与内地学生同样水平的优质教育。

“格桑花”队员们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学校支持,与当地师生一起组建了合唱、美术、街舞、科创等十几个学生社团,90%以上学生参加了社团。鼓声、歌声、加油声、欢笑声……如今每到下午第四节课,琼结县中学的校园便欢腾了起来,学校一些原本闲置的仪器设备也被“激活”,给孩子们带去了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也培养了多样的兴趣爱好。

“万倩怡的声乐课、黄亚鹂的美术课、徐小浩的编程课……孩子们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支教期间,围绕一个学生对‘越高的地方信号是不是越好’的疑问,我们领着孩子们参加了2017年‘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实践系列活动,并获得了中学组一等奖。”第五批支教队员李长存说。

“格桑花”支教工作的开展,极大丰富了当地校园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助推了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落地见效,为牧民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翅膀,奔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双向奔赴格桑花绚丽绽放

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支教队员与藏族学生建立了深厚情谊,即使支教结束,彼此之间都怀着沉甸甸的牵挂,很多队员曾数次返藏看望藏族学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因为支教,爱上了这片热土,队员中已有10人毕业后返藏工作,投身西藏建设。有两次参与支教的吴顺喜,目前已成为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仲堆社区第一支部书记;有主动前往平均海拔4300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工作的第三批队员郑仕洲;还有很多已经扎根雪域高原的新西藏人。

“亲爱的老师,队友们,向大家报喜啦!”2019年1月23日,“格桑花”支教群里“炸开了锅”,第一个“格桑宝宝”诞生了!第三批支教队员胡晓翔,毕业后参加西藏阿里地区专招计划,分配至阿里地区革吉县亚热乡人民政府,已在当地安家。

以“格桑花”为纽带,襄阳与琼结的距离越来越近,联系越来越紧。2017年,湖北文理学院与琼结县签订教育援藏合作协议,琼结县每年选派10名骨干教师来襄培训,湖北文理学院每年选派多名优秀教师赴藏开展教学指导,先后组织实施“琼结县干部培训”“藏族教师来校代培”等校地互访交流活动44次。2024年,湖北文理学院获批少数民族招生专项指标20个,选择就读该校的西藏籍学生也越来越多。其中尼玛格桑的故事格外动人。6年前,他和支教团纪官升老师有个特殊的约定。“纪老师,我要报考你的那所大学,我也要去那里学音乐……”“好的,我等着你!”当从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樊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动情地说,“纪老师,我做到了,我要像您一样,把格桑花的精神传唱到祖国四方!”

往期回顾

朱永新赴湖北襄阳开展民进中央主题教育联系点工作 强作风树形象 集智聚力服务发展大局

“科技之光点亮中国之美”——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科技创新服务发展交流分享会在襄召开

全市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全市第八招商团队暨市直统战群团系统“两资三能”工作部署会召开

编辑:陶文娟责编:王婷审核:林爽 吴晗琪终审:牛俊杰运营:襄阳日报新媒体集团

来源:襄阳统一战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