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收入三级跳,富人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金钱背后的“人情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21:35 1

摘要: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对事不对人”。这听起来非常专业、非常职业,对吧?它意味着客观、公正,不带个人情绪。在职场的初级阶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准则。

大家好,今天我们聊一聊金钱格局的问题。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对事不对人”。这听起来非常专业、非常职业,对吧?它意味着客观、公正,不带个人情绪。在职场的初级阶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准则。

但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个,可能有点颠覆你过去二十年职场认知的一个心法:如果你想打破收入的天花板,实现真正的成长,你必须学会“对人不对事”。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鸡汤,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关于金钱和价值的格局。过去几年,我刻意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这个准则,它带给我的改变,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信奉了这么多年的“对事不对人”,反而会成为我们的天花板。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项目经理,你手下有两个员工,小A和小B。

这个季度,你们要完成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小A呢,能力很强,交付的东西总是很完美,但合作起来特别费劲,总是在抱怨,对团队的帮助也很少。

小B呢,能力可能只有小A的80%,有时候交上来的东西还有点瑕疵,需要你修改。但是他态度特别好,积极主动,团队里谁有困难他都第一个冲上去帮忙,所有人都很喜欢他。

项目结束了,要发奖金、要评优。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对事不对人”,你会怎么选?

大概率,你会把大头奖励给小A。因为从“事”的角度看,他完成的“任务”质量最高,对吧?这是最公平、最客观的。

这没问题。但这也恰恰是你只能当一个“项目经理”,而很难成为一个“老板”或者“合伙人”的原因。

因为“对事不对人”的底层逻辑,是“任务导向”的。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一个“项目”的成败得失上。你像一个监工一样,确保每一个零件都运转良好。这是一种典型的“打工者”思维——我完成我的任务,你付我相应的报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而真正厉害的人,他们的思维是“资产导向”的。他们看到小A和小B,看到的不是两个“任务执行器”,而是两份潜在的“人力资产”。

他会想:小A虽然能力强,但他是一个“消耗型”的资产。他的负面情绪、他的不合作,正在不断消耗团队的能量和信任,长期来看,这份资产在“贬值”。

而小B呢?他虽然眼下的“产出”没那么高,但他是一个“增值型”的资产。他的积极性、他的利他精神,正在像胶水一样,把整个团队粘合在一起,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总价值”。

一个只懂得“对事不对人”的领导,他的团队里,会慢慢只剩下小A这样的人。大家各自为战,互相提防,团队战斗力越来越差。

而一个懂得“对人不对事”的领导,他会想办法去激励和赋能更多的小B。他会创造一个环境,让“好人”不吃亏,让团队协作的价值,大于单打独头的价值。这样的团队,才会越来越值钱。

你看,“对事不对人”,你看到的是“成本”和“产出”;而“对人不对事”,你看到的是“投资”和“回报”。 前者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而后者,才能让你拥有真正的“金钱格局”。

这背后是一种世界观的转变:你不再把世界看成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任务”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之间的“连接”构成的。钱,只是这种优质连接的副产品。

好,那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从第一个方法开始:你要学会看一个人的“增量”,而不是他的“存量”。

什么意思?

“存量”,就是一个人的现状。他的学历、他的履历、他现在拥有的技能、他银行卡里的余额。这就像一家公司的“财报”,记录的是过去和现在。

“增量”,则是一个人的发展趋势。他的学习能力、他的好奇心、他的抗压能力、他为人处事的态度。这就像一家公司的“成长性”,代表的是未来。

我们大部分人,在评价和选择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是交朋友、找伴侣,还是招员工、选合伙人,都太过于关注“存量”了。

“他是不是985毕业?”“他有没有大厂背景?”“他现在月薪多少?”

我们觉得,一个人的“存量”越高,就越安全,越有价值。

这在稳定的、变化缓慢的时代,或许是对的。但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错过最大的机会。

我给你讲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自己创业,要做一个新媒体公司。当时他面前有两个合伙人候选。

候选人甲,履历非常光鲜,4A广告公司出来的,操盘过很多大项目,人脉资源也很广。这是典型的“存量”很高。

候选人乙,是个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履历平平。但是,我朋友发现他身上有个特质:“复盘能力”。每次聊完天,这个年轻人都会在当天晚上,发一份几千字的“会议纪要”过来,里面不光有讨论的内容,还有他自己的思考、疑问,以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我朋友当时就觉得,这个年轻人,虽然现在的“存量”不高,但他的“增量”或者说“成长斜率”,非常可怕。

最后,他顶住了所有人的不解,选择了和年轻人乙合作。

结果怎么样?一开始,公司确实走得有点慢。但那个年轻人,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成长。他不断地学习、试错、复盘,很快就成了公司的中流砥柱。而那个履历光鲜的候选人甲,听说后来去了一家大公司,还是在用他过去那套方法论,没多久就因为跟不上新平台的玩法,而被边缘化了。

这就是看“增量”的胜利。

一个人的“存量”,决定了他的下限;而一个人的“增量”,才决定了他的上限。

真正拉开人与人财富差距的,往往不是在“存量”上的那点差别,而是在长达五年、十年的“增量”复利之后,形成的巨大鸿沟。

所以,从今天起,试着调整你评价人的“权重”。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少花点时间去看他已经“是”什么,多花点时间去观察他正在“成为”什么。

他下班后在做什么?他如何面对失败?他身边聚集着一群什么样的人?他有没有持续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这些问题的答案,比他简历上的任何一行字,都更有价值。学会投资“增量”资产,是升级你金钱格局的第一步。

第二个方法,听起来有点“虚”,但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重要一百倍:你要学会在每一次合作中,提供超出预期的“情绪价值”,而不仅仅是完成冷冰冰的“交易价值”。

什么是“交易价值”?就是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给我一份工资,我完成我的KPI。你给我一个项目款,我交付一个合格的产品。这是基础,是及格线。

什么是“情绪价值”?它是在交易之外,你带给对方的感受。比如,信任感、安全感、被尊重感、愉悦感。

我再举个例子。

我之前合作过两个设计师。

设计师A,专业能力非常强,审美也在线。但跟他合作,体验很差。你催稿,他爱理不理;你提修改意见,他会先怼你一顿,证明你是错的;每次沟通,都像是在打仗。虽然最后他也能交出合格的作品,但整个过程,让你感觉心力交瘁。

设计师B,专业能力可能只有A的90%,但合作起来,如沐春风。每次沟通,他都会先认真倾听你的想法。你提的意见,哪怕不专业,他也会先肯定你,“嗯,这个点提得很好,很有意思”,然后再用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你为什么可以,或者为什么不行,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整个过程,他让你感觉,你们是在“共创”一个作品,而不是他在“施舍”他的才华。

你猜,如果我有下一个项目,预算充足的情况下,我会找谁?

我一定会找B。甚至,我愿意付给他比A更高的价钱。

为什么?因为和A的合作,我只买到了他的“设计服务”,这是一次性的“交易”。而和B的合作,我不仅买到了设计,我还买到了“省心”、“愉快”和“被尊重”,这些就是“情绪价值”。

在未来,当我的朋友需要找设计师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把B推荐给他。你看,B通过提供情绪价值,不仅赢得了我的“复购”,还自动获得了我的“口碑传播”。

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些靠专业技能吃饭的人,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只要我技术牛,脾气差点没关系”。

这在过去,或许行得通。但在今天这个供给极度过剩的时代,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一抓一大把。你能提供的“交易价值”,别人也能提供。最后拼的是什么?拼的就是谁能提供更稀缺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信任”的投资。 它是在“交易”这张冷冰冰的契约之上,盖上了一个温暖的、私人的印章。这个印章,才是你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第二个方法,就是刻意地,在你每一次与人协作的过程中,都去思考一下:除了完成这个“事”本身,我还能不能多做一点,让对方的“感受”更好?

可能只是多一句真诚的赞美,可能只是在对方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可能只是在沟通中,多一点耐心和倾听。

这些看似“没用”的细节,正在为你未来的金钱之路,铺设最坚实的“信任基石”。

好,我们讲了要看人的“增量”,要提供“情绪价值”。第三个方法,是让你的人际格局,再往上走一个层次:你要努力去理解一个人的“驱动力”,而不是仅仅去评判他的“行为”。

什么意思呢?

“行为”,是我们能看到的东西,是表象。比如,你的同事这个项目搞砸了;你的下属今天迟到了;你的合作伙伴临时变卦了。

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评判”。“他太不靠谱了!”“他就是个懒人!”“这个人毫无诚信!”

这种评判,会让我们迅速地把对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让问题变得更糟。

而高手会怎么做?他会往后退一步,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行为背后的那个‘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这个“驱动力”,可能是一个他没有说出口的“恐惧”,可能是一个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也可能是一个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认知偏见”。

我曾经带过一个实习生,小姑娘非常聪明,但就是工作状态很不稳定。有时候特别积极,有时候又特别消极,交上来的东西也时好时坏。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她“态度有问题”,几次想把她辞退。

后来有一次,我找她深聊。聊了很久,她才说出心里话。她来自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她期望特别高,她从小就活在一种“不许犯错”的恐惧里。

所以,当她觉得自己能胜任一件工作时,她就表现得特别好;可一旦她觉得这个任务有点挑战,她对结果没有100%把握时,她就会下意识地“逃避”,甚至故意搞砸,因为“搞砸了”比“我努力了但还是没做好”更能让她接受。

当我理解了她行为背后,那个叫做“对失败的恐惧”的驱动力之后,我所有的“评判”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同情”。

后来,我调整了带她的方式。我不再给她设定一个必须100分的结果,而是把大任务拆成小任务,不断地给她创造“可以掌控”的成功体验。慢慢地,她走出了那个怪圈。现在,她已经成了我们公司的业务骨干。

你看,当你开始去探究别人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时,你就从一个“裁判”,变成了一个“医生”。

裁判的工作,是吹哨、发牌,判定对错。而医生的工作,是诊断、开方,解决问题。

哪个格局更大?不言而喻。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能把潜在的“敌人”,变成“盟友”;能把团队的“问题员工”,变成“核心资产”。他们能看到人性的复杂,并且利用这种复杂,去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它需要你放下自己的“我执”,放下那种急于评判的冲动,真正地,把对面那个人,当成一个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恐惧、有渴望的,完整的人。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他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坏人”,只有无数个“可以被理解和被引导的驱动力”。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凝聚人心。

最后一个方法,也是“对人不对事”的最高境界,它能真正帮你把金钱格局,拉到顶层:你要学会去搭建一个“共赢的局”,而不是去计较每一个“单点的得失”。

前面三个方法,我们讲的还是如何“对待”某一个具体的人。而这第四个方法,是让你从“一对一”的线性思维,升级到“多对多”的网状思维。

什么叫“单点的得失”?

就是我这次跟你合作,我赚了多少,你赚了多少?我有没有吃亏?下次我要不要赚回来?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心态,觉得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口,我就得少吃一口。

而什么叫“共赢的局”?

就是我不去想这一次我能从你身上“刮”走多少油水,而是去思考:“我能不能设计一个规则,一个系统,让所有参与进来的人,包括你,包括我,都能在这个系统里,持续地、稳定地获益?”

我的目标,不是“赢过你”,而是“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

我认识一位非常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他跟我分享过一个他的原则。他说,他每次做一个新项目,找合伙人、找核心员工,他考虑的,永远不是“我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去雇佣他们”,而是“我如何设计一个分配机制,能让他们赚到比他们预期中,多得多的钱?”

很多人不理解,说你傻吗?钱分出去了,你自己不就少了吗?

他说,这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误解。当你的核心团队,都能在这个局里,赚到远超行业水平的回报时,会发生什么?

第一,他们会爆发出120%的潜力,把这个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

第二,他们会成为你最忠诚的伙伴,外面的人花再多钱也挖不走。

第三,他们会成为一个“人才磁铁”,把更多优秀的人,源源不断地吸引到你这个“局”里来。

最后的结果是,虽然他自己分的“比例”变少了,但因为整个“蛋糕”被做大了十倍、一百倍,他最终到手的“绝对值”,反而比他“吃独食”要多得多。

这就是“做局者”的思维。

他们赚的,不是某一个“单点”的利润,而是整个“系统”增长的红利。 他们不和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去博弈,他们只专注于,如何让这个“局”本身,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有吸引力。

这种格局,才是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因为你不是在消耗人,你是在“赋能”人。所有被你赋能过的人,都会成为你这个网络里的一个“正向节点”,反过来,再增强你这个网络的价值。

所以,第四个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在每一次利益分配的时候,都想一想:我是在玩一个“零和游戏”,还是在搭建一个“正和系统”?我能不能,让对方赢,甚至,让对方赢的比我还多?

当你开始这么思考的时候,你的金钱世界,会豁然开朗。你会发现,钱不再是你需要费力去“抓取”的东西,而是被你搭建的这个“价值网络”,自然而然吸引过来的潮水。

我们今天,聊了一个看似“反常识”的观点:要学会“对人不对事”。

我们聊了四个具体的方法:看一个人的“增量”而不是“存量”;提供“情绪价值”而不仅仅是“交易价值”;理解他人的“驱动力”而不是评判“行为”;以及,搭建一个“共赢的局”,而不是计较“单点的得失”。

这四个方法,层层递进,本质上,是把你从一个“关注事”的执行者,变成一个“经营人”的投资家。

这个世界,最顶级的资产,从来不是房子、不是股票,而是“高潜力的人”和他们之间“高信任度的连接”。

而你的人格、你的格局、你的同理心,就是你用以投资这些顶级资产的,唯一的资本。

最终你会发现,一个人能拥有的财富,几乎不会超过他所能成就的人的总和。你想赚到什么样的钱,就先去成为一个,配得上跟什么样的人合作的,那个人。

这,可能就是关于金钱,我所知道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秘密。

好了,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也特别想在评论区听听,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对人”或者“对事”的故事呢?期待你的分享。如果你觉得这个视频对你有价值,别忘了点赞、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今日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