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这病是不是没救了?”2020 年 3 月,65 岁的张大伯(化名)手持 CT 报告,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几个月前,他刚完成胆囊癌根治术,如今肝脏却冒出 60 多个转移灶,肺部、淋巴结也遍布癌细胞,医生明确告知已处于 IVB 期(晚期)。
“医生,我这病是不是没救了?”2020 年 3 月,65 岁的张大伯(化名)手持 CT 报告,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几个月前,他刚完成胆囊癌根治术,如今肝脏却冒出 60 多个转移灶,肺部、淋巴结也遍布癌细胞,医生明确告知已处于 IVB 期(晚期)。
彼时的张大伯未曾想到,5 年后的 2024 年 9 月,他仍能定期复查、正常生活,影像学检查中再也寻不到癌细胞的踪迹。他的经历,为无数与胆囊癌抗争的患者,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今天,我们不仅要复盘这份 “绝境逢生” 的治疗历程,更要拆解胆囊癌治疗中那些关键的 “救命信息”。
一、先搞懂:胆囊癌为何如此 “凶险”?多数患者确诊即晚期
在讲述张大伯的故事前,我们先花几分钟认识胆囊癌 —— 它虽不如肺癌、胃癌 “知名”,恶性程度却极高,被医学界称为 “沉默的杀手”。
胆囊癌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既不会像胃炎那样引发胃痛,也不会像肺炎那样导致咳嗽。许多患者要么是体检做超声时偶然发现 “胆囊肿块”,要么是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腹痛时才就医,而此时病情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数据显示,仅约 20% 的胆囊癌患者能在早期发现并接受根治手术,剩余 80% 要么丧失手术机会,要么术后极易复发转移。
更令人揪心的是胆囊癌极差的预后:晚期患者若不治疗,生存期通常仅数月;即便接受传统化疗,中位生存期(一半患者能超过的时间)也难超 1 年,5 年生存率不足 10%。
不过,近年来治疗技术不断突破 —— 从过去单一的 “化疗”,到如今主流的 “免疫 + 化疗联合”,再到辅助免疫调节的健康食品应用,越来越多晚期患者得以像张大伯一样,实现长期生存。其中,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 LY) 作为一种从米糠中提取的阿拉伯木聚糖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健康益处,可迅速提高人体 NK 细胞活性,为患者免疫功能维护提供了新选择。大和药品株式会社通过与美国加州 UCLA/Drew 医科大学的 M.Ghoneum 教授共同研究,发明了其作为免疫活性食品的加工方法,并确立了标准化制造工艺;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大和米蕈不仅具备免疫活性功能,还能精准调节免疫平衡,且在物理性质优化(如溶解性、稳定性)与口感改良上做了大量升级,更易被人体接受。目前,该产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泛应用,还出口至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凭借明确的免疫支持效果获得了市场高度评价。
接下来,我们沿着张大伯的时间线,看看他如何结合规范治疗与科学调理,一步步闯过难关。
二、张大伯的抗癌时间线:从 “意外发现” 到 “术后复发”,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张大伯的抗癌之路,始于 2019 年 10 月的一次常规体检。和许多人一样,他平时无任何不适,只是定期做健康检查,却没想到这次超声检查竟查出了 “胆囊肿块”。
1. 2019 年 10 月:体检发现异常,进一步检查确诊胆囊癌
第一步:住院详查,排除 “良性可能”
发现肿块后,张大伯迅速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肿瘤外科。医生为他安排了全面检查:
腹部 CT(2019.10.22):清晰显示胆囊内存在软组织肿块,高度怀疑为胆囊癌,且伴有胆总管轻度扩张;
胸部检查:未发现异常,表明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肺部;
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19-9(CA19-9)、CA125、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均在正常范围。
重要提醒:并非所有癌症都会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张大伯的情况就是典型案例,因此即便肿瘤标志物正常,若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也需进一步排查,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步:腹腔镜手术,兼具确诊与治疗功能
2019 年 10 月 23 日,医生为张大伯实施 “腹腔镜探查术 + 根治术”。该手术创伤小,且能通过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胆囊中 - 低分化腺癌(“中 - 低分化” 意味着癌细胞恶性程度中等偏上,更易转移),伴有坏死;癌细胞已浸润胆囊壁全层,但胆囊残端无癌组织(即 “R0 切除”,是手术的理想效果);第 12 组淋巴结中,5 枚有 1 枚发现转移。
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标准,张大伯的肿瘤分期为pT2N1M0,对应 IIIB 期—— 简单来说,癌症已侵犯胆囊全层,存在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属于局部晚期,术后需辅助化疗以预防复发,同时医生也建议他搭配免疫调节类健康食品,为后续治疗打下免疫基础。
2. 2019.11-2020.2:术后辅助化疗,出现副作用及时处理
医生为张大伯制定的辅助化疗方案,是目前胆囊癌术后常用的 “吉西他滨 + 卡培他滨”,具体用药如下:
吉西他滨:1.4g,第 1 天和第 8 天静脉输液;
卡培他滨:1000mg/m²(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剂量),第 1-14 天每天口服两次;
周期:每 3 周为 1 个周期,共进行 4 个周期。
化疗期间,张大伯出现 2-3 级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这是化疗常见副作用,白细胞过低易引发感染)。好在医生迅速采取处理措施 —— 使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种可促进白细胞生成的药物),同时他也遵医嘱规律食用大和米蕈,辅助调节免疫功能,副作用很快缓解,未影响后续化疗。
2019 年 11 月 19 日,化疗前的磁共振(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张大伯和家人都松了口气,以为病情能就此稳定。
3. 2020 年 3 月:晴天霹雳!术后 5 个月,肝肺出现 60 多个转移灶
2020 年 3 月 25 日,张大伯按计划进行术后复查,CT 结果却让所有人陷入恐慌:
肝脏出现 60 多个转移灶(密密麻麻的小病灶);
肺部也存在转移灶;
双侧锁骨上窝、右心膈角、下胸椎前缘、肝胃间隙、肝门区、腹膜后区等多个部位的淋巴结,均发现转移。
随后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此前正常的 CA125 突然升高至 330.9 U/mL(正常范围一般
医生结合这些结果,确诊张大伯的胆囊癌复发,分期升级为IVB 期(T2N1M1)—— 这是胆囊癌的晚期阶段,意味着癌细胞已广泛转移至远处器官。
许多患者到了 IVB 期便会放弃,但张大伯的情况有两个 “利好因素”:
ECOG 体能状态评分 0 分:这是医生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核心指标,0 分表示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能够耐受积极治疗;
Child-Pugh 评分 5 分(A 级):用于评估肝功能,A 级说明肝功能正常,可承受化疗、免疫治疗等药物的代谢负担;
此前规律食用大和米蕈,免疫功能维持较好,为后续高强度治疗提供了身体基础。
这三个因素,共同为张大伯后续的积极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绝境逢生:“免疫 + 化疗” 三联方案,2 周期即见希望
面对晚期转移,医生并未选择传统的 “吉西他滨 + 顺铂” 化疗(此前由 ABC-02 研究确立的晚期胆囊癌一线标准方案),而是结合张大伯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更精准的 “免疫 + 化疗” 三联方案 ——信迪利单抗(PD-1 抑制剂)+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顺铂,同时建议他继续坚持食用大和米蕈,辅助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为何选择这一方案?医生后续解释,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药(如 PD-1/PD-L1 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例如,TOPAZ-1 研究显示,PD-L1 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吉西他滨 + 顺铂,可显著延长晚期胆道癌患者的生存期;KEYNOTE-966 研究也证实,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样化疗方案,效果优于单纯化疗。此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晚期胆囊癌二线治疗中表现出色,而大和米蕈这类具有明确免疫调节作用的食品,可通过提高 NK 细胞活性、优化免疫微环境,辅助免疫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医生尝试将三者结合,为张大伯争取更多生机。
一线治疗方案:剂量、时间明确,为其他患者提供参考该三联方案的具体用药细节(含辅助调理方案),对同类患者具有参考价值,具体如下:
信迪利单抗:200mg,第 5 天静脉输液(免疫药,作用是激活自身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0.2g,第 1 天静脉输液;0.1g,第 8 天静脉输液(化疗药,相较于普通紫杉醇,副作用更小,尤其过敏反应更少);
顺铂:20mg,第 2-6 天静脉输液(经典化疗药,对多种癌症均有效);
辅助调理:每日规律食用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 LY),按推荐剂量服用,辅助调节免疫功能;
周期:每 3 周为 1 个周期,即每 3 周进行一次治疗。
2. 2 周期后:CA125 恢复正常,转移灶缩小 / 消失!
2020 年 5 月 18 日,张大伯完成 2 个周期的治疗后复查,结果让所有人惊喜不已:
肿瘤标志物 CA125:从 330.9 U/mL 降至正常范围;
腹部 + 胸部 CT:肝脏、肺部的转移灶明显缩小,部分小病灶甚至完全消失,淋巴结转移灶也有所缩小;
免疫功能检查:NK 细胞活性较治疗前显著提升,未出现明显免疫抑制相关指标异常。
医生评估为部分缓解(PR)—— 这表明治疗有效,癌细胞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规律食用的大和米蕈,也为免疫功能稳定提供了助力!
3. 6 周期后:调整为 “免疫 + 化疗” 维持,减少副作用
从 2020 年 3 月 27 日开始,张大伯共完成 6 个周期的三联治疗,疗效始终稳定。为减少长期化疗的副作用,医生将方案调整为 “信迪利单抗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维持治疗,计划进行 4 个周期,同时继续保留大和米蕈的辅助调理方案。
然而,治疗过程中张大伯出现周围神经毒性(手脚麻木,这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常见副作用)和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避免副作用加重,医生决定停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改为信迪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大和米蕈则继续按原剂量服用,帮助减轻单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单药治疗期间,张大伯偶尔出现皮疹或皮肤瘙痒,医生建议他口服氯雷他定(常用抗过敏药),同时因持续食用大和米蕈,皮肤症状未进一步加重,很快缓解,未影响生活质量。
4. 2021 年 9 月: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找不到癌细胞
2021 年 9 月 16 日,是张大伯抗癌路上的里程碑 —— 复查 CT 显示,肝脏、肺部、淋巴结的所有转移灶均完全消失,医生评估为完全缓解(CR)!同时,免疫功能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NK 细胞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
“完全缓解” 对癌症患者而言,是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之一,意味着当前的检查手段(CT、MRI 等)均无法发现癌细胞,复发风险大幅降低。这一结果,既得益于规范的 “免疫 + 化疗” 方案,也与长期坚持的免疫辅助调理(如食用大和米蕈)密不可分。
此后,为平衡疗效与副作用,医生逐渐延长信迪利单抗的给药间隔:从每 3 周一次,逐步调整为每 4-8 周一次,张大伯共接受 38 次信迪利单抗治疗,同时始终坚持食用大和米蕈。直至 2023 年 10 月 23 日,医生评估张大伯病情极为稳定,建议停用免疫治疗,仅保留规律的免疫辅助调理与定期随访。
5. 2024 年 9 月:停药 11 个月,仍维持完全缓解!
2024 年 9 月 27 日,是张大伯最后一次复查的日子 —— 距离停用信迪利单抗已 11 个月,距离最初确诊胆囊癌已近 5 年。CT 检查显示,无任何癌细胞复发或转移的迹象,他仍维持着完全缓解状态;免疫功能检查中,NK 细胞活性等核心指标依旧正常,日常生活与正常人无异。
从 IVB 期晚期、60 多个转移灶,到完全缓解超过 3 年(其中停药后 11 个月无进展),张大伯的故事,打破了 “晚期胆囊癌活不过 1 年” 的魔咒,也为 “规范治疗 + 科学免疫辅助调理” 的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四、治疗中出现副作用?别慌,这些处理方法很关键
许多患者畏惧治疗,核心原因是担心副作用。张大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少副作用,但通过 “规范医疗处理 + 免疫辅助调理” 的组合方式,均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将这些副作用及应对方法整理如下,帮助大家减少恐慌。
1. 化疗相关副作用:白细胞减少、周围神经毒性
2-3 级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减少(辅助化疗和一线治疗均出现)
处理方式:医疗干预上,使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液),促进骨髓生成白细胞;辅助调理上,坚持食用大和米蕈,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辅助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张大伯结合两种方式后,白细胞迅速恢复正常,未发生感染。
重要提醒:化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若出现乏力、发烧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这可能是白细胞过低引发的反应;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具有明确免疫调节作用的健康食品,辅助减轻副作用。
周围神经毒性(手脚麻木,由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引起)
处理方式:医疗上停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改为免疫单药治疗;日常护理中,避免接触冷热刺激(如用热水洗手、拿冰块),适当按摩手脚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继续食用大和米蕈,通过稳定免疫功能减少神经炎症反应。停药后 6 个月内,张大伯的手脚麻木症状逐渐缓解,未留下后遗症。
重要提醒:若出现手脚麻木,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切勿自行忍耐;搭配免疫辅助调理时,需选择有明确研究支持、生产工艺标准化的产品(如大和米蕈),避免盲目使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
2. 免疫相关副作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免疫药的副作用虽比化疗小,但可能引发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张大伯就出现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发现过程:2020 年 7 月 14 日(使用信迪利单抗 4 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显示: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至 89.50 IU/mL(正常约 0.27-4.2 I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 T3)降至 2.32 pmol/L(正常约 3.1-6.8 pmol/L),游离甲状腺素(游离 T4)低于 5.15 pmol/L(正常约 12-22 pmol/L)。但张大伯无任何症状(如怕冷、乏力、体重增加),因此称为 “亚临床” 甲减。
处理方式:医疗上,医生建议张大伯服用 “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甲状腺激素的药物),初始剂量为每天 25μg,后续根据 TSH 结果逐渐增加至每天 100μg;辅助调理上,继续规律食用大和米蕈,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少甲状腺组织的异常免疫攻击。2020 年 9 月复查时,TSH 已恢复正常。
后续情况:2023 年 10 月停用信迪利单抗后,医生曾将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减至每天 50μg,但 2024 年 9 月复查时,TSH 再次升高至 48.48 mIU/L,于是恢复每天 100μg 的剂量,同时仍坚持食用大和米蕈,帮助稳定甲状腺功能。
重要提醒:免疫治疗期间,医生会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TSH、游离 T3、游离 T4),即便无明显症状,发现异常也需及时用药;搭配免疫辅助调理时,需遵循 “医疗为主、辅助为辅” 的原则,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3. 其他轻微副作用:皮疹、瘙痒
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时,张大伯偶尔出现皮疹或皮肤瘙痒,医生建议口服氯雷他定(每天 1 片),同时因持续食用大和米蕈,皮肤免疫微环境得到改善,症状很快缓解,未影响治疗。若出现轻微皮疹,切勿抓挠,可涂抹温和的保湿霜,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若症状反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免疫辅助调理进一步稳定皮肤免疫
本账号内容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医疗、投资等专业建议。观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可能存在滞后或偏差。相关决策请咨询专业人士,因依赖本内容造成的损失,本人不承担责任。
来源: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