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丰子恺说道:“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静中养格局,定中见从容。
丰子恺说道:“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人生在世,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走不出的逆境。
命运给的低谷,或许能走出不一样的高度;
生活给的阻碍,也许会成就更加从容的心态。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与转运时。
坚持去做这几件事,好运自会不请自来。
静下心来,沉淀自我
古语有言:“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浮躁时做的决定,八成会后悔;慌乱时走的路,多半是歧途。
当外界越是喧嚣,内心越要沉静。
静,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沉淀浮躁,看清自己,找准节奏。
只有心静了,才会变得清醒,寻到出路。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不幸遭遇海难,独自被困荒岛。
最初的绝望几乎将他吞噬:没有食物、没有住所、随时可能葬身野兽之口。
但在疯狂与平静之间,主人公选择了后者。
他开始冷静地列出自己的"幸与不幸":虽然流落荒岛,但至少还活着;虽然一无所有,但还有从沉船抢来的工具。
他不再抱怨命运,而是日复一日地建造住所、种植粮食、制作陶器。
在极致的孤独中,主人公反思过往生活的虚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成长。
最终,他不仅生存下来,更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文明的小岛,等来了重返社会的契机。
人在低谷时,总渴望快速翻身。
然而越是心浮气躁,越容易乱了步伐、失了本心。
此时,不妨停下脚步,整理内心。
读一本好书,写几行日记,或者只是安静地喝一杯茶。
把杂乱的思绪理清,把浮躁的心气按稳。
正所谓:“静中养格局,定中见从容。”
沉淀下来,才会迎来更好的绽放。
学会接纳,与己和解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许多痛苦,源于不肯接受,不愿改变。”
世事无常,起落是常态,诸事不顺是修行。
无论好坏,当下都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若一味抗拒和逃避,只会加深痛苦。
唯有学会接纳,与生活握手言和,方能轻装前行。
与己和解,是好运的开始。
21岁那年,史铁生因瘫痪被迫坐上轮椅。
正值青春年华却遭此重创,他一度绝望欲死。
每天独自摇着轮椅去地坛公园,史铁生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那里,他怨天怨地,质问命运为何如此不公。
但地坛的寂静与包容渐渐抚平了他的焦躁。
他看到古柏依然苍翠,蚂蚁照样搬家,太阳照常升起,世界从不因谁的苦难而改变节奏。
于是他开始用笔尖与命运对话。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他接纳了残疾的身体,却在精神世界站立起来,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
那些压垮他的苦难,反而成了照亮他人的光。
人这一生,总有些事我们无法改变。
也许是突如其来的病痛,也许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与其与之纠缠,耗尽心力,不如坦然接纳。
接纳自己的平凡,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接纳命运的波折。
这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智慧的放下。
不再和自己较劲,内心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当你活出一片坦然与开阔,福运自会悄然来临。
行善言善,积累福报
明朝有位书生名叫王生,家境贫寒,生活困窘。
然而,命运似乎还嫌给他的磨难不够,科举之路也异常坎坷。
他多次参加考试,却连连落第,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沮丧而归。
但王生并未因生活的清苦与仕途的不顺而心生怨怼。
平日里,他勤奋苦读,哪怕条件简陋,也从不松懈对知识的追求。
不仅如此,王生还心怀仁爱,极为热心地帮助邻里乡亲。
哪家需要帮忙耕地,他定会前去搭把手;哪家孩子读书有困难,他便免费为其授课解惑。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生的善良与德行在乡邻间口口相传。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路过此地的高官听闻了他的事迹,对他的品行学识赞赏有加。
高官不仅资助王生继续学业,还向朝廷举荐了他。
后来,王生在一次科举中脱颖而出,成功中举,踏上仕途,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太上感应篇》曰:“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
感觉运气不好时,不妨多做好事、多说好话。
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小的帮助,都可能结下一份善缘。
行善不一定立刻带来回报,但它一定会在某个节点,悄然改变你的运势。
正如智者所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回声。”
你给出的每份善意,最终都会流淌回自己的生命。
心存善念,万物皆暖;人有厚德,必有后福。
▽
作家莫泊桑在《一生》里写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人生这条路,不会一直平坦,也不会永远崎岖。
处在低谷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向内修己。
静下心来,才能看清方向;学会接纳,才能走出内耗;行善积德,才能转变气场。
你所坚持的,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于你。
来源:一纸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