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继平生一首《枫桥夜泊》,绝唱千古悲欢寂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5 20:02 1

摘要: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01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

1200多年前,那个不朽的不眠之夜。

大唐天宝年间, 张继几经努力,终于考中了进士,在经历了一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喜之后,他的生活又重新归于平静。 本以为接下来仕途通达,不料面对的却是腐朽的官场。按当时规定,已经是进士的张继还需听候吏部的严格铨选,才能谋得一官半职。但张继本性孤傲,不会逢迎拍马,更不会干谒权贵。结果可想而知,他落选了。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占了洛阳,直逼长安,唐玄亲仓皇西逃,长安一夜易主。

张继和很多文人一样,流寓到当时政局还算稳定的南方避乱。几经颠沛流离,他乘船来到了苏州。此后,他一直在苏杭间过着萍流淮海间的凄凉生活。 某个悲凉的秋夜,张继蜷缩在苏州河里的一条小客船上。忽然间,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传来,钟声孤寂而辽远,激起了张继无限的哀愁:人生失意,时局动荡,前路渺茫。他有感而发,将满腔愁绪化作了《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这个名字本身就非常的隽永,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寒山、钟声等意象共同绘成了一个诗意无限的秋天的夜晚:冷月西沉,漆黑的夜里,浓浓的秋霜弥漫着整个夜空,几只乌鸦还醒着,在寂静的夜里发出阵阵哀鸣。岸上红枫摇曳,诗人把船只停靠在枫桥边上,半夜时分,人们都睡了,只有诗人对着静静的流水和星星点点的渔火孤寂难眠。寒山寺的钟声在江面上久久回荡,一声一声敲在诗人的心上。这秋色、这愁绪层层浸染,不经意间蔓延了千年。

诗人为什么愁?

安史之乱爆发,他虽然是进士却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流浪他乡,思念远方的亲人,而自己前途未知,一片迷茫,这让他如何不愁。 正因为这个不眠之夜,才有了这首流芳千古的诗,也让苏州的枫桥、寒山寺随着这首诗成为中外游客倾慕的游览胜地。 据说,这首诗唐武宗非常喜欢,命人刻制《枫桥夜泊》诗碑,在他去世后将此碑一同葬于武宗地宫。这首诗也漂洋过海传到日本,还被编入日本的小学教材,成为孩童的启蒙诗。

在灿若星辰的大唐诗人中,张迷在最不起眼的角落,我们甚至都无法确切知道,他生于何年,死于何时。 与那些光茫万丈的诗人相比,寂寂无名的张继漂泊半生,死后连丧葬费都要朋友资助。他终其一生,都活在窘困、落魄和不甘里。但他却在最落寞的时刻,用自己的一夜无眠为我们留下了史上最美的姑苏秋夜诗。

02

《感怀》

——唐·张继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世俗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我不需要;达官贵人豪客巨贾,我也不需要。

03

《长相思》

——唐·张继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注:
张继,字懿(yì)孙,汉族人,湖北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04

《奉寄皇甫补缺》

——唐·张继

京口情人别久,杨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奉寄皇甫补缺》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寄赠诗,但目前流传的文献中对此诗的完整文本记载较少,学界研究也相对有限。根据现存线索,该诗可能创作于张继与友人皇甫补阙(即皇甫冉)的交往背景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羁旅漂泊的怅惘。

05

《安公房问法》

——唐·张继

流连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安公房问法》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佛理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佛法的探求。

前两句抒发了对时间流逝与世事纷扰的无奈,“流年”与“世事”的循环往复,暗含对现世烦恼的厌倦。后两句转向寻求解脱之道,诗人欲向“东林禅伯”(即佛法高深的僧人)请教,以清净自心、参悟佛法,最终达到“心地学琉璃”的境界。琉璃在佛教中象征纯净无瑕,喻指修心明性的目标。

06

《上清词》

——唐·张继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译文】

西王母命令紫阳宫女捧着丹砂去往汉帝居所,所驾驭的春风却不肯停留,直接吹往蓬莱仙山去观赏盛开的杏花。

07

《阊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阊门是姑苏西门,又称破楚门。《红楼梦》亦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值安史之乱,江南农人被迫弃田从军,清明几不见烟火。古来无义战,何时无此忧?


安史之乱中,耕作的农民都被召去打仗了,无数田地无人耕种,一片荒芜。

清明时节,我试着登上城楼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几处人家燃起新烟。

赏析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