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春园那晚,雍正为何会派“老十七”去杀邬思道?背后另有隐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0:14 1

摘要: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的那个晚上,刚刚继承大统的雍正皇帝,办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派自己的亲弟弟,素有贤名的“老十七”允礼,连夜赶去自己的府邸,意图除掉自己的头号功臣邬思道。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的那个晚上,刚刚继承大统的雍正皇帝,办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派自己的亲弟弟,素有贤名的“老十七”允礼,连夜赶去自己的府邸,意图除掉自己的头号功臣邬思道。

这个情节看得人是心惊肉跳,一方面感叹邬思道神机妙算,能“半隐”保命;另一方面又对雍正的冷酷无情感到不寒而栗。

那么,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件事吗?畅春园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拨回到公元1722年的那个冬天。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确实是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里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那一夜,绝对是清朝历史上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之一。

因为康熙晚年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这让整个帝国都处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中。

正史里关于那一夜的记载其实非常简略,只说了康熙病重,召集皇子和重臣隆科多到病榻前,宣布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但具体的过程,谁说了什么话,谁做了什么事,都语焉不详。这种历史记载的“留白”,于是后世的文学和影视创作便在这里大做文章。

可以肯定的是,那一晚的畅春园内外,绝对是戒备森严,气氛诡异。就连当时身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都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能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不安气氛。

在这样一个权力真空、人心惶惶的时刻,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故事里的两位主角,也就是邬思道和允礼,在那一晚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历史上真实的邬思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是雍亲王府的第一谋士,是雍正夺嫡成功的幕后总导演,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雍正皇帝。

但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

正史,比如《清史稿》里,根本就没有邬思道这个人的传记。他并非雍正的核心幕僚。

历史上确实有“邬思道”这个人,他是浙江绍兴的一位读书人,主要身份是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僚。他确实很有才华,帮助田文镜处理公务,写得一手好文章,也因此得到了雍正的关注。雍正甚至在给田文镜的奏折朱批里问过一句:“朕安,邬先生安否?”。

这句话表明,雍正知道并赏识这个“邬先生”,但他们的关系,也仅限于此。

邬思道从未深入参与过“九子夺嫡”那样的核心政治斗争。所以,在康熙驾崩的那个关键夜晚,邬思道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雍正的王府里,为他出谋划策。

他当时很可能还在河南的田文镜幕府中,距离北京的政治风暴中心非常遥远。

既然历史上的邬思道并非雍正的核心谋士,那么雍正在登基当晚派人去“灭口”的说法,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这位被电视剧神化的军师,其大部分事迹,尤其是辅佐夺嫡的经历,都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说完了“被杀者”,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行刺者”老十七允礼。在电视剧里,他被雍正赋予了这项绝密的任务。

但历史上的允礼,是雍正最不可能派去干这种脏活的人。

允礼在康熙末年年纪尚小,完全没有卷入残酷的“九子夺嫡”之中,这让他天然地与雍正的其他兄弟区别开来,政治上非常“干净”,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

雍正登基后,对那些曾经的政敌兄弟们进行了残酷的打压,但对允礼却是格外信任和重用。

允礼被封为果郡王,后晋封为果亲王,掌管过藩院、户部等核心部门,是雍正朝后期最倚重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评价他“实心为国,尽心竭力”,甚至在临终前,将他列为辅佐乾隆皇帝的顾命大臣之一。

这种信任,在多疑的雍正朝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再从性格上看,允礼为人谦和低调,热爱诗词书法,身体也比较孱弱,他并不是一个适合执行秘密暗杀任务的狠角色。

让这样一位深受信任、毫无威胁且性格温和的亲弟弟,在新皇登基第一晚去执行一项如此肮脏、风险极高的任务,无论从政治逻辑还是情感逻辑上,都完全说不通。

因此,“雍正派允礼杀邬思道”这个情节,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是彻头彻尾的虚构。人物、地点、事件,都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

帝王心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段故事是虚构的,为什么电视剧《雍正王朝》要这么编排呢?它为何能成为一部经典,让无数观众信以为真?因为帝王心术。

为了迅速塑造雍正“孤家寡人”的帝王形象,导演加上了这一段。 刚刚登上权力顶峰的雍正,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他知道自己得位不正的争议很大,兄弟们虎视眈眈。

而邬思道,作为设定中掌握他所有阴谋诡计的人,就成了他最大的心腹之患。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除掉邬思道,象征着雍正彻底告别了作为“雍亲王”的过去,斩断了所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隐患。

自古以来,“君臣关系”就是封建王朝里最复杂而无奈的关系。邬思道对雍正有天大的功劳,但当雍正从王爷变成皇帝后,他们的关系就变了。臣子知道的秘密太多,尤其是那些“阴私”,就不再是功劳,而是催命符。

选择允礼去执行任务,更是神来之笔。为什么不派一个杀手,而要派最亲近的弟弟?这也是雍正的帝王心术。

一方面,这是对允礼的终极考验,看他是否能无条件服从皇权,哪怕是违背道义的命令。另一方面,派一个“善”人去行“恶”事,也给这件事留下了一丝转圜的余地,暗示了雍正内心或许也希望邬思道能找到生路,从而让雍正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加复杂,不是一个单纯的暴君。

所以说,《畅春园那晚》的这场戏,虽然在历史上子虚乌有,但它在艺术上却是极为成功的。

来源:娱说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