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激烈上演,全面重塑世界经济和科技格局。在这场全球博弈中,技术创新成为关键变量,数字经济成为核心战场。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确保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数字中国”无
刘玉书 中关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近年来,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激烈上演,全面重塑世界经济和科技格局。在这场全球博弈中,技术创新成为关键变量,数字经济成为核心战场。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确保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数字中国”无疑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命题。
数字中国建设,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再布局。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数智协同创新,不断在百年变局中掌握主动、抢占先机,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加强“数字底座”建设,为人工智能赋能提供扎实地基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现代社会的新引擎,那么“数字底座”就是承载这个引擎运转的基础设施。所谓“数字底座”,本质上是指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核心的一套高效、低耦合、宽接口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是数据资源汇聚、流通、共享与智能分析的支撑环境。没有稳固的“底座”,人工智能就无法真正嵌入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更无法实现规模化赋能。
事实上,“数字底座”的重要性,是随着我国数智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凸显的。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数字化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次主要浪潮:
第一次浪潮:数据集成的“摸石头过河”阶段。在千禧年之后,信息技术开始在政府和企业中逐步普及。当时的核心诉求是“上系统、管流程、搞自动化”,从ERP到OA,从MIS到SCM,企业纷纷构建业务系统,以实现信息透明化。然而,在这一阶段,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壁垒严重,彼此之间耦合度高、接口复杂,导致“信息孤岛”现象频发,形成“烟囱式”的架构模式。
第二次浪潮:专家系统的“工具驱动”阶段。进入2010年前后,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崛起,企业和机构开始重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价值,催生了ERP、CRM、SAS等专业系统的广泛部署。这一阶段虽然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但数据依然散落在各系统中难以打通。同时,工具的依赖性也使得很多企业陷入了“系统越多,协同越难”的困境。
第三次浪潮:智能化驱动的“底座觉醒”阶段。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是大模型、生成式AI等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企业开始意识到,智能化的真正落地,依赖的是对高质量数据的全面掌控。这就要求数据须是流动的、开放的、结构化的——这离不开“数字底座”的支撑。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数据架构设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统一数据平台的部署,推动形成“数字底座 + 智能引擎”的新架构。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布局。2023年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本文简称《规划》)对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战略部署。《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而这两点的实施落地,都离不开各经济和组织实体的“数字底座”建设。可以说,这是中国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升的关键跳板。
在科技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自主、开源、可控的“数字底座”体系建设更是战略任务。未来,我国须加强对开源基础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AI框架等底层技术的投入,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数字底座”,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支撑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
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国科技走出去保驾护航
“科技出海”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主旋律。从5G通信到智能终端,从新能源技术到AI应用,中国企业正日益活跃于全球舞台。然而,伴随着技术“走出去”的是知识产权纠纷日益频发、技术壁垒愈发复杂的挑战。
知识产权,从来都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护城河”。对于中国而言,既要做技术的“原创者”,也要成为规则的“塑造者”。
一方面,要加强对原创技术成果的全球专利布局。当前,中国在AI、半导体、通信、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然而,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中间存在一道“知识产权墙”。很多中国企业“技术有了,市场却进不去”,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前置性的专利战略。比如,美国企业往往在新技术尚未成熟时就开始布局“专利地雷”,导致后来者要么绕路而行,要么高价买断。中国企业在专利意识上则整体偏弱,往往在产品成熟后才想起去申请保护,可能为时已晚。未来,须推动从“技术先行”向“专利先行”转变,构建研发与知识产权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要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申请核心专利,二是要强化政府对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援助。
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在全球数字化初期,中国作为“规则接受者”居多。但在智能化时代,数据安全、算法治理、AI伦理、跨境数据流动等新议题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正是中国塑造话语权的窗口期。应以“数字丝绸之路”等为抓手,加强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数字规则方面的磋商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非歧视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中国技术出海扫清制度障碍。
更进一步,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还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应急机制,建设知识产权“出海护航平台”,让中国创新走得出、站得稳、打得赢。
加强数智行业协同创新,汇聚自主创新优势力量
数字中国建设不是某个企业、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协同作战”的国家级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交叉融合属性,单打独斗早已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多主体、多行业、多环节的协同创新,才能释放出聚合效应。
一是企业要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赢”。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领军企业不应只是技术领先者,更应是生态构建者。例如,华为打造“昇腾生态”,阿里构建“飞天云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开源等,这些都体现出企业从单一技术提供者向平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未来,更多企业需要打破边界、打通上下游,共同推动形成“底层技术 + 行业场景 + 平台赋能”的新型协同模式。
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协同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其中的角色不可或缺。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制定统一标准、促进数据开放、鼓励联合攻关等手段,为数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让资源要素实现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要积极“下场”,与企业联手推进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AI大模型等“卡脖子”环节,更需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形成“国家队+民间军”的双引擎结构。
总的来看,从“数字中国”提出至今,从“互联网+”到“智慧城市”,从“新基建”到“数字经济”,中国的数字化步伐始终在加速。
面对百年变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定信心,构筑自主创新的“底座”,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基础设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球视野,强化知识产权“护城河”,为科技出海保驾护航;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协同合作,凝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科研机构的共识与力量。
数字中国,不只是技术命题,更是时代战略。让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旗帜,以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开放共赢为原则,在大变局中稳中求进、持续高质量发展。
编审:唐华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