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删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0:10 1

摘要:"皇上,这真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啊!"朝堂上,大臣们跪伏在地,齐声歌颂乾隆皇帝的英明统治。然而就在紫禁城高墙之外,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却记录下触目惊心的景象:衣衫褴褛的农民在田间劳作,士兵拿着生锈的武器,百姓为争夺使团丢弃的动物尸体而大打出手。

"皇上,这真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啊!"朝堂上,大臣们跪伏在地,齐声歌颂乾隆皇帝的英明统治。然而就在紫禁城高墙之外,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却记录下触目惊心的景象:衣衫褴褛的农民在田间劳作,士兵拿着生锈的武器,百姓为争夺使团丢弃的动物尸体而大打出手。

康雍乾三世

最近,一则消息在教育界掀起波澜: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康乾盛世"的表述消失了。尽管各方对消息真伪争论不休,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绝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支持。

这让人不禁想起清史泰斗戴逸先生提出的盛世标准: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盛、文化昌盛。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盛世只有三个,分别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其中又以康乾盛世为巅峰。按照这个标准,康乾时期真的合格吗?

从表面数据看,康雍乾时期确实成就斐然。疆域开拓方面,三代皇帝持续七十余年对准噶尔用兵,将新疆、西藏、台湾纳入直接管辖,建成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人口更是从清初约8000万暴涨至4亿,翻了两番还不止。政治稳定方面尤为突出,一百三十多年间仅经历三次权力交接,避免了频繁的宫廷政变和地方动荡。

然而,这些光鲜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真相。乾隆年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约700斤,不到宋代1400斤的一半。这意味着所谓的"盛世",对大多数百姓而言仍然是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

更严重的是统治者的知识垄断康熙皇帝虽个人热爱西方科学,却严禁这些知识在民间传播。1715年,他下旨禁止科考中出现西学内容。这种垄断与同时期微服考察西欧工厂的彼得大帝形成鲜明对比,预示了两个帝国不同的命运轨迹。

康熙读书图

乾隆皇帝曾在诏书中自豪地宣称:"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的见闻提供了相反证据。使团成员斯丹东记载:"那些被安排来欢迎我们的百姓,见到我们丢弃的死动物后,竟然跳进海里抢夺。"

使团记录的弃婴现象更令人痛心。马戛尔尼注意到,即便在北京城,每年都有近万名婴儿被遗弃。若不是生活困苦到极致,哪个父母会忍心抛弃骨肉?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有关弃婴译文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奢靡无度。和珅的贪腐数额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总和。地方官员"多肥胖,终日宴饮无度",与面黄肌瘦的百姓形成残酷对比。

乾隆借编修《四库全书》之名,实际销毁"违禁书籍"23万余卷。文字狱案件数量在康雍乾三朝达到顶峰,文人往往因"清风明月"之类字句获罪。这种恐怖统治导致知识界"万马齐喑",创新活力被彻底扼杀。

四库全书

军事上的落后同样明显。使团观察到清军仍大量使用弓箭长矛,火器装备率不足十分之一。防御工事年久失修,"城墙多处坍塌却无人修缮"。马戛尔尼最终得出结论:"清帝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之所以没有沉没,只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一段平静的海面。"

当我们用戴逸先生的盛世标准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发现在国家统一和国力强盛方面,康乾时期确实取得成就。但在经济繁荣方面,虽然人口增长,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在文化昌盛方面,思想禁锢更是与"昌盛"背道而驰。

一个让百姓食不果腹、思想万马齐喑、科技停滞不前的时代,真的配称为"盛世"吗?教科书删除这一表述,或许正是对历史更加理性、客观的认知。

真正的繁荣昌盛,永远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最高标准。这或许就是这次教科书修订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来源:明泽说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