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需锚定两大维度:内核是服务实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关键是自我创新,以产品、机制与科技的深度革新撬动金融体系效能跃升。二者同步推进,构筑产融互促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持续关注两大维度发展进程,长期聚焦
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需锚定两大维度:内核是服务实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关键是自我创新,以产品、机制与科技的深度革新撬动金融体系效能跃升。二者同步推进,构筑产融互促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持续关注两大维度发展进程,长期聚焦于“双碳”目标下的产业绿色转型路径与绿色金融体系的内在发展,陆续开展了煤炭、钢铁、水泥、纺织、通信、商用车等多个行业的转型融资路径研究;持续发布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ESG公募基金、绿色股票等年报,以期从不同视角展示绿色金融发展进程、探究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2025年间,相关研究仍在推进。本次发布的代表性成果:一是研究团队在汇丰银行的支持下,继续围绕航运业开展转型融资路径研究。二是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研究,发布《重塑韧性未来:保险开拓应对气候风险新路径》研究报告。
成果一: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立足绿色船舶视角
航运业是全球经济贸易的生命线,承担了约8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量,对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船舶产业不仅是全球贸易链条的重要支撑,也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领域。2025年《IMO净零框架》进一步强化船舶燃料标准与碳定价机制;我国《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等政策也明确绿色船舶发展目标与技术路径。市场中,船舶制造企业、航运公司以及绿色技术提供商等多类主体正积极参与绿色转型。在此趋势下,绿色金融如何支持以船舶业为代表的航运业绿色发展,是有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本研究涉及绿色船舶发展路径、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以及金融支持绿色船舶发展的挑战与建议等。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文献研究、案例比对、数据分析等,对国内外相关金融实践进行对比分析,识别出当前我国绿色船舶融资面临的主要瓶颈与创新方向,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从研究发现来看,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技术驱动船舶绿色升级路径明确,以清洁能源技术、能效提升技术和碳捕集技术为主,不同技术成熟度与应用潜力存在差异。同时从产业链条来看,各环节绿色转型进程有所差异,上游市场相对集中,绿色技术引发新兴市场竞争加剧;中游市场高度集中,头部企业正主导绿色技术创新;下游市场则分散性较高,绿色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从金融支持实践方面,国际上已有金融支持绿色船舶低碳转型的多元实践,国内绿色船舶也正在成为金融市场的关注要点。绿色船舶产业投入需求巨大,根据估算,全球航运业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约1万亿—1.9万亿美元的投资,亟须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持。当前,我国正在探索以中长期贷款、供应链金融、转型贷款为代表的债权融资,权益融资,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合共保的保险等多类型融资及风险管理模式;国际航运业则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绿色融资体系,以波塞冬原则(Poseidon Principles)为代表的框架推动了金融机构对绿色航运的投资,同时国际资本市场也在采用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租赁融资等工具,支持绿色船舶的建造与运营。对比来看,国内外绿色航运融资市场在支持重点、产品类型、资金来源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船舶产业发展,未来仍需从政策与市场、产业和金融等不同角度发力。一是要强化政策与市场机制的驱动,激活市场发展的潜能。二是要发展组合融资,以多样化的资金结构满足绿色船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三是拓展金融产品具体类型,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类债券,探索以“技术流”为核心的融资定价机制,并创新船舶能效合同管理模式等,丰富产品体系。四是要加大对航运全生态的推动,强化清洁燃料加注、岸电供应、碳捕集等关键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多燃料加注网络布局,并探索碳捕集设施与碳市场交易的联动,以完善绿色航运生态体系。
成果二:重塑韧性未来:保险开拓应对气候风险新路径
在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保险作为社会经济的“减震器”和“稳定器”,在应对气候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中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为系统梳理保险业应对气候风险的变革与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合作开展研究并完成《重塑韧性未来:保险开拓应对气候风险新路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保险支持环境保护的实践起源于20世纪的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保险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品创新,绿色保险的内涵不断丰富,已从应对单一环境污染风险演进为支撑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当前,全球绿色保险呈现出监管趋严、市场主导、产品创新的趋势。国内外多家保险机构主动提出净零排放目标。保险已不仅限于风险保障,也影响着产业链前端的风险防控与治理。
在保险业新“国十条”等政策引导下,我国绿色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并在农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进展。与保险应对物理风险相比,保险在管理转型风险方面的实践仍处于探索期。转型风险本身复杂多变,新兴产业相关的风险数据匮乏,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保险在转型领域进一步的发展。短期来看,转型风险敞口总体可控,但长期可能深刻重塑保险业态,亟须建立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与对冲机制。
本报告选取巨灾保险和船舶保险为案例,梳理了保险在应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中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经验,并提出了四方面的发展建议。第一,要强化政府与市场协同,形成制度与机制的有机衔接,推动保险资源与产业转型需求精准对接。第二,要推动存量保险产品提质升级,提升对绿色转型中政策与技术的不确定性及路径多样性风险的覆盖能力,增强保险对前沿产业的支持韧性与精度。第三,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本市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能够应对系统性与极端性风险的多层次承保体系。第四,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发挥我国在绿色产业与数字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与区域协作,推动能力输出与“保险+”综合治理模式建设,提升我国绿色保险综合发展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本报告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推动绿色保险发展研究的起点。未来研究工作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逐步构建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综合研究框架。在宏观层面,将重点比较中国与主要国际经济体的绿色与转型保险监管和激励体系,推动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偿付能力、再保险与财政工具的统筹联动,提出符合国情的制度优化建议;在中观层面,将聚焦能源转型、低碳交通、城市气候适应、农业粮食安全、工业园区绿色升级及自然资本等关键领域,形成产业化、系统化的风险图谱与保险解决方案;在微观层面,将探索转型保险承保与定价方法论,开发适应型与指数保险工具包,完善影响度量与披露机制,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品和实践模式。通过持续、系统地深入研究,与行业共探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之路。
研究团队将持续深耕产业绿色及转型融资的内在需求与有效路径,继续致力于绿色金融工具的研究与推广,未来仍期待通过产学研融的共同合作,探讨发挥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有效路径,共同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创造绿色转型新增长点。
团队成员介绍
任玉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吴倩茜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傅奕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 洲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谢尚师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