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历史书或看电视的时候,直觉就是古代的白银相当值钱。官府动不动就“赏银百两”,江湖好汉吃完一大桌酒菜,扔下一锭银子,老板还眉开眼笑地找零。
读历史书或看电视的时候,直觉就是古代的白银相当值钱。官府动不动就“赏银百两”,江湖好汉吃完一大桌酒菜,扔下一锭银子,老板还眉开眼笑地找零。
这点没错,自古以来白银就是贵金属,虽没有黄金贵,但流通性要强得多。
上海大沽路出土清代白银窖藏
尤其是明代隆庆朝之后,西班牙殖民者疯狂开采白银,随着大航海时代大量进入中国,此后正式进入白银货币时代!
能有多值钱?以明代万历年间为例,一两白银(取平均值37克)可以换一千文铜钱,而一文钱就可以买一个烧饼或者一碗热粥。
这么算下来,一两银子差不多是一个普通人好几个月的饭钱。
哪怕到了民国,一块含银量89%的袁大头,重约26.7克,也能买四五十斤大米,或者十斤左右猪肉。
各色银锭 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可以说在过去,白银是不折不扣的硬通货,普通人几乎接触不到整块的银锭,最多也就是弄点碎银子。
既然这么值钱,那肯定就会被盯上。清代后期越发腐朽,鸦片战争之后,各种不平等条约赔出去的白银,加起来据统计超过13亿两。
庚子赔款甚至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继承下来,一直还到了1939年才结束。
1934年美国又搞《购银法案》,民国政府银价被炒高,恰好想用“法币”替代白银,导致两年内又流失了近6亿枚银元。
杭州博物馆展示的银元窖藏
再后来,一部分白银被老蒋带去了台湾,新中国初期国家也回收了不少用于工业建设......
按理说,白银应该愈发稀缺、越来越贵才对!
可现实是,今天我们去银饰店或者看白银期货,一克也就9块多钱,有些回收价甚至低到7块多。这还是已经涨了很多的情况下,前几年更低。
说好的“贵金属”呢,怎么反而更便宜了?很多人猜测,是不是我们突然发现了什么超级大银矿?
图源遂昌金矿国家公园
还真不是什么“银矿”,真相比我们想象的还震撼:现代的绝大多数白银,是提炼别的金属时,“顺手”带出来的副产品。
你没看错,古人抢破头的银子,在现代强大的工业面前,变成了“附加产值”。
我们在开采铅矿、锌矿、铜矿甚至金矿的时候,矿石里面常常也含有不少白银。这些白银以前技术有限,不容易分离,可能就被当作“杂质”扔掉了。
而如今冶金工业的提取能力极其强大,只要矿石里有,就有办法把它“顺”出来。主要是以黄金伴生矿的形式存在,其次就是铜和铅锌矿。
铅锌冶炼厂 图源“新甘肃”
比如铅锌厂在冶炼的时候,他们先通过技术让铅成为主体,而白银特别喜欢溶解在熔化的铅水里,就像糖溶解在热水里一样,这个现象叫做“铅捕集”。
这样,白银就跟着铅“私奔”,和其他金属分开了。接下来,他们会把锌加进熔融的铅液里,并且因为比铅轻,会像奶皮一样浮到熔液表面。
最后,工人们只要轻轻撇去这层浮渣,再进行提炼,就能得到纯度很高的白银了。
这意味着白银的产量,不再取决于“银矿”有多少,而是看其他主金属的开采规模有多大。只要工业体系在转,白银就像流水线上的“赠品”,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电子废料
以前白银主要用来做货币、打首饰或餐具。而现在,真正消耗白银的大头是工业领域:光伏板、电子元器件、电池等。
这些行业对白银的纯度要求高,用量也不小,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这也从另一方面缓解了白银的稀缺性。
古代采矿全靠人力,冶炼技术也落后,挖银矿是真的“一寸银一寸苦”,成本极高。所以白银少,自然就值钱。
而现在是机械采矿、科学冶炼,效率翻了几千上万倍不止。据《2025年世界白银调查》的统计,今年供应量预计为32056吨(约10.3亿盎司)。
全世界一年的白银总产量,比明清两朝(本土生产)几百年加起来都多得多。
张献忠银锭刚出水状态
虽然白银总量不缺,但银元、银锭、饰品这些老银器,反而因为带着历史价值,价格远高于银材料本身。
而且白银依然属于“贵金属”行列,因为工业生产的大量消耗,其实现代流通性也非常强。所以不要只看它9块多一克就瞧不上。
白银从未跌落神坛,只是走下了货币的历史舞台,又活跃在了更广阔的空间里。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