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明市作为云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在“三农”领域以高原特色为基底,推动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立体化、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图景。从粮食安全到特色产业集群,从制度改革到数字赋能,多项创新实践为全国农业转型提供了“昆明样本”。
李启斌
文明基因|♂ · 汉 · 滇池星枢
时空拓扑
◆ 1971年11月生
智识架构
▣ 复合治理密钥:
→ 大学智库光谱
政治光谱|⿻ 中共党员
【基层熔炼期·红嘴鸥筑基】
◆ 政工体系四维淬炼
▏⇲ 组织中枢
◈ 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副主任
▏⇲ 经济战场
① 招商引资考核办综合处长
② 考核办副主任(战略统筹/副县级)
✓ 建立"春城招商指数"评估模型
▏⇲ 智库锻造
◈ 市委党校副校(院)长(正处级)
▸ 兼任市委社工部副书记
▹ 一级调研员职级突破
【跨界突破期·龙门跃迁】2024.09
◆ 乡村振兴战略支点
▏⛩ 双轨并行新维度
◈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
✓ 首创"茶马古道+"乡村振兴模式
✓ 建立高原特色农业数字化中台
▏⛩ 政企协同枢纽
▸ 非公经济组织工委副书记
▹ 社会组织工委副书记
【战略跃升期·金马领航】
◆ 三农战略双中枢
▏ 行政决策层
①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② 乡村振兴局局长
◈ 统筹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带
▏ 组织保障层
◈ 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
◈ 非公经济组织工委副书记
✓ 建立"高原红土地"党建联建机制
✓ 推进"数字云花"全产业链升级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在“三农”领域以高原特色为基底,推动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立体化、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图景。从粮食安全到特色产业集群,从制度改革到数字赋能,多项创新实践为全国农业转型提供了“昆明样本”。
产业升级与高原特色协同发展
依托“1+9+2”高原特色农业体系,昆明形成“一县一业”差异化布局:晋宁区以116.03亿枝鲜切花产量稳居全省最大产区,嵩明县建成全国最大大花蕙兰基地,宜良县三角梅产销规模全国第一,形成花卉全产业链455.84亿元产值。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全市358.05万亩播种面积实现“六连丰”,单产307.78千克/亩创历史新高,其中寻甸县通过彩色水稻种植打造农旅融合新景观。蔬菜产业突破500万吨产量大关,成为“云菜出海”核心枢纽,带动268家市场主体入驻五大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258亿元。
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种业创新领域建成3个国家级基地,14家省级种业阵型企业占全省三分之一,“慧种地”数字平台实现农机调度与农技服务线上化,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54.5%。中药材产业依托轿子雪山产区,形成种植、加工、贸易全链条布局,524.5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中加工环节占比达30.8%。咖啡产业通过国际产业园建设,催生精深加工新业态,91.77亿元产值凸显产业链延伸价值。
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市场
全国首创的农村“两权”抵押模式累计放贷18.92亿元,晋宁区土地承包延期试点与石林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形成制度创新组合拳。农村“三资”监管体系通过4751个问题整改与跨部门操作规程建设,实现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宅基地制度改革释放出46个滇池沿岸重点村的发展潜能,通过“一村一策”打造出河湾村、普渡村等11个省级金牌旅游村,农文旅融合营收达5.4亿元。
生态优先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耕地保护与绿色生产双重约束下,全市建设8个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制定222项农产品标准,“三品一标”认证达142个。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4.8万立方米,技术水准全省领先,林下经济中的食用菌产业年交易额突破128亿元,成为野生菌全国集散中心。烤烟产业通过生态种植实现“均价、上等烟比例、烟农收入”等六项指标历史突破,27.45亿元产值中科技贡献率显著提升。
农民增收呈现多维路径
经营性收入方面,7000亩大蒜种植带动亩均产值1.5万元,万亩花椒基地促进8886人增收;财产性收入通过“三资”盘活实现户均增长,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577元,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就业帮扶方面,7154人通过沪滇协作转移就业,1270名驻村干部推动脱贫地区收入稳步提升。这种“特色产业+制度改革+生态价值”的增收模式,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收窄至2.31:1。
来源:Joker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