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有很多的科学院,除了耳熟能详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正部级单位之外,还有中国农科院、中物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副部级单位以及隶属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我国有很多的科学院,除了耳熟能详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正部级单位之外,还有中国农科院、中物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副部级单位以及隶属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大学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者是无冕之王,论实力的话,比肩华五,甚至仅次于清北;后者是华五的成员之一,实力自然是杠杠滴。在众多的科学院里面,除了中国科学院有2所直属大学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直属的大学,只有1所,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估计很多网友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今天就来聊聊这所大学的那些事。
中国科学院大学虽然错过了985、211的评选,但人家好歹还是双一流大学。今天聊到的中国社科大,既不是985、211,还不是双一流大学,妥妥的江湖人称的“三非”大学。但是我们不要因此而小瞧这所大学,因为这所大学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社科大最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专门培养研究生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招收本科生呢?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组建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一年的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比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本科生的时间晚了3年左右。如此一来,中国社科大更是错过了985、211的评选。
中国社科大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社科大的定位有三个,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简单说,在社科界,中国社科大是妥妥的NO1!
在教学方面,中国社科大也采取了一些吸引人才的措施,比如师徒制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等。
或许有网友问:中国社科大既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属大学,有多少院士呢?呵呵,中国社科院目前还没有设立院士制度,其最高学术荣誉为学部委员。据官网显示,中国社科大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40人。
中国社科大在专门给大学排名的机构眼中,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软科榜上没有对这所大学进行排名,QS世界没有排名,US世界没有排名,唯独艾瑞深校友会给出了排名,在全国排在第9位,在北京市众多高校里面排在第4位!
在艾瑞深校友会给出的专业评估结果当中,中国社科大有5个专业评为中国八星级专业(汉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6个专业评为中国七星级专业,8个专业评为中国六星级专业;有13个专业评为A++,6个专业评为A+。其中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语、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网络与新媒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科大在文史类领域确实属于大拿级别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社科大实力这么强,错过了985、211可以理解,为啥没有入选双一流大学呢?接下来简单分析一下没有入选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不复杂,主要有三点:
一是“双一流”大学的评选,是以“提升综合学术实力与学科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标的,优先选择覆盖多学科门类或者有完整工科、理科体系的行业强校,评价体系更看重自然科学、工程学科的论文(如ESI)、科研经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纯文科高校难以契合这些量化考核。
二是社科大的定位与 “双一流” 偏好的传统高校类型有所错位。2017年才整合资源成立本科教育,至两轮“双一流”评选时,均未达到 “长期建设基础” 的门槛。仅覆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如历史学、经济学),没有理工科、应用型学科,不符合 “双一流” 对学科体系的要求。中国社科大以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的研究型文科大学,本科规模非常小,不太符合“兼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性高校定位”的“双一流”要求。
三是社科类学科的评价体系与“双一流”量化标准不兼容。社科类成果(如政策理论、学术著作)的价值体现在思想贡献、社会影响,无法用“论文数量、专利”等硬指标衡量,难以满足 “双一流” 的评选数据要求。
山东省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大省,山东人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中国社科大无疑是为很多想在体制内就业的考生提供了最优选择。在这里,我就用山东省作为样本,看看2025年的录取数据。
2025年山东省的重点线划到了521分,中国社科大2025年在山东省设置了12个本科招生专业类型,录取分数线在639-614分的区间,全省位次在6140-15875的区间。
这12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分别是:
历史学639分、法学637分、汉语言文学628分、经济学625分、马克思主义理论621分、英语(与国关双学位项目)621分、考古学621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620分、政治学与行政学617分、社会学616分、金融学616分、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614分。
在这12个专业当中,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等3个专业限选思想政治学科之外,其余的9个专业均不限选考试科目。
不过在实行“3+1+2”高考模式的省份,限选物理的专业一般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限选历史的专业比较多,还有4个专业限选政治,除了文中提到的3个专业之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25年中国社科大招生的省份并非覆盖全国所有省市,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主要面向京、津、鲁、浙、冀、内蒙古、辽、吉、黑、皖、闽、赣、豫、鄂、湘、粤、川、云、陕、渝、贵、新等。总的招生计划仅有479人,符合“小而美”的办学规模设计。中国社科大占地面积700多亩地,在校学生总数6000人左右,本科生不足2000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毕业生主要流向政府与公共部门(法院、发改委、财政、人社等机关与事业单位等)、金融机构(银行总分行、证券、保险、金融科技等)、科研与高校(社科院系统研究所、高校与教育研究机构)、企业与专业服务(央国企、民企、咨询、会计、律所等),就业地域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主。据悉,中国社科大超8成的本科生主要选择继续深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虽然没有 “985”“211”“双一流” 头衔,却是社科领域不可多得的 “宝藏高校”。它承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底蕴,以学部委员为核心的师资团队、“本-硕-博” 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文史哲、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实力顶尖,多个专业稳居全国第一,堪称社科人才培养的高地。
从招生来看,其 “小而精” 的定位显著,对于志向投身哲学社会科学、未来想进入体制内发展的考生而言,中国社科大凭借独特的学科优势与资源,无疑是超越部分 “双一流” 高校的优质选择。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社科大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缺少“985、211、双一流”的标签,部分用人单位门槛受限;校园规模小、活动相对有限,良乡校区位置偏,出行需通勤;本科办学时间短,个别课程与管理处于磨合完善期等。
简单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适合那些对人文社科研究或政策实务有明确兴趣,目标走学术深造(读博、进高校、科研机构)或从事公共部门、智库 、研究型岗位(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政策岗等)的学生报考。
来源:松子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