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物价、房产与金融的崩溃与挣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1:35 1

摘要:1929年至1939年的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美国乃至全球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它始于1929年10月的股市大崩盘,随后像瘟疫一样蔓延至整个经济体,彻底摧毁了“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繁荣幻象。在物价、房产和金融这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物价、房产与金融的崩溃与挣扎

1929年至1939年的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美国乃至全球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它始于1929年10月的股市大崩盘,随后像瘟疫一样蔓延至整个经济体,彻底摧毁了“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繁荣幻象。在物价、房产和金融这三个关键领域,大萧条呈现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通缩螺旋”图景。

一、 金融系统的全面崩溃 大萧条首先是一场金融灾难,其核心是信任的彻底丧失。 股市崩盘(The Stock Market Crash):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和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标志着危机的开始。在短短几天内,道琼斯指数暴跌,数十亿美元的账面财富灰飞烟灭。这不仅消灭了无数个人投资者的财富,也重创了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银行挤兑与倒闭潮(Bank Runs and Failures): 挤兑(Bank Runs):由于对银行失去信心,恐慌的储户们蜂拥至银行提取存款,形成了经典的“银行挤兑”现象。银行通常只保留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无法同时应对所有储户的提款要求。 大规模倒闭:在1929年至1933年间,全美有超过9000家银行倒闭,数百万储户的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银行的连锁倒闭使得信贷流动完全冻结,企业无法获得贷款维持运营或扩张,从而加剧了失业和经济收缩。 信贷冻结(Credit Freeze):幸存的银行为了自保,变得极度风险厌恶。它们停止发放新贷款,并催收现有贷款,进一步抽干了经济中的血液(货币流动性)。没有信贷,商业活动几乎陷入停滞

二、 房地产市场的毁灭性打击 “咆哮的二十年代”也是房地产投机盛行的时期,大萧条让这个巨大的泡沫彻底破裂。 房价暴跌:随着大规模失业和信贷紧缩,人们无力支付房贷,房产需求骤降。房价出现了灾难性的下跌,全国许多地区的房价跌幅超过30%甚至更多。房产作为家庭最重要资产的价值荡然无存。 止赎潮(Foreclosure Epidemic):这是大萧条时期最标志性的悲剧之一。无数家庭因无力偿还抵押贷款,而被银行收回房屋。据估计,在整个30年代,全美有超过十分之一的住宅被止赎。这一幕在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得到了深刻的文学呈现。 建筑业停滞:房地产市场的崩溃意味着建筑活动的消亡。新屋开工率下降了超过90%,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如木材、钢铁、家具)的失业率飙升,成为失业的重灾区。

三、 物价的通缩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 与通常的通货膨胀相反,大萧条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即物价持续大幅下跌。 物价暴跌: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了近25%。这意味着商品的名义价格越来越低,但普通人的购买力却下降得更快。 通缩螺旋的形成:

转折:新政的干预 在胡佛总统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New Deal)开始试图打破这一死局。

金融领域:通过《1933年银行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储户存款提供担保,成功终结了银行挤兑,恢复了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

房产领域: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LC)为面临止赎的家庭提供再融资援助;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FHA)为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奠定了现代住房金融的基础。

物价与经济:通过建立公共事业振兴署(WPA)等机构以工代赈,创造就业,向经济中注入购买力;同时,通过《农业调整法》(AAA)等手段试图减少供应、抬高农产品价格。 尽管“新政”未能完全结束大萧条(最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需生产实现了这一点),但它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成功地稳定了金融系统,缓解了社会痛苦,并初步扭转了通缩螺旋,为战后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制度基础。大萧条时期的惨痛经历深刻地改变了美国,让政府角色从市场的旁观者转变为必要的监管者和稳定器。

来源:看今朝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