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门,都有共享的“交通工具”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7:32 1

摘要: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学子进京考试,倘若距离过远,要提前一年做出准备。

对于现代人来说,出门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搭乘公交车或者地铁。

这些随处可见的交通工具,对古代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

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学子进京考试,倘若距离过远,要提前一年做出准备。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身骑高头大马飞奔的侠客,乘坐官轿的达官显贵,抑或是乘船出海的商人,可见古代的交通网络,虽不及现代,但也是十分发达。

发达到什么程度呢?

李白曾作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代人出远门还真是一日千里!

大约在4000年前,牛和马相继被人类驯化,并成为人类的交通工具。

“桡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杖楫,以代人力。”

夏朝初年,奚仲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马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主,攻伐不断,马车被大量制造成战车。

人们以马车的数目来计算国力的强大,遂有了“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的称谓。

到了汉代,马车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贵者乘车,贱者徒行”,“贾人不得乘马车”...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计程马车”,叫做“记里鼓车”。

《宋书》中记载“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车行一里,木人辄击一槌。”

车行一里,辄击一槌,乘车人即可随时得知乘坐里程,并按照里程进行付费。

(图)《车马图》东汉(公元25~220年),陕西绥德市定边郝滩汉墓壁画

唐代兴起了一种“油壁车”,以油漆壁,四周饰有绸慢,车厢中能够乘坐6-10人。

“缠头掷锦,携手倾杯,催妆艳句,迎婚油壁。”油壁车在当时还可以充当婚车。

宋代时,南宋都城临安出现了“共享马车”,人们按照天数或者时辰租用。

这些马车呈长方形,车顶上面有遮盖,四周用纱幔围起来,被称作“长车”。

到了元代,这样的长车早已是“时时见车无数”了。

作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轿子在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

轿子,古称“肩舆”。“舆”指的是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车厢”。

肩舆,则是指人们用肩膀抬着行走的车厢。

(图)八抬屋式肩舆 莫高窟第85窟

古代轿子分为“官轿”和“民轿”两种。

而“民轿”多为青布小轿,供富绅之家出行使用。

民轿中有一种“喜轿”,也就是普通百姓家中办婚事时迎娶新娘用的“花轿”。

唐朝初期,皇帝和嫔妃用轿子代步,除了皇族之外,其他人无法享用。

到了唐武宗年间,规定虽然有所放宽,但也只允许三品以上的官员如宰相、三公、尚书令和患病体弱或年老辞官的人员坐轿,除此之外,无论官位大小尊卑,一律不允许坐轿。

宋初,对轿子的制作有了改进,也使轿子文化得到丰富。

《宋史·舆服志》中记载饿了官轿的外貌:“正方,饰有黄黑两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异以长竿二。”

宋代轿子的结构趋于完善,木质轿厢、曲杆、帷幔、门窗等一应俱全。

北宋末年,开封城里出现了专门出租轿子的店铺。

租轿子的业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租借轿子的同时,租用轿夫,另一种是只租轿子,自己找人抬。

到了明代,随着制度的放宽,一座豪华的轿子,一度成为了官员身份的象征。

清代,《大清律例》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轿,外省督抚也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

“八抬大轿”是当时高级官员出行的标志。

船,古时也称“舟楫”,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期,先民们“刳木为舟”,制造出了“最早的船”,独木舟。

古代船舶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用于军事的“战船”和用于运输贸易的“民船”。

而“民船”之中,又有客船、货船、渔船等不同用途的细分。

其中,有一种特别的“画舫”,装饰华丽,常供游览赏玩之用。

画舫按规模分为五等,最大者雕梁画栋,设楼阁、香案、名家字画,美不胜收。

“春池八九曲,画舫两三艘”文人雅士在此处宴饮、举办诗会。

唐代造船技术飞速提升,这使得画舫结构更加稳定,开始出现分层设计(如前舱、中舱),并加入鼓乐、花灯等元素,衍生出“灯船”形态。

(图)《天中戏水》 宋代 李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曾一度领先全世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造船业的昌盛繁荣远远超乎今人想象。

宋代,我国的造船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船体结构更加坚固合理,还出现了革命性的“车船”(以脚踏轮桨驱动),并首次将指南针(罗盘)应用于航海。

《梦溪笔谈》等文献详细记载了船舶的舵、桅、帆、锚等设备。

北宋末年,泉州、广州等地已设有大型官办造船场(船司),造船能力惊人。

(图) 《江天楼阁图》(局部)宋 佚名

明代初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世界巅峰。

永乐年间,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搭乘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木质帆船,被誉为“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人们能到达多远的地方,不光取决于人们的决心,更加取决于人们的交通工具有多先进。

从双腿行走,到使用牲畜当做车架的动力;从两人抬的轿子,到八抬大轿;从一条独木舟,发展到领先全世界的造船水平。

中国人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中国人的出行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同样的目的地,一日的抵达和两日的抵达,终究是有所不同。

在现代化的航线上,只需几个小时,我们就能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

不禁想起千年前,李白舟行于去往江陵的水面上。

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混为一片。

来源:佰物吉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