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马上海的会议室,屏幕上,数据流和模块框交错,构建出一个复杂的自动化流程,这套“小系统”的设计者,是一位戴着棒球帽、穿着潮牌球服、看起来有些安静的99年姑娘孙楠。
95后i人正在用AI「整顿」职场。
森马上海的会议室,屏幕上,数据流和模块框交错,构建出一个复杂的自动化流程,这套“小系统”的设计者,是一位戴着棒球帽、穿着潮牌球服、看起来有些安静的99年姑娘孙楠。
孙楠平时话不多,回答问题时语速平缓,是个标准的“i人”。然而,一旦聊到服装设计或是她亲手搭建的AI应用时,她就会积极地介绍其中的prompt和她的一些小想法,表现出典型的“因人而e”。
作为一名刚入职一年的管培生,孙楠最近已然成了森马服饰数字化中心的“明星员工”。
她先是用AI表格颠覆了公司内部样衣试穿的报名流程,终结了拿着记录各类表格的excel文件挨个找各部门同事确认的传统“e人”工作模式。
紧接着,她又捣鼓出了一款更酷的“爆款改写制造机”,只要输入一张图片和一些设计要求,AI就能自动生成改款后的设计图和营销文案。
在与她的交谈中,“我想要的”“我理想的”“不想被别人强加”是反复出现的高频词。
但其实不只是她,从上海森马办公室到天津百丽时尚女鞋的门店,从重庆机场地勤到广东湛江的酒店服务人员……我们看到,大江南北的年轻人们,正在悄悄用AI“整顿”职场。这种“整顿”不是拒绝被规则拿捏的对抗,更多是借助AI,将繁琐的工作“自动化”,在工作中创造出可以引领工作方式的爽点。这种“爽点”的本质,是掌控感和自主权的回归。当年轻人更善于用AI时,他们就有能力从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劳动中抽离出来,成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规则制定者”。
对于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往往是从很多琐碎、重复且耗费心神的任务开始的。这些任务不仅构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也常常是他们焦虑感的源头。
2024年夏天,作为管培生加入森马的孙楠,在轮岗中接手了样衣试穿管理的工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苦差事”:从产品部门收集需要试穿的各品类服装款式,分发给合适的试穿官,再催收、整理、分析近百份格式不一的试穿报告。
在孙楠接手之前,这项工作依赖于最原始的方式:口头传达、纸质表格,或是散落在各个文件夹里的Word和Excel文档。
“你要跟每个人去主动分发、去分配每个人试穿的款,”孙楠回忆道,信息分散,标准不一,催收伤感情,汇总靠手动复制粘贴,整个流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充满了沟通的壁垒与情感的消耗。
这种被动、琐碎的工作模式,正是让并不那么热衷于社交的i人们最感不适的职场环境。她们渴望自主,不愿被无效的沟通和重复的劳动所内耗。
而钉钉AI的出现,让改变的契机很快来了。
一次偶然机会,孙楠参加了公司内部组织的钉钉AI表格公开课。“听到‘智能化’、‘自动化’这些词,你就觉得它能帮你减少很多工作量。”课后,孙楠几乎是“迫切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霞姐,我想要建一个样衣智能预约的小程序或者平台。”
这个“我想要”的念头,成了一切的起点。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孙楠利用碎片时间,从零开始,协同数字化中心的老师在钉钉上用AI表格搭建起一个“一站式自动化试穿流程”。
孙楠通过钉钉AI表格搭建的试穿报告系统
在这个新流程里,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且充满“自主性”:产品部门集中在一个AI表格里提交需要试穿的款式信息和图片。所有款式自动生成一个类似小程序的“选款池”,试穿官被赋予用户选择权,可以像逛淘宝一样,自主选择心仪的款式和尺码报名。
孙楠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用户选择个人想要的款式,不用被强制,写试穿反馈也会更加积极,更加有效。”
随后,样衣的分发进度、试穿官的报告提交状态,都在一个仪表盘上清晰可见。对于逾期未提交报告的同事,孙楠只需在表格里轻轻一点,系统就会自动发送“催填”通知。
当所有人填完之后,近百份反馈报告自动汇总到一张总表里。孙楠利用AI字段功能,设置好提示词,钉钉AI就能自动总结每款衣服的优缺点、提炼改进建议,甚至对问题进行分类打标。过去需要数天手动复制粘贴、费力分析的工作,现在几秒钟就能完成。
从被动接受琐碎,到主动创造规则,孙楠用AI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工作的舒适区。
她不再需要硬着头皮去进行大量的线下沟通,一个AI表格就连接了所有部门和流程。“一部电脑就可以,”孙楠觉得,这反而解决了i人不擅长的沟通问题,“包括跟领导汇报也需要沟通,现在直接给一个表就可以。”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行业的年轻人身上。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直面高强度工作的年轻人,也正借助AI表格,为自己和同事的工作“减负”。
在江北机场旅检二部,罗巧佳和同事要负责四百多名安检人员的后勤补给与奖惩考勤。一项 “令人头大”的工作是,每当有培训或新制度发布,都需要400多人亲笔签字确认留档。为 了收齐这些签字,罗巧佳过去一个月至少要在偌大的机场里走上十几公里,在安检口、宿舍 等地方到处找人。
在自学了钉钉AI表格后,她搭建了一个签字自动化应用。她在AI表格里导入人员名录,对 安检人员一对一推送签字提醒。 同事收到后,只需在白纸上签好字拍照上传,系统便会自动归档,整个过程高效且保护了个 人隐私。
她的同事、负责安全检查站行政工作的帅然夫则用钉钉AI表格解决了物资申领的难题。作 为拥有超过2000名员工的安全检查站的行政人员,他所在的综合办公室过去依赖纸质审批 单进行物资管理。申领流程需要人工奔波各处找人签字,每天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
帅然夫的解决思路是,通过钉钉AI表格,构建了涵盖审批、库存联动及预警的自动化管理 系统。如今,申请、审批、库存更新全部在线完成,将过去平均耗时数日的申领流程大幅压 缩,为申领人员节省了约1天时间。
现在,这位非技术背景的年轻人在两年间,已为这个2000多人的大部门开发了60余项应用。
在千里之外的广东湛江,东呈集团旗下柏曼酒店的00后前台杨文君,则用AI来对抗另一种琐碎——那些来自顾客的、千奇百怪又需要标准作答的问题。
作为一名刚从美甲师转行而来的酒店新人,面对陌生的业务流程和老员工的熟练自如,杨文君倍感压力。
钉钉AI陪练的出现,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与模拟各种场景的AI数字人对话,练习入住、退房、处理投诉等话术。一周之内,她疯狂训练了43次,累计超过14个小时,成绩也从不及格飙升到90分以上。
AI陪练不仅让她快速掌握了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一个可以无限次犯错、不用担心他人眼光的私密练习场,极大地缓解了她的职场焦虑。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工作中的“琐碎”不再是必须忍受的“历练”,而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优化和解决的问题。
他们天生就是数字原住民,当AI的能力变得像Office软件一样触手可及时,他们便能迅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用来对抗工作中的无聊、重复与低效,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创造价值的空间。
当AI逐渐将年轻人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什么?AI带来的,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孙楠、杨文君这一代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对工作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完成任务”的范畴。
他们渴望创造,渴望表达,渴望在工作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而AI,正在为他们提供实现这种渴望的全新可能性,甚至在重塑他们对“绩效”或“KPI”的认知。
在搭建好试穿流程、解决了本职工作的核心痛点之后,孙楠并没有就此“躺平”。她利用闲暇时间,又做了一件“自己弄着玩儿的”事儿:一个名为“爆款制造机”的AI表格。
这个表格的诞生,源于她作为设计师的敏锐直觉和内在驱动力。在传统的设计流程中,要打造一款“爆款”,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流行趋势分析,并结合过往的销售数据,整个过程耗时耗力,且高度依赖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产品部门的数据支持。
而孙楠的“爆款制造机”,可以让设计师在网上看到任何有潜力的“爆款”图片,可以直接上传到表格里。随后,AI表格的图像识别功能会自动解析图片,提取出服装的名称、外观特征、面料、色彩等关键信息。
设计师在旁边一列写下自己的改款要求,接下来,几个关键的AI字段开始发挥作用。一个AI字段会结合设计师的要求和互联网上的流行趋势、消费者评价,生成“爆款设计点优化建议”;另一个AI字段则会从色彩、工艺、剪裁、舒适度等维度,总结出这款产品成为“爆款”的核心要素。
最后,AI根据这段提示词,直接生成改款后的服装效果图。甚至,孙楠还加入了“创意宣传文案”“建议人群画像”等字段,让AI一并生成小红书文案和KOL投放建议,将整个营销链路都思考了进去。
不止在设计环节,在人流涌动的线下零售场景,AI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百丽时尚的一家天津门店内,95后导购小冯的工作日常,曾被无数重复的问题所填满——“这双鞋有37码吗?”“最近有什么优惠活动?”“这个是真皮的吗?”
尤其是在周末,这些问题像潮水般涌来,让她应接不暇。
她的KPI是销售额,但她发现,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这些信息查询式的、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问答上,真正需要花心思的穿搭建议、情感沟通反而被挤占了。
这种机械性的重复,不仅让她身心俱疲,也让她对工作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改变同样源于一次主动地尝试。她了解到钉钉AI练货后,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帮自己熟练掌握店内所有鞋品的卖点,面对顾客时“应答自如”?
百丽时尚 AI练货
说干就干,她每天花很多时间,通过百丽时尚和钉钉共建的“百炼AI”,熟悉每款货品的材质、款式亮点、新科技、适合的搭配风格、优惠活动的常见问题和销冠话术,相当于给自己请了一个“专属销售教练”。
如今,当顾客咨询时,她能轻松应对各种场景。这让她得以从一个销售小白快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金牌销售。
比如,为一位准新娘挑选最合适的婚鞋,或者根据一位老顾客的穿衣风格推荐整个季度的搭配方案。她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一个完成销售指标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懂得利用AI放大自己专业能力和服务温度的“超级个体”。
在这样的趋势下,年轻人的工作成果变得更加立体和长效。他们不仅在完成当下的工作,更在为未来的工作“铺路”。
他们搭建的AI表格、应用的AI助理,都正在成为组织可复用的数字资产。这种“创造工具”的成就感,相比于简单重复的劳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03从“打螺丝”到工程师当一个99年的i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在两周内搭建起一个跨部门协同的“小系统”,这背后已经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组织文化与个体心态的变革。
森马AI创新负责人林建霞对此感受颇深。
她见证了孙楠从一个对AI表格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能够独立创造复杂应用流程的“数智先锋”的全过程。在她看来,这正是AI时代“技术平权”的最佳例证。
“以前你要搭这样一套系统,说实在的,这个开发很重。”林建霞说,“现在你用表格结合自己的场景真的能做出来。” 这种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数字化转型中,IT部门往往扮演着一个被动的“需求承接方”的角色。业务部门提出需求,IT部门排期开发,整个周期漫长而僵化。业务人员的痛点和想法,在层层传递和翻译中,往往会失真。
而现在,林建霞和她的数字化中心,更像是一个“赋能者”和“布道者”。
他们的部分核心工作,不再是“接需求、写代码”,而是“开课程、办比赛、挖人才”,想方设法“让业务知道有这个东西”。“你一定要让业务知道有这个东西,他知道以后,他对自己的场景是很有感觉的。”林建霞强调。
这种“有感觉”,正是点燃创新的火种。一旦业务人员掌握了AI这个“魔方”,他们就能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最细微的痛点,组合出千变万化的解决方案。孙楠的试穿流程、爆款制造机,重庆机场的“随手拍”等等,都是在这种状态下诞生的。
这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一种在自定义工作流中寻找“爽点”的体验。
“我觉得这个探索的过程其实还挺好玩,挺有意义的。”孙楠在访谈中多次提到。这种“好玩”的感觉,来自于将一个模糊的想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创造过程。每一个字段的设置,每一个自动化流程的打通,每一次报错的解决,都像是在攻克一个关卡,充满了即时反馈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种“爽点”的本质,是掌控感和自主权的回归。当年轻人可以用AI将繁琐的工作“自动化”时,他们就从重复的劳动中抽离出来,成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规则制定者”。
他们思考的不再是“这件事该怎么做”,而是“这件事应该通过怎样的流程被自动完成”。
这种思维层级的跃升,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潜力。
林建霞在森马内部组织AI人才认证时发现,许多来自业务一线的员工,展现出了惊人的系统化思维。
比如一位物流部门的同事,为了让第三方合作伙伴能用好他搭建的AI表格,甚至自己写了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清晰地定义了每个字段的含义和触发条件。
“虽然这张表很简陋,但他的系统化思维,这种人才在业务中是非常稀缺的。”林建霞对此赞不绝口。
现在,AI就像是催化剂一样,让这些潜藏在组织“神经末梢”的创造力得以涌现。森马内部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氛围:不同部门的员工,会通过林建霞这样的“连接器”,看到彼此的AI应用案例。
AI一键换装
“他可以从我这里看到别的设计师用这个工具怎么做,同职能的同事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启发比我们去讲更有感染力。”林建霞说。
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氛围,反过来也让年轻人对组织产生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不再感觉自己是庞大机器上一颗被动运转的螺丝钉,而是可以主动为这台机器增添新零件、优化其性能的工程师。
当工作从消耗变成了一种“创造”,从被动接受指令变成主动寻找“爽点”,职场焦虑便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
孙楠觉得,接触AI让她“打开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认识到“完成一件事并非只能遵循单一方法,与其固守既有路径,不如尝试转换视角——借助其他工具,往往能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工作这件事,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一个可以发挥才智、实现自我、并获得乐趣的场域。这种思考的自由以及将思考付诸实践的能力,或许正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赋予这一代年轻人的巨大红利。
来源:后浪研究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