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鑫兴,中共党员,银川车站技术信息统计科助理工程师,银川车站“科创兴路”青年工作室带头人,曾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榜样档案
万鑫兴,中共党员,银川车站技术信息统计科助理工程师,银川车站“科创兴路”青年工作室带头人,曾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昨晚卡住的程序漏洞,万鑫兴早上刷牙的时候突然想通了。4月7日一大早,他就来到办公室。工位前,“嗒嗒”的键盘敲击声急促而有力。随着屏幕上的代码一行行往下跳,万鑫兴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万鑫兴,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车站技术信息统计科助理工程师。工作7年多来,他扎根一线,大胆创新,躬耕铁路科技创新领域,以奋斗为笔,书写出绚丽多彩的青春答卷。
扎根站场 仰望星空
1992年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一个小乡村的万鑫兴,2017年7月从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自此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其他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相比,万鑫兴不擅社交,不理会身边琐事。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略显消瘦,初来乍到就锋芒初露。
“看看万工,又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啦!”后来,随着逐渐熟悉,同事们理解了他特立独行背后的原因。
车站职工总是惊诧于万鑫兴随时蹦出的奇思妙想。比如,他想造一个连结员的手钩版“瑞士军刀”,在手钩钩身上增加刻度,并改装手钩头为剪切头,以满足现场测量车钩和剪切铁丝等需求。他想设计出一套调车雷达测距或者激光测距工具,还想制造调车作业智能声光报警器……
这样的想法有很多,车站职工惊诧了一次又一次。但细细一品,万鑫兴的想法巧妙,且符合现场作业需求。大家对这个个头不高、不善言辞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万鑫兴真正成为全站瞩目的明星,源于密接式车钩遥控电动提钩机的发明创造。
一次偶然的机会,万鑫兴看到连结员进行25T型客车提钩作业——两名职工钻进狭窄的车体连接处处理“死钩”,使出全身力气、费了好长时间才勉强提开车钩。注重观察、善于琢磨的他突然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何不能设计出一款既能提高作业效率,又能保障现场作业安全的提钩设备呢?
“认准了就干,干出结果给大家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万鑫兴频繁进出客车库,一遍遍测量车钩的各个角度,反复分析提钩过程中车钩的受力变化情况,并将测量出的数据通过应用软件对提钩全过程进行推演、模拟和优化计算。“普通人的手腕握力是30多公斤,分离车钩只需要1000牛的提钩力即可。”万鑫兴的心里有谱了。
创新就藏在现场。经过17次现场调研和6次改版,万鑫兴终于成功研制出一款操作简单、安全便捷的提钩工具——密接式车钩遥控电动提钩机。这款提钩机在现场使用后,效果立竿见影,从“两个人使出吃奶的劲”变为“一个人轻轻一按”,作业效率大大提升。2019年,密接式车钩遥控电动提钩机项目被授予“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全路推广应用。
首战告捷,让实现梦想有了抓手。喜讯传来的那天晚上,万鑫兴一个人跑到银川览山公园,坐在“星星的故乡”石阶上。看着满天的星光,他的耳畔响起了连结员减负后的爽朗笑声,内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
追星廿载 成就梦想
从仰望明星,到成为明星,万鑫兴用了20多年时间。
万鑫兴心中的明星是詹天佑,这个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人。
2004年,万鑫兴在课本上读到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一切依赖于奋不顾身的努力。”詹天佑当年建设京张铁路的铿锵誓言,变成了一粒种子,埋在了12岁少年的心里。
多年后,万鑫兴来到北京,登上了第十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获得了铁路科技殿堂至高无上的荣誉。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些年,万鑫兴一路走来,十分不易。
就拿铁路货运装备优化改进项目来说,可谓十年磨一剑。
时间回溯到2014年,正在兰州交通大学读大二的万鑫兴将研究方向投向铁路货运装备的优化上,在铁路调车辅助设备、铁路车站立体调车系统的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也是他眼中的铁路货运装备优化方案的1.0版本。
毕业后,万鑫兴来到银川站工作,随着多个一线岗位的学习锻炼和铁路专业知识的积累,他认识到了“象牙塔”里的局限,开始向铁路货运装备优化方案的2.0版本发起冲锋。
为实现项目中“智能调车”“智能铁公变装”“智能平面横移”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万鑫兴买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智能模型搭建的各种实例,刻苦钻研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图像识别的应用等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变身“码农”,整日遨游在海量数据中。
研发进度常常“卡壳”,传感器反馈不准确,这让原本就寡言少语的万鑫兴彻底变成了“闷葫芦”,不和任何人说话,一心扑在攻关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奋起,经过近一年的艰难攻关,轮轨关系的空间立体几何问题得到解决,从接触网智能安全获取电能的方案渐渐趋于成熟……当形象直观的货运装备优化方案仿真演示流畅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万鑫兴如释重负。
这个自主设计、具有时代前瞻性的2.0版本,前后耗时整整10年。熟悉他的人知道,这是万鑫兴用青春和热血拼出来的。
奋斗青春,硕果满枝。从201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短短的7年多,万鑫兴一路攀登、一路生花。他参与研发的铁鞋机器人、智能安检配套筛选传送机、“向阳花”智能机器人等9个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基于运输时效性的技术站车流组织优化方法研究》入选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凭借《“天窗点”外施工维修提示系统》《铁路机器人及其配套系统》等项目,他连续四年获评“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创新种子 破土生长
万鑫兴有个习惯,每天早上进工作室的时候,总要和立在门口的两台淘汰的“向阳花”智能机器人“说”上几句话。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激励、一种感恩。“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万鑫兴由衷地说。
参加工作7年多来,万鑫兴体验到奋斗的快乐,也收获着温暖的感动,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兰州局集团公司优秀技能人才、“感动兰铁·2023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集于一身。
人才强路,关爱相随。近年来,兰州局集团公司加速落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举措,一体推进创新发展、人才培养,选树万鑫兴为优秀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他量身打造创新基地,从创新课题立项、技术力量配备、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撑。
2020年10月,车站支持万鑫兴摆出“创新摊子”;2021年11月,“创新摊子”升级为车站“科创兴路”青年工作室,并于2022年10月被命名为“全国铁路青仝创新工作室”;今年3月,以万鑫兴为骨干力量的兰州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基地亮相,这里的创新环境更优、创新功能更全,等待着万鑫兴在更高的平台上尽情释放青春的激情。
心怀热爱和感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万鑫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实现创新传承,为单位培养出一支创客团队。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创客团队何以立身、何以发展?
万鑫兴不走寻常路,他深入现场“选种育苗”,以“小成本大改变”的运行逻辑吸引了10余名青年职工加入。
“我们团队都是年轻人,像万鑫兴一样,一个个朝气蓬勃、活力无限。”青年职工沈涛,大学期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万鑫兴邀请他一起研发客运分流引导机器人,分配他承担最擅长的代码编写任务,两人并肩作战,一起加班、“头脑风暴”,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发出了客运分流引导机器人,语音识别准确率和解答问询准确率高达98%。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万鑫兴带领创新团队深度融合现场需求,创新攻关,在5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发出了“施工维修及接发列车智能提示系统”“容错返奖激励运用系统”“岗职精细化管理系统”等一批软件程序,极大提升了车站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弄潮儿向涛头立。在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万鑫兴接续奔跑,在“人工智能+”研发项目上向前向前再向前。正如他所言:“创新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终身马拉松。”
采访手记:星辰作伴 砥砺前行
初见万鑫兴时,他正蹲在工作室一角调试智能测力紧固设备,神情专注,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创新世界。几天采访下来,我们明显感到这个被同事称为“发明小能手”的年轻人,身上蕴含着无限的热情与信心。
原以为万鑫兴是个理性、粗糙的“IT男”,这个刻板印象却颠覆于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每天早上经过创新工作室门口时,他都会像问候好友一般轻抚着那两台淘汰的“向阳花”智能机器人的骨架,和它们“说”上几句话。一瞬间,我们猛然触摸到了万鑫兴深藏于心底的柔软,仿佛走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搞起创新激情洋溢,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他人前寡言少语,看似不擅长社交,却引领和凝聚着创新团队勇攀一座座创新高峰;他生活节俭、舍不得花钱,购买研发材料时却又慷慨解囊……
采访结束后,我们长久凝视着那些专利证书和获奖证书陷入了沉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竟还有年轻人愿意花时间打磨精品。
想着想着,豁然开朗,列车的呼啸声,键盘的敲击声,最终汇成了万鑫兴痴迷创新的星辰大海。这就是新时代铁路产业工人的精神底色和生动注脚。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在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
新生代力量接续奔跑
将个人的青春梦想与
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共同写下波澜壮阔的新乐章
来源:@中国铁路
编辑:柯航
校对:吴世兰
二审:张超 宋丹
三审:肖琛
投稿邮箱:xaxmtbjb@163.com
你花了 · 来阅读
和
再走吧~
来源:西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