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人生漫长,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去追求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东西。
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人生漫长,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去追求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东西。
我们拼命往前冲,想要跑赢时间,跑赢别人。
可跑着跑着,到了某个年纪,比如六十岁,猛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可能一直在追逐海市蜃楼。
《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深刻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最朴素、最不起眼的地方。
我们年轻时追求的那些“聪明”方法,快速成功的秘诀,到头来可能让我们摔得更惨。
为什么?
因为我们忽略了人生最根本的智慧。
直到年过花甲,历经沧桑,才恍然大悟:那些真正活得通透、内心安宁的人,依靠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妙计,反而是这三个看似有点“笨”的方法。
这“笨”,不是真的愚蠢,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一种不走捷径的踏实。
一、守拙:大巧若拙,厚积薄发
这个“拙”字,听起来好像不太好。
谁不想变得灵巧、聪明、一点就通呢?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聪明伶俐”,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追求效率,崇尚捷径,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标配。
可你想过没有,太过于追求“巧”,往往会让人变得浮躁,急功近利。
总想着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想着投机取巧,绕过那些需要下苦功的地方。
这样的“聪明”,真的能持久吗?
《道德经》又说了:“大巧若拙”。
真正高明的技巧,看起来反而有些笨拙。
因为它不依赖于表面的华丽,而是专注于内在的根基。
“守拙”,就是守住这份朴实,守住这份踏实。
是愿意下笨功夫,做笨事情。
是不怕慢,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守拙”之人。
他自己都承认天资并不聪颖,甚至有点“笨”。
读书,别人读一遍就会,他要读好多遍。
但他有一样过人之处,就是“耐烦”。
读书,不读懂、不读透,绝不放过。
做事,讲究“结硬寨,打呆仗”。
不搞奇袭,不玩花招,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笨”,效率很低。
但正是这种“笨”功夫,让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他深知,那些看似聪明的捷径,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而那些需要耐心和毅力去走的“笨”路,才是最稳妥、最可靠的路。
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才能建起万丈高楼。
人生也是如此。
那些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慢慢打磨的基本功,才是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更稳的基石。
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守住那份“拙”,沉下心来,专注于当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聪明,是愿意下“笨”功夫。
二、守真:返璞归真,保持本心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似乎总是需要戴着面具生活。
对老板,要表现得积极肯干。
对同事,要显得随和友善。
对客户,要做到热情周到。
甚至在亲人面前,我们有时也要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报喜不报忧。
我们小心翼翼地扮演着各种角色,生怕一不小心就“演砸”了。
这样活着,累不累?
心,会不会越来越疲惫?
“守真”,就是要守住这份真实,守住自己的本心。
是敢于在合适的场合,摘下那些不必要的面具。
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也真诚地对待他人。
这看起来有点“笨”。
因为真实,有时会让我们显得格格不入。
真实的表达,有时会得罪人。
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时会失去一些眼前的利益。
但是,长远来看呢?
一个总是戴着面具的人,内心必定是 fragmented 的。
他需要不断地切换频道,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去维持那些虚假的形象。
时间久了,他甚至会忘记自己本来的样子。
而一个“守真”的人,他的言行和内心是一致的。
他活得坦荡,活得磊落。
虽然可能少了些八面玲珑,但却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
他的内心是统一的,是安宁的。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守真”的典范。
他无法忍受官场的虚伪和束缚,“不为五斗米折腰”。
宁愿辞官归隐,回到田园,过着清贫但真实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他真实心境的写照。
他守住了自己的本真,活出了自己的风骨。
虽然在当时看来,他的选择是“笨”的,放弃了荣华富贵。
但他的生命,却因此而获得了永恒的光彩。
他的诗歌,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追求真实、向往自由的灵魂。
守真,不是要我们变得口无遮拦,不懂人情世故。
而是在坚守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内外的统一。
是不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自己。
是不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出卖自己的良心。
这份“笨拙”的坚持,恰恰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守住本真,才能活得心安理得,磊落坦荡。
三、守静:不动如山,以静制动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太喧嚣了。
信息爆炸,诱惑丛生。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
内心充满了焦虑、浮躁和不安。
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让我们心绪不宁。
一点点挫折失败,就能让我们怨天尤人。
我们好像总是被外界的声音和情绪所裹挟,失去了内心的定力。
这时候,“守静”就显得尤为重要。
“静”,不是死气沉沉,不是与世隔绝。
而是一种内心的稳定和清明。
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
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守静”,看起来也有点“笨”。
别人都在忙着追逐,你却停下来,好像落后了。
别人都在情绪激动,你却保持冷静,好像不合群。
但《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内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安稳。
安稳了,才能周详地思考。
思考周详了,才能够有所收获。
喧嚣和浮躁,只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扰乱我们的判断。
让我们在冲动之下,做出错误的决定。
而内心的宁静,则像一面清澈的湖水,能够映照出事物的真相。
它能帮助我们过滤掉外界的噪音,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它能帮助我们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
它能帮助我们在困境之中,找到力量。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甚至海南儋州。
环境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苦。
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东坡似乎总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和豁达。
在黄州,他开垦东坡,躬耕陇亩,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他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
他的内心,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风雨。
这份力量,就来自于他内心的“静”。
他能够在喧嚣和苦难中,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不抱怨,不沉沦,反而从中汲取养分,活出了更加丰盛的生命。
守静,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
而是要我们在纷扰的现实中,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
学会给自己的心灵留白,学会和自己独处。
在安静中,积蓄力量,沉淀智慧。
当风浪来临时,我们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内心宁静,是应对世事纷扰的最强铠甲。
结语:
人生的路,走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到了六十岁左右,经历了风风雨雨,看透了世事繁华,往往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渴望。
年轻时,我们追求速度,追求技巧,追求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东西。
但最终会发现,那些真正能让我们内心安宁、活得通透的,恰恰是那些最朴素、最根本的道理。
守拙,让我们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守真,让我们保持本心,活得坦荡。
守静,让我们内心安稳,从容不迫。
这三个“笨”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它们不是通往世俗成功的捷径,却是通往内心自由和生命圆满的必经之路。
也许我们不需要等到六十岁才惊醒。
从现在开始,学着慢下来,学着真一点,学着静一些。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淀。
少一些伪装,多一些真诚。
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
愿我们都能少走些弯路,早日领悟这些“笨”方法中的大智慧,活出真正的通透与安宁。
当你开始欣赏这份“笨拙”,并且愿意去践行的时候,也许,你就离那个通透的自己,不远了。
来源:健康艾伯特9W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