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觉醒时代,企业该学会听懂“年轻人的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5:22 3

摘要:9月15日,西贝终于低头认错,发布了一份迟到的道歉声明,试图平息这场因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暴。但看完整份道歉,不少人觉得:说了半天,最核心的问题“预制菜”三个字,压根没出现。

9月15日,西贝终于低头认错,发布了一份迟到的道歉声明,试图平息这场因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暴。但看完整份道歉,不少人觉得:说了半天,最核心的问题“预制菜”三个字,压根没出现。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其实很简单:消费者发现,自己在西贝花了不便宜的钱,吃到的却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预制菜。罗永浩带头质疑,网友接连扒料,西贝一开始强硬反击,甚至扬言起诉,结果反被反噬,日亏两三百万,吓得贾国龙火速改口。

但这场争议,早已超出餐饮圈的范围,敲响了整个消费市场的警钟。

西贝这次提出的九项整改措施,说实话,看上去挺有诚意:椒麻鸡要现煮、羊肉串要现场切串、儿童菜单要升级……但真正懂一点后台运营的人都知道,这些改动每一项都不轻松,成本、人力、效率,全是问题。

比如羊肉串现切现串,意味着你要配备专职人员,训练标准化操作,门店后厨的时间和空间都得重新配置;椒麻鸡现煮,出餐时间就要拉长,顾客等得不耐烦,体验可能更差。

更重要的是,西贝始终没正面回应“预制菜”是不是该明确标注、价格是否匹配品质这些问题。消费者关心的,从来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凭什么要我花高价吃工业化食品”。

罗永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动静?本质上,他说出了很多消费者心里话。

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是过去那批默默买单的群体。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快、维权意识更强、对品牌的要求也更高。你卖预制菜没问题,关键是你得讲清楚,不能靠“现场厨房”营造出“现做现炒”的假象。

西贝最初的强硬回应,让很多人觉得愤怒:不是你错了,而是我们不该质疑你?

贾国龙在直播中说:“生意我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辩。”这句话听上去很有骨气,其实是典型的情绪化发言。在这个“说错一句话,足够你损失千万”的时代,企业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拍脑袋做决策,尤其是在公共场域。

西贝这次的“翻车”,绝不是个例。它暴露的是很多传统企业家身上的通病:不愿正视舆情,不懂得和用户沟通,甚至还把质疑当成攻击。

但现实是,无论你愿不愿意,用户都已经变了。他们不再是品牌说什么就信什么,而是会自己查资料、看评论、比价格。你一旦被戳穿,就可能从“国民品牌”变成“全民吐槽”。

这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别再把“用户声音”当噪音。听不见年轻人说什么,迟早会被年轻人抛弃。

西贝本来计划明年上市,这场风波却让它的营收直接掉两三百万/天。不仅影响现金流,更可能影响投资人信心。如果错失了资本窗口期,企业发展节奏就会被彻底打乱。

更糟的是,贾国龙在反思中还不忘“回击”罗永浩,称其是“网络黑嘴”,结果再次被怼。罗永浩公开反击,并放话“要让西贝重演西门子冰箱门”。

这已经不再是“口水战”,而是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和品牌危机的严重问题。如果贾国龙无法拿出确凿证据,这番指控就可能构成名誉侵权。一个道歉还没做完,另一场官司又要开始,实在得不偿失。

这场风波之后,行业也该冷静思考:预制菜到底有没有错?

坦白说,预制菜本身并不是问题。它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保证标准化,是现代餐饮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问题是,没有明确标注、价格虚高、体验缩水,这才是消费者不能接受的地方。

未来,或许需要出台更明确的行业标准:是否预制,必须明示;价格和品质,要匹配;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要真诚。

从这次西贝翻车来看,再大的品牌,也禁不起一次集体“用户觉醒”。

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早已不是“我说你听”,而是“你说我改”。时代变了,用户变了,企业家也得变。过去那种靠情怀、靠包装、靠口号的打法,已经越来越难了。

学会倾听,学会透明,学会尊重,是这个时代对所有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西贝的教训,不该只是西贝一个人的。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