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
上图:杨凤海将军题
老山对联:“碧血洒南疆,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艰苦守边关,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故取名“碧血南疆”。
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血燃烧的忠魂,都有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曾经的欢笑与关爱,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与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怀念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怀念。
上图: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广场英烈墙
上图:崔庆东烈士的名字镌刻在英烈墙本张图片第6组第1行
崔庆东,412团一连二排五班班长,山东省新泰市青云镇狄家沟村人,1964年2月出生。1981年1月入伍,1984年8月入党,1985年3月随部参加云南省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11月6日在八里河东山-40号阵地修工事时触雷牺牲,牺牲时年仅21岁,根据其战场表现,1985年11月上级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骨灰安葬在山东省新泰烈士陵园。
崔庆东自幼崇军尚武,1980年5月高中毕业,1980年底参军后,以“干一行精一行”的执着扎根军营。1982年4月至10月作为予提班长参加师教导队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
1983年,部队赴烟台福山县龙口村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他主动请缨加入攻坚队。面对坚硬岩层和危险作业环境,他抡大锤,扛炸药,双手磨出血泡仍坚持冲锋在前。在一次塌方险情中,他冒死救出两名战友,自己却被落石刮伤。由于崔庆东在国防施工中表现优秀,被提升为副班长,1984年1月新兵入伍,连队党支部安排他负责带新兵,当新兵班长。后来崔庆东当战斗班班长。1984年8月崔庆东入党后,写下誓言:“党员就该是火种,哪里需要哪里燃烧!”
当部队接到参战命令后,连队党支部考虑后勤力量比较薄弱,崔庆东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决定让他担任炊事班班长。马上就要上战场了,去当伙头军,崔庆东心里很不情愿,但他懂得,军人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服从了连队的决定。身为战斗班出身的崔庆东,展现出极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他找炊事班每位同志促膝谈心,收集办好连队伙食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尽快掌握炊事技术,他到兄弟连队取经,翻阅有关烹调技术书籍,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很快熟悉了炊事班业务。
1985年3月,部队开赴云南省文山州,在文山古木镇集结地域进行临战训练。崔庆东身先士卒,带领全班刻苦训练野战条件下的炊事技能,每次负重训练,他都是冲在前面。有一次负重爬山训练时,他不慎刮伤了左腿,鲜血把裤子都染红了,战士们让他把背的东西分给其他同志,劝他休息,他说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坚持带领全班完成训练任务。
1985年5月下旬,部队开始接防,连队陆续进入八里河东山-34号、34号、40号、41号、42号阵地。炊事班虽然不在与敌人拼杀格斗的最前沿,但也置身于血与火的战场,他们班主要负责把粮食和各种物资及生活用品送到一线,保障一线作战人员供给。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倾盆大雨, 崔庆东每天都要带领全班冒着炮火,不失时机地把给养物资送上阵地。每次背负七、八十斤重的物资,跋涉、攀援在弯曲的山间小路,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遇到阴雨天,路滑难行,就得像蜗牛一样匍匐朝前爬。当把东西送到阵地,浑身如同洗过澡一样,一坐下来,就不想动,他硬是咬牙挺住。一次,崔庆东因身体虚弱,好几次险些摔倒,但他仍然坚持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崔庆东说:“前沿战友吃不上饭怎么打仗,送不上给养,还要我这个炊事班长干啥!”说完,就背着东西上了路。望着他那步履艰难的背影,领导和战友们眼睛湿润了。崔庆东和炊事班战友平均每人每天要往上前沿送两趟物资,需要将600多斤的水,粮油、蔬菜和罐头送到一线阵地,供应连队120多名干部战士食用。
往前沿运送物资,崔庆东每次都是把最重的物资留给自己,轻的给其他战士。阵地上的干部战士说:“崔班长为了给我们送给养,流的汗水要用水桶量!”炊事班的战友评价道:我们真是摊上个好班长,处处照顾我们。班长背的东西,要比我们多一倍。”
“比比在一线流血牺性的战友,脱几层皮掉几斤肉又算得了什么?”这是崔庆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艰苦的环境里,崔庆东自觉向一线战友学习,尽心尽责做好保障工作。往前沿运粮送菜,不仅艰辛劳累,还时刻面临着死神的威胁。在四、五十公分宽的山路两旁,不是深渊,就是雷场,倘若稍有不慎,一脚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在必经的路段上,还有敌人一道道炮火封锁线。面对这种情况,崔庆东每次都走在最前面。遇到有人与他争抢时,他总是说:“我是共产党员,危险时刻应该走在前头,你们踩着我的脚印走。”从后勤供应点到连队战斗的前沿阵地,最快得一小时,近三公里的崎岖路程,中间需要休息三次,有30米的暴露地段,还有一个1000多米长的陡坡,靠宽度只有四十公分的天梯上下,经常遭到敌人炮火袭击。为了保证阵地有充足的给养,崔庆东全然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运送给养。每一次踏上这条“死亡之路”, 都是对勇气与信念的考验, 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一次次化险为夷……
崔庆东不仅仅满足于前沿阵地不缺粮,不少菜,而且还想方设法让大家吃好。刚上阵地时,他发现有些阵地的战士不会做饭,便带着班里技术较好的炊事员穿行于全连20多个哨位之间,手把手地教大家擀面条、包水饺,传授烹调技术,战士们称他是阵地“烹调师”。他知道阵地滴水贵如油,每次往阵地送的鸡鱼等食物,他都褪毛去鳞,洗干净。战士们用的信纸信封,都是他托人从城里买了捎上去,连队的报纸、邮包、信件也是他带上去,分发给战士。临下阵地时,他还到所有的猫耳洞都问一遍,看同志们有没有需要办的事情。
崔庆东深知后勤保障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吃饱肚子才能打胜仗。为让前线战士吃上热饭,崔庆东常背七八十斤重的炊具穿越炮火封锁线,带领全班在艰苦条件下保障部队伙食。雨季物资匮乏时,他带人挖野菜,制作“野菜窝头”“竹筒饭”,被战士们称为“阵地上最暖的胃”,“崔班长兜里总揣着半块压缩饼干,自己饿着却总说留给伤员。”每次上阵地,大家都把珍贵的水果罐头打开让他吃,把做好的饭菜招待他,他却从不吃前沿阵地一点东西,不喝前沿阵地一口水,并且教育全班也这样做。崔庆东虽然没有在枪林弹雨中真枪实弹与敌人正面交锋, 但在这条充满危险的补给路上, 同样是无畏勇士, 他用保障供给的战斗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筑牢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崔庆东和战友们冒着炮火,踏着硝烟,战胜艰险困苦,出色地完成了前沿阵地的给养物资供应任务,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战评时炊事班荣立了集体一等功。
在前沿阵地,由于战争残酷,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炮火。1985年6月,在一次战斗中,五班长郝敬军在30号阵地腰部和左腿被敌人炮弹炸伤,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得知消息,崔庆东主动请缨到前沿阵地接替五班长职务,执行作战任务。他说:“我已为炊事班培养了接替人,我是共产党员,是老战士,应当把我分配到最危险的战斗第一线!”崔庆东在关键時刻提出的要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好啊,好钢就该用在刀刃上,这把钢刀是该出鞘了。在他的积极要求之下,连首长经过慎重考虑,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八里河东山战区,气候恶劣,一到雨季,整天阴沉雾气蒙蒙,难得见到太阳。林密闷热,野兽出没,蚊虫肆虐,蚂蝗横行,老鼠遍地。许多战士裆部溃烂,患上瘙痒症,饱受折磨。崔庆东带领五班战友防守八里河东山40号阵地,敌人经常向我前沿及纵深发射炮弹,炮火异常猛烈,阵地整天浓烟滚滚。
一到晚上,阵地上炮声、枪声、雷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弥漫着硝烟与死亡气息。崔庆东上阵地后与战士张宗宪和崔书亮防守3号哨位,副班长王庆有带领战士李月生和刘开斌防守1号哨位,小组长刘庆业带领战士王乃英和宋吉秋防守2号哨位。崔庆东带领大家在敌人的炮火下,在越军不断袭扰的“生死线”上,抢修工事。很多较大的石头,没有工具挖,仅能用小锹硬刨,虽然收效不大,却流了不少汗水,崔庆东手上都磨出血泡。他说:为了修筑工事,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宁肯累死,也不让炮弹炸死!每当夜幕降临,崔庆东带领全班进入戒备状态,布置好暗雷,进入哨位,战友们都在各自工事里严密注视着自己的防御地段,防敌偷袭和反扑。前沿雷区密布,崔庆东独创了“三角排雷法”,用背包绳绑住探雷器匍匐作业,为全连开辟安全通道。崔庆东工作方法好威信高,领导能力强,危险时刻自己先上,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负伤战友。敌炮击时,崔庆东扑在伤员身上用身体抵挡弹片。7月份,本班战士刘开斌家中来电:“母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崔庆东得知后,就将自己积攒下来准备寄回家的50元钱邮到刘开斌家,而后又发动全班为刘开斌同志捐了50元钱。
崔庆东机智灵活,勇敢作战,沉着指挥,率领全班先后打退敌人班组规模进攻与偷袭40余次,他一人就毙敌5人,伤敌8人。
1985年11月6日上午,崔庆东安排每个哨位下去一人背给养,由副班长王庆有带领战士张宗宪和王乃英下山。10点左右,为加固防御工事,崔庆东叫上新战士崔书良,用爆破索炸倒阵地附近一棵七八米长的大树,准备修工事用。树炸倒后,崔庆东反复叮嘱崔书良要小心,说完独自下去探路,看看什么情况。他手拿战备锹,不幸触碰了什么东西,一枚深埋的苏式诡雷突然爆炸,崔庆东双腿被炸断,地雷爆炸的碎片扎在胸口,血流如注。崔庆东紧攥铁锹把,对战友喊:“别下来,停……把工事修牢……”这时呼吸已经困难。见此情景,崔书良一人无法施救,马上用话筒向上级报告,副连长张志祥和通讯员赶来,因为没排雷,无法施救,连忙报告连指挥所联系工兵上来排雷,工兵上来后把雷排除。听到消息,班里战友都过来,只见崔庆东脸色苍白,顷刻间浑身血迹斑斑,胸口笔记本被鲜血染红,意识已经朦胧,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军工立即用担架抬下阵地,到达救护所时,崔庆东眼睑固定型张开,眼球停止转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触及脉搏,心跳呼吸均已停止。
崔庆东的牺牲,使连队失去一位好班长,战友们听到这一消息都流下了眼泪,为失去了亲爱的战友而伤心,更为他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动。崔庆东甘洒热血固长城,铁骨忠魂以身铸盾。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在入党志愿书上写过,享受在后,吃苦在前。退却在后,冲锋在前。我就是这么一种性格,我就是这么一桩心愿。即使我倒下了,那也是我埋下的一颗种子,明天,你们将收获一个崇高的信念,请记住我是共产党员。
崔庆东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党员骨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担当与使命。他从炊事班的烟火中走来,诠释了何谓“平凡中的伟大”,战地炊烟,情暖战友;无论是掌勺保障还是持枪冲锋,他始终以炽热初心践行“党员先行”的誓言。从炊事班的灶台到老山的雷场,他用青春丈量忠诚;以凡人之躯,筑起共和国不朽界碑。
烈士虽逝,其魂犹在,那碗热汤的温度,那道雷区的脚印,诉说着一个中国军人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资料:王庆有、李峰清、崔书良)
上图:崔庆东烈士生前照片(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 崔庆东(五排左二)与全连战友合影(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崔庆东高中毕业证书(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1981年1月崔庆东(前排左一)新兵班时与战友合影(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1982年10月崔庆东(前五排左三)在师教导队集训时与战友合影(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1984年1月崔庆东(前排左二)当新兵班长与战友合影
前排左起:王秀珊、崔庆东、高立杰和王秀山
后排左起:张忠宪、孙忠海、朱忠文和孟建军(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崔庆东烈士立功喜报(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崔庆东烈士立功证书(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崔庆东的师教导队毕业证书1982年4月至10月(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崔庆东烈士证书(资料提供:崔庆海)
上图:1986年北师店乡政府给崔庆东烈士立碑(袁相虎摄)
上图:山东省新泰烈士陵园崔庆东烈士墓碑(袁相虎摄)
上图:山东省新泰烈士陵园大门(袁相虎摄)
作者:孙荣远
来源:英雄旗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