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宏冰 通讯员 潘信海 雷江城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老区人民向美好(杜青 摄)
领袖嘱托,光山人民铭记于心,广大党员干部更是身体力行,坚持拼字在前、干字当头,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幸福指数”。
“常怀为民之心,办好利民之事。”9月15日,光山县委副书记、县长丁春雷表示,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五基四化”,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带领老区人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践行新思想
信步光山城乡,处处触“网”带“电”,文殊乡东岳村的电商直播更是热辣滚烫:四方景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杨长太,把冒热气的手工糍粑端进了直播间;余粮乡创运营中心内,村民崔红梅举着手机,娴熟地介绍着特产伴手礼,时而分享一段村里的喜乐事;文化产业特派员高慧慧,手机记录下的“小余儿”共富蓝莓园里,甜蜜和幸福“透屏”传香……
杨长太直播推介光山茶油(刘宏冰 摄)
光山乡村的茶叶、山茶油、土蜂蜜、红薯粉条、麻鸭咸蛋等土特产品,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各地。
“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杨长太笑着说,“牢记殷殷嘱托,创造幸福生活。去年一年,我们农场发给乡亲们的工资就有130多万元呢。”
基层要治理,发展是硬道理。光山深入践行新思想,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农村电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赚钱致了富。
“村民们思想活了、腰包鼓了、眼界也宽了,矛盾纠纷自然少了。”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坦言,大事小情用大喇叭一吆喝,村民们思想统一了,事就好办了。禁烧秸秆、禁放烟花爆竹、“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很快就落实了。
培育新力量
2022年夏天,来自浙江杭州的余粮乡创创始人高慧慧,以文化产业特派员的身份,带着她的团队落户东岳村,成为村民们眼里的“文产村长”。
从改变产品“颜值”、赋予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高慧慧团队以品牌化推动“光山十宝”等农产品迭代升级,将其打造成文创伴手礼,带上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并成为爆款。
余粮乡创的伴手礼(刘宏冰 摄)
如今,高慧慧和团队中的党员邱小伟,还以“特别支委”的身份参加村党总支活动。而在光山,除了随着18个文化产业特派员项目落地的一批“新乡人”,还有一大批不忘桑梓、返乡创业的“归乡人”,都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在部队当过卫生员、退役后干过多年中医医师的退役军人陈庆江,2021年选择回乡创办清北牧业有限公司,引进西门塔尔牛发展肉牛产业,年出栏肉牛4000余头。
福牛牧业、清北牧业、十里鲜食品等光山企业牵头,先后成立了光山县肉牛产业协会、信阳市肉牛产业协会,成立了产业链党支部,发展秸秆收储经纪人,还彻底解决了困扰基层多年的秸秆焚烧治理难题。
激发新活力
去年除夕,泼陂河镇黄大塘村孙楼村民组沸腾了,定居到大城市的子孙们回来了,嫁出去的姑娘们带着女婿、孩子也回来了,村民组7姓32户乡邻们欢聚齐心楼,年夜饭开了17桌。
七个姓氏如一家,欢聚一堂乐融融。“每年吸引孙楼儿女返乡的,除了对家乡的热爱,更因为这里和睦的乡风。”光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张梦瑶自豪地说。
“过去的孙楼人,家贫人穷。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外出务工,慢慢过上了好日子。”黄大塘村党支部书记黄修运说,富起来的孙楼人团结一心,推倒破旧老屋,对村庄整体规划,统一盖起了32栋小楼。为了感念党恩,传承文明乡风,七姓氏筹资建起光山首个村民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亲切地称之为齐心楼。
如今,红色大别1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环村池塘水美鱼肥,集体合股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房屋联建节约的30多亩土地,春种西瓜秋收葵。在上级党组织支持下,齐心楼设置了图书室,办起了乡村大讲堂,村“一约五会”入驻于此,孙楼成了党建引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典范。
文明乡风承载共富梦想,党建引领激发治理活力。光山树牢大抓基层的导向,推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往实里做、往深里走,心向美好奋力拼出光山之兴,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原载2025年9月17日《河南日报》第 2 版)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