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来我们家18年,我结婚让我回家一趟,推开家门我瞬间泪奔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13:41 2

摘要:"丫头,以后咱娘俩好好过日子。"王淑芬第一次见我时这么说,我却撇过头去不理她。她手里提着个红漆木箱,里面装着她全部的嫁妆——几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和一对小银耳环,那是她娘临终前给她的。

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那香气,那色泽,恍如童年。

"回来了?快洗手吃饭。"继母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平静如十八年前的每一天。

我站在门口,一时竟不知如何迈步。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眼前浮现出那个瘦小女孩的倔强背影。

1976年,我十岁那年,父亲领回了王淑芬。那时的我,刚失去母亲两年,瘦小倔强,像只浑身是刺的小刺猬。

"丫头,以后咱娘俩好好过日子。"王淑芬第一次见我时这么说,我却撇过头去不理她。她手里提着个红漆木箱,里面装着她全部的嫁妆——几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和一对小银耳环,那是她娘临终前给她的。

我们家在沈阳铁西区的工人大院里,一排排灰砖瓦房,窗户上贴着剪纸。院子中间有棵老槐树,夏天乘凉,冬天挂霜。父亲是钢厂车间主任,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早出晚归。那时正是"文革"尾声,工厂里开批斗会的次数少了,但政治气氛依然紧张。

王淑芬从农村来,不识几个字,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那双沾满老茧的手能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却握不住我的心。

"沈淑娟,吃,多吃点肉,长身体。"她总这样唤我全名,碗里的红烧肉肥瘦相间,色泽红亮。那是我从前最爱吃的菜,可自从她来了,我便刻意避开,饭桌上总是闷不吭声。

我们住的是筒子楼,一个厨房共四家人用。煤球炉子黑乎乎的,上面总放着一把铜水壶,冬天哨声不断。王淑芬每天起得最早,为了抢到灶台位置,天不亮就去排队,风雨无阻。

"淑芬呐,你这孩子是捡来的福气,多好的姑娘啊,看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邻居李婶端着搪瓷脸盆在水房遇见我们时常这样说。每当这时,我都会嗤之以鼻,心里暗想:她算哪门子妈?不过是个乡下来的女人罢了。

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窗户上结了厚厚的冰花,像一幅天然的剪纸。屋里冷得能看见哈气,旧式煤炉发出微弱的暖意,根本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

高考前一个月,我发起高烧,头昏脑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那时医院人满为患,大家都攒着粮票布票上医院看病,我却不想浪费这些来之不易的票证。

"喝点姜汤,出出汗就好了。"她坐在我床边,递来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汤,里面还放了两块红糖。那时物资匮乏,红糖是稀罕物,不知她从哪里弄来的。我接过碗,却没说谢谢。

"多喝点水,发汗,把病气逼出来。"她又从柜子里翻出一件粗布棉袄盖在我身上,"这是你爸当年的,厚实。"

半夜醒来,看见她靠在椅子上打盹,手里还攥着一条湿毛巾。窗外,路灯昏黄,映照着她疲惫的脸庞。单位宿舍区的广播喇叭早已停了,只有远处不知谁家的收音机传来细微的京剧声。那一刻,我心里泛起一丝涟漪,却又很快平息,像石子投入水中,转瞬即逝。

我装作继续睡觉,却从眼缝里看她起身,轻手轻脚地走到桌前,在油灯微弱的光亮下翻我的复习资料。她嘴里念叨着试题,拿着笔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划着,不知在做什么。

第二天醒来,发现茶几上放着一个小本子,上面抄着我需要背诵的古文和政治题,虽然错别字连篇,但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这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她竟会用这种方式帮我。

"李婶帮着看了看,说这些得背。"她语气平常,仿佛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没有道谢,只是默默收起了小本子。

那年,我如愿考上了大学,离开沈阳去了南方的一座陌生城市。临行前,大院里的人都来送行,王淑芬包了一大包饺子,塞进我的行李里。

"火车上热一热就能吃,别饿着。"她叮嘱道,手里拿着一个旧手绢,不时擦着眼角。那手绢是蓝白条纹的,边角已经磨破了。

火车启动那一刻,我看见她站在月台上,瘦小的身影被人群淹没。心里有种莫名的失落,却又被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期待所覆盖。

大学四年,我很少回家。每月,父亲的信里总会夹着钱,而王淑芬则寄来腌制的大头菜、酸豆角,包装纸上总有油渍的痕迹。牛皮纸包里,还有笨拙的字条:"多吃点,瘦了。天冷加衣,别冻着。"我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字,知道她是请邻居代写的。

宿舍里的室友总笑话我:"老妈这么关心你,你还整天板着脸,真是不懂得珍惜。"我没有解释那不是我亲妈,只是沉默地收起那些食物,心里却总有一道坎过不去。

大四那年冬天,南方下了罕见的大雪,宿舍里冷得像冰窖。那天我发烧了,蜷缩在床上,想起了高考前那个夜晚。恍惚间,似乎看到她坐在床边,递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

室友小林见我病得厉害,急忙打电话回家。"我妈说你这是风寒,得喝姜汤,我去食堂帮你打。"听到这句话,我突然泪如雨下,不知怎么的,想起了王淑芬。

毕业后,我留在了南方的广州,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那里生活节奏快,霓虹闪烁,与北方工业城市的沉稳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刺骨的寒风,没有饺子的香气,也没有那个日夜操劳的身影。一年回家不过一两次,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回家时,她总早早准备好我爱吃的菜,红烧肉、溜肉段、酸菜炖粉条,都是北方家常味道。客厅里的黑白电视换成了彩电,茶几上摆着塑料花,墙上挂着我的大学毕业照。她用心装扮着这个家,而我却总找各种借口匆匆离开。

"多住几天呗,这么远回来一趟不容易。"父亲有时会埋怨,眼里满是失望。我只当没听见,心想自己明明已经放假了好几天,已经很给面子了。

工作第三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南方沿海城市率先富起来。我攒够了首付,准备在广州买房。电话里,父亲听闻此事,沉默片刻后说:"好事啊,有自己的房子就好。"

不久后,一个厚厚的挂号信寄到了我的单位。拆开一看,是王淑芬的来信。那笔迹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歪歪扭扭,却字字认真。我有些诧异,因为她从来不给我写信。

信里夹着张汇款单和一个褪色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存折。"这是给你的,不多,两万块,这些年攒的。买房子用吧,女孩子得有自己的房子。"信上这样写道。

那本存折有些旧了,上面记录的第一笔存款是在1985年,那年我刚上大学,才100元。我翻看着每一页,密密麻麻全是小额存款,几十元、几百元不等,像是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了两半才存进去的。

那时工厂里的工资不高,一个月也就七八十块钱。她和父亲每月要应付柴米油盐、水电煤气,还要寄钱给我交学费,能存下这些钱着实不容易。

"我不需要。"我把存折和汇款单一起装回信封,又写了张纸条塞进去,邮了回去。声音比想象中更冷硬,连自己都吓了一跳。事后,我总安慰自己:我已经独立了,不需要她的施舍。

电话那头,父亲听了这事后长叹一声:"你这孩子,就是倔。她把你当亲闺女啊!"

她没再提这事,只是每月照例寄来腌菜和手工缝制的衣物——手套、毛线帽,有时还有棉拖鞋。我收下这些东西,却从不回信,只在过年时打个电话回去,敷衍几句。

广州的日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阵痛使许多国企下岗,家乡的父亲也"提前退休"了。电话里,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厂里的变化,笑言自己终于可以歇歇了。

"你爸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王淑芬在一旁插话,语气有些担忧,"你抽空回来看看吧。"

我支支吾吾答应着,却总因工作繁忙而推迟行程。一拖再拖,竟是半年过去了。

那年冬天,我做了个噩梦,梦见父亲站在雪地里等我,却怎么也等不到。惊醒后,我连夜定了机票,第二天就回了沈阳。

下飞机时,北方的寒风刺骨,我裹紧了羽绒服。出站口,父亲穿着一件褪色的军绿色棉袄在等我,身边站着王淑芬,她手里提着个保温桶,里面装着热腾腾的豆浆。

"爸,你怎么样?"我紧张地问,仔细打量着他的脸色。

"挺好的,就是闲得慌。"父亲笑着说,但眼角的皱纹比我记忆中更深了。

回家路上,我才知道父亲下岗后一度很消沉,整日窝在家里看电视,是王淑芬劝他去公园下象棋,认识了一群老伙计,才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家里比我想象中整洁温馨。老旧的家具擦得锃亮,墙面重新粉刷过,窗台上还摆着几盆绿植。茶几上放着个录音机,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那种双卡带随身听,旁边整齐地码着几盒磁带,都是父亲喜欢的京剧。

"闺女回来了,我炖了排骨,你最爱吃的。"王淑芬忙着张罗晚饭,脸上的皱纹在灯光下格外明显。

"您别忙了,我们出去吃吧,我请客。"我提议道,想着要尽尽孝心。

"在家吃多好,外面那些饭馆盐放得多,不健康。"她执意要做饭,手里的动作一刻不停。

饭桌上,父亲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两年城市的变化,工厂如何改制,老同事们如何各奔东西。王淑芬则不断给我夹菜,眼神中满是关切。

"你瘦了,多吃点。广州那边生活怎么样?找对象了没?"她问道,语气小心翼翼,生怕触及我的逆鳞。

"还行,工作挺忙的,没空处对象。"我敷衍地回答,却没有像从前那样反感她的关心。

吃过晚饭,王淑芬执意要给我洗衣服。"现在有洗衣机,不用手洗了。"我阻止道。

"机洗不干净,还是手洗好。"她固执地说,已经挽起了袖子。看着她被热水泡得通红的手,我心里忽然有些酸楚。

那次回家,我住了一个星期,比往常多了几天。临走前,王淑芬塞给我一个针线包:"自己在外面,衣服破了要会补。"针线包是蓝布的,上面绣着几朵小花,针脚细密整齐。

"谢谢。"我道了谢,这可能是十几年来第一次对她说谢谢。她愣了一下,眼睛忽然亮了起来,像是被这两个字点亮了一般。

回到广州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给家里多打电话,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王淑芬虽然不常接电话,但每次都会在父亲通话结束后,在一旁怯生生地问:"闺女还好吗?"

今年春节,我决定结婚。未婚夫张明是同事,人很好,家里条件也不错。他知道我与继母的关系后,鼓励我好好修复。。"他是个重情义的人。

电话里,我简单告诉了父亲这个消息。"好事啊,你回来一趟,有些话当面说。"父亲的声音难掩喜悦,却又透着一丝严肃,让我有些忐忑。

三月的沈阳,春寒料峭。街上的杨柳刚抽出嫩芽,风里还带着凛冽。出站时我裹紧大衣,拦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中年人,一路上讲述着沈阳这些年的变化:国企改革、商品房兴起、新的商业区崛起。

听着这些,我想起了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离开这座钢铁城市,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而今,我已经实现了梦想,却忽然发现,家乡的一切在记忆中变得愈发鲜活。

一路上,我猜测父亲要说什么。是继母身体不好?还是他们之间出了问题?或者是对我结婚有什么顾虑?各种可能性在脑海中翻腾,却没有一个让我安心。

推开家门,扑面而来的不只是饭菜香气,还有一种久违的温暖。餐桌上,红烧肉、白切鸡、糖醋排骨、清蒸鱼,荤素搭配,色香俱全。这阵势,比过年还隆重。

厨房里,王淑芬忙碌的背影似乎与十八年前没什么两样,只是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她穿着一件蓝底碎花布衣裳,腰间系着一条已经褪色的围裙,那是我高中毕业那年买给她的,竟然还留着。

"站那干啥,快洗手吃饭。"父亲笑呵呵地从卧室出来,手里拿着个红木盒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闺女,这是你外婆留给你的嫁妆,当年走得急,丢在老家了。"

我愣住了。外婆去世前我才五岁,对她的记忆已经模糊,只依稀记得她总说等我长大要给我一份珍贵的嫁妆。那是个特殊年代,外婆的物件大多在动乱中丢失了,父亲曾说那些东西早已不知所踪。

"这...怎么找回来的?"我接过盒子,感觉沉甸甸的,像是承载着某种分量。

父亲看了王淑芬一眼,却是王淑芬先开了口:"你先看看里面有啥。"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手不自觉地搓着围裙角。

红木盒子有些旧了,上面的雕花依稀可辨,打开后,里面是一对银镯子,一个玉佩,还有几张泛黄的照片。最上面那张,是外婆抱着襁褓中的我,旁边站着年轻的母亲,笑容灿烂。那是我记忆中不曾见过的一幕,却让我瞬间红了眼眶。

"这些年,我不善言辞,可把你当亲闺女。"王淑芬的手有些粗糙,却温暖有力,轻轻覆在我的手背上,"你外婆临走前念叨这些东西,说是家传的,得给外孙女。你妈妈去世后,这些东西就丢了。"

父亲接过话茬:"你不知道,这些年淑芬偷偷去看过你外婆好多次。文革那会儿,咱们不敢走动,你外婆家那些东西都被抄了。老人家一个人住在乡下,生病了也没人照顾。淑芬知道后,每隔几个月就去看看,带些米面油盐。老人家走那年,还是淑芬在病床前照顾的。"

我震惊地看着父亲,又看看王淑芬,心里掀起惊涛骇浪。我从不知道这些事,从不知道在我与外婆的记忆断层之后,竟是她在默默维系着这份血脉亲情。

"后来她打听到你外婆的嫁妆被邻居收着,说是保管,其实就是占为己有。"父亲继续说道,语气中有些愤懑,"淑芬又花了好些年才找回来。那家人不愿意给,说什么旧社会的东西不值钱,早扔了。淑芬不信,几次登门,软磨硬泡,还帮人家干活,这才把东西换回来。"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十八年来,我从未叫过她一声"妈",却不知她一直试图弥补我失去的亲情。那些腌菜、存折、夜里的守护,原来都是她无声的爱。

"当初,我刚嫁给你爸那会儿,就知道你缺娘爱。"王淑芬摸着我的头,就像我小时候她想摸又不敢摸那样,"我想着,既然做了你娘,就得对得起这个称呼。你外婆是你亲外婆,总不能让你们老死不相往来。"

"我..."我哽咽着,不知该说什么,只能紧紧握住她粗糙的手。

"吃饭吧,菜都凉了。"王淑芬擦擦眼角,转移话题,"你对象哪天来?长啥样?脾气好不好?"

饭桌上,父亲讲述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文革末期,外婆家的东西被抄,这个红木盒子辗转到了村里一户姓赵的人家手中。赵家老两口早就去世了,东西在他们儿子手里。王淑芬得知后,每年都去走动,帮着照看老人,直到五年前才把它换回来。

"她把自己的金耳环换的,那是她娘临终前给的嫁妆,她一直舍不得戴,留着当传家宝。"父亲说着,眼里含着泪光。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王淑芬从来不戴任何首饰,即使过年也只在手腕上系一根红绳。那对金耳环在她的嫁妆里我见过,小巧精致,是她最珍贵的物件。

"我...我不知道..."我哽咽着,看着这个陪伴我十八年,却始终被我拒之门外的女人。她为我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知道啥呀,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王淑芬笑了,那笑容里有释然,也有欣慰,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你能回来,比啥都强。这盒子,你收好,结婚时戴上,你妈和你外婆在天上也能看见。"

那晚,我辗转难眠,起身想喝水,看见客厅里亮着微弱的灯光。王淑芬坐在那里,拿着针线,正在缝制什么。走近一看,是一件米色的旗袍,样式古朴典雅。

"这是给你准备的,结婚那天穿。"她抬头看见我,解释道,"你妈妈当年出嫁就穿的这款,我照着她的相片做的。"

我在她身边坐下,默默看她干活。她的动作虽然慢,但每一针都很精准。屋外,是北方三月的寒风,屋内,却温暖如春。

"妈,"我试探着叫道,这个称呼在嘴里滚了许多年,今天才第一次说出口,"谢谢您。"

她的手顿了一下,针差点扎到手指。她抬起头,眼里噙着泪,却笑得像个孩子:"傻丫头,叫啥谢。"

婚礼前一周,张明来到沈阳。他与父亲相谈甚欢,两人都爱下象棋,常常杀得难解难分。王淑芬也喜欢这个未来女婿,总是变着花样做好吃的。

婚礼那天,阳光正好。王淑芬穿着一件淡蓝色旗袍,那是我买给她的,简单大方,很衬她的气质。她小心翼翼地为我戴上外婆的玉佩,又轻声说道:"你妈妈会为你骄傲的。"

这句话,恍若十八年前她第一次见我时说的那句"丫头,以后咱娘俩好好过日子"的回响。十八年来,她一直在等,等我长大,等我理解,等我接纳。

新郎来接我时,我突然叫住了王淑芬:"妈,我想请您送我入场。"

她愣住了,眼眶瞬间湿润,泪水在眼中打转,却硬是不肯掉下来。这是十八年来,我第一次在重要场合叫她"妈"。

"好,好。"她连连点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帕擦着眼角。

婚礼进行曲响起,我挽着她的手臂,一步步走向新生活。会场两侧,亲朋好友的目光汇聚而来,有惊讶,有感动,也有欣慰。我知道大家都在看这对母女,这份十八年才修成正果的情缘。

走到红毯尽头,张明伸手迎接。王淑芬将我的手交到他手中,轻声说:"好好照顾我闺女。"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

。而王淑芬,这个不善言辞的女人,用她的坚持和付出,终于等到了我心门打开的那一天。

回想这十八年,有多少次我本可以伸出手,却始终紧握成拳;有多少次她想拥抱我,却只敢在门外徘徊。如今,那道无形的墙终于倒塌,我们得以真正面对彼此,不再是隔着记忆和偏见。

婚礼结束后,王淑芬悄悄塞给我一个布包:"这是我这些年的手艺,给你做的。"打开一看,是十几条手帕,每一条都绣着不同的花样,有牡丹、菊花、梅兰竹菊,针脚细密,色彩淡雅。

"每年你生日,我都绣一条,想着总有一天能送给你。"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没啥值钱的,就是个心意。"

我紧紧抱住她,感受着她身上熟悉的气息——是淡淡的肥皂香和阳光的味道。这个拥抱,等了十八年,却比任何言语都要真挚动人。

窗外,落叶纷飞,却是另一个春天的开始。十八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花开的时节。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