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污水余氯值标准因污水排放场景与用途而异。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消毒处理环节,为确保消毒效果并控制微生物滋生,余氯含量需严格把控。一般要求接触 30 分钟后,余氯值不低于 0.3mg/L;在管网末梢水中,余氯值不得低于 0.05mg/L ,以保证在供水输送过程中持
污水余氯值标准因污水排放场景与用途而异。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消毒处理环节,为确保消毒效果并控制微生物滋生,余氯含量需严格把控。一般要求接触 30 分钟后,余氯值不低于 0.3mg/L;在管网末梢水中,余氯值不得低于 0.05mg/L ,以保证在供水输送过程中持续抑制细菌繁殖,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对于污水排放,依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 - 2002),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的工艺,在处理后排入自然水体时,余氯(以 Cl₂计)含量通常需控制在 0.3 - 4mg/L 之间。该标准旨在平衡消毒效果和对受纳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过高的余氯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性,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过低则无法有效杀灭污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可能导致疾病传播风险。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值的控制标准根据不同行业和水质条件有所差异,通常维持在 0.5 - 3mg/L。适量余氯能防止循环水系统中微生物滋生,避免管道腐蚀和生物黏泥堵塞,但过高余氯会加速金属设备腐蚀,影响设备使用寿命。
二、监测设备原理 —— 以智慧余氯电极为例智慧余氯电极是常见的污水余氯监测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电化学方法。该电极主要由测量电极(如银 - 氯化银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通过检测污水中余氯与电极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或电位变化来测定余氯含量。
当余氯电极浸入污水时,污水中的余氯(如次氯酸 HClO 和次氯酸根离子 ClO⁻)在测量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次氯酸为例,它在电极表面得到电子被还原,产生与余氯浓度相关的电流信号。参比电极则提供一个稳定的电位参考,确保测量电极产生的电位变化仅与余氯浓度有关。
电极极化是确保测量准确的关键步骤。新电极使用前或在一些特定情况(如更换膜头、电解液后),需将电极放入含氯溶液中通电极化。极化过程使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电化学界面,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极化时间根据不同情况有所规定,如电极首次使用或更换膜头、电解液后需极化 6 小时以上;电极断电后,极化时间则依据断电时长按不同规则确定。
在测量过程中,若污水中的杂质附着在电极膜头表面,会阻碍余氯与电极的接触,影响电化学反应,导致测量值不准确或波动。因此,需定期清洗电极,去除污垢、黏着物和结垢。同时,膜头属于易损品,若损坏会影响测量精度,应根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
智慧余氯电极具备多种技术参数以适应不同监测需求。测量范围为 0.00 - 20.00mg/L,能满足大多数污水余氯监测场景;精度为 2% 或 ±10 ppb HOCI,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响应时间 90% 低于 90 秒,可快速获取测量数据;温度测量范围为 0.0 - 40.0°C,且具备自动或手动温度补偿功能,减少温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此外,电极耐压范围为 0 - 1bar,介质流速要求在 15 - 30L/h,以确保测量环境稳定。
在数据输出方面,智慧余氯电极提供 4 - 20mA 模拟信号和 RS485 数字信号输出,方便与其他设备或系统集成,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处理。通过 Modbus 协议进行通讯,上位机可按照特定格式发送指令读取测量值、温度值、电流输出值等数据,也能写入相关参数(如测量上限、下限,设备地址等),实现对监测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污水余氯值的标准范围在不同场景下有着明确规定,对于保障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至关重要。智慧余氯电极作为常用监测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工作,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技术参数保障,能为污水余氯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助力污水处理和水质管理工作。
来源:老钱的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