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监听到音乐鉴赏,索尼用MDR-M1续写封闭监听传奇

B站影视 2024-12-04 19:58 2

摘要:1985年,索尼推出了首款录音室监听耳机:MDR-M6,其具备宽阔的频响范围,方便携带的可折叠设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录音师和音响工程师的欢迎。随后索尼又趁热打铁,先后推出了MDR-V600和MDR-7506,尤其是诞生于1991年的MDR-7506,可以说

1985年,索尼推出了首款录音室监听耳机:MDR-M6,其具备宽阔的频响范围,方便携带的可折叠设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录音师和音响工程师的欢迎。随后索尼又趁热打铁,先后推出了MDR-V600和MDR-7506,尤其是诞生于1991年的MDR-7506,可以说奠定了索尼在专业音频界的江湖地位。凭借着亲民的价格,优秀的音质表现,舒适的佩戴和良好的耐用性,7506畅销三十余年,时至今日依然被视为标杆级别的监听耳机之一。不过,也许恰恰正因为7506的过于成功,索尼竟再未更新封闭式专业监听耳机系列,直至今年,这一系列终于迎来了更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MDR-M1。就让我们看看这款产品是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展现索尼在新时代对监听耳机的新理解的。

从外观上,我们就可以轻易看出M1和7506的传承关系:一样拥有着经典的“Professional”(专业)小蓝标加持,且两侧单元的大小轮廓也基本一致,M1那216g的重量与7506的230g也相差不大。甚至据了解,连互换它们的耳罩都能完美适配。

当然,在传承之外,M1相比7506也做了一定的优化和改变。比如7506那条不可更换,“监听味”十足的卷绕电话线,更换为了更柔软舒适的单侧接入线,还配备有旋转锁扣以增强牢固度。同时为了满足监听和音乐用户的不同需求,标配了一长一短两条线材,可换线设计也便于音乐用户眼下流行的升级线材以提升整体音质表现的玩法。7506标配的那又薄又容易掉皮的耳罩,也被更换为包裹性和舒适度更好的蛋白皮填充低回弹聚氨酯材质。总而言之,M1的设计、定位都会更迎合眼下的消费市场,更符合如今广大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不过不知出于何种考虑,M1虽然和7506一样采用了索尼经典的拉伸式头梁,但它却取消了7506可以弯折收纳的设计,只能平铺摆放。是M1更侧重固定场景使用?还是出于声学性能优化考虑?亦或是增强舒适性、结构强度和耐用性?就不得而知了。

配置方面,M1和7506一样都使用了40mm动圈单元,不过相比7506,M1搭载的单元无论是纸面参数还是实际听感都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官方数据宣称,这枚单元能实现5Hz—80000Hz的频响范围,可捕捉到相当细微的高频细节,无论是用于欣赏音乐还是声音工作都是足够的。

除此之外M1在单元结构上也有一定变化。为了处理封闭式耳机容易出现的声音发闷的问题,M1选择了与7506截然不同的策略。7506的解决方式是通过频响降低低频量感,抬升高频量感以增强表现力,从而制造出一个相对通透的听感,算是在30多年前技术不那么成熟的权益之计。而M1的处理方式就相对更彻底些,它的动圈单元做了比较大角度的斜置摆放,从而提升了空间感。再加上腔体顶部的导孔控制空气流动,高密度纤维材料参与调音,以及比较复杂的后腔体的声学结构,使得M1突破了封闭式耳机的桎梏,解决掉了封闭式结构容易出现的桶音问题,声音干净,通透不闷。

处理方式的不同,也就带来了声音倾向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二者在声音风格上关系不大。相对于7506音色偏冷,强调解析感与通透度,偏向表现中高频,着重刻画线条感,甚至齿音比较重,有些刺激的老派监听风格,M1无疑要均衡耐听许多。相比7506,M1对高频齿音部分的刺激感打磨可谓相当彻底,算是听感比较丝滑的类型。至少完全拒绝了7506那种高频明亮,初听抓耳,空灵澄澈,线条感足,但仔细听会发现信息量略有些空泛的风格。

由于硬素质如信息量和密度方面的提升相当明显,因此M1调音风格虽然更平顺细腻强调耐听,但其高频的细节揭示力并没有因此而降级,像气声、颤音以及泛音之类的细节还原,对比前作其实强了很多,并不会出现因调音风格平顺而出现细节全失的问题。也就是说M1虽然一耳朵可能没有7506那么抓耳,但对于声音细节的表现实际上更出色,且对前端控制力的要求也会相对低一些,哪怕是直插电脑也不会出现刺激问题。无论是作为声音工作者干活时的工具,还是普通消费者当做聆听、久听的头戴耳机,其完成度都毫无疑问要比前作更高。

至于低频方面,M1的量感相比7506明显更多一些,而且在氛围感,弥散感以及低频厚度方面等方面也都有一定提升,听感也就显得更饱满。但实际上M1依然属于三频均衡的范畴。它的低频表现和索尼之前发布的开放式监听耳机MDR-MV1是比较像的,而且是量感、风格还是质感都有近似之处。只是受封闭式结构所限,M1的声场相对会比MV1更紧凑一些,低频下探的空间也没有后者那么舒展深邃,而是更强调低频的力度以及凝聚程度,对打击类乐器比如说鼓点的还原会更注重节奏感。再加上算是中性略微偏一点暖的音色,以及把握适中的量感,M1能够更准确的表现出人声中低频部分的音色、质感以及分辨喉音是否过量等细节。因此如果是声音工作者购入进行人声监听工作,又或者是消费者买来欣赏流行人声,M1可能是更适合的选择。

这一点在M1的中频表现上也能得到验证,中频可以说也是M1着墨力度最多的频段。它的中频厚度对比7506和MV1都要更厚实一些,凝聚程度也更强,更强调人声的存在感。同时为了增强表现力,它的人声距离感略微拉近,口型也得到充分释放。这使得各种细节得以放大,其硬素质也能更好地进行细节还原,如此一来,中频人声就会以更具体形象的形式表现在使用者面前。这也是为什么我评价M1是一款更适合人声监听,或者欣赏人声的耳机。因为在混音、修音工作时,它可以尽可能准确地展现、放大出音频中人声细节上的瑕疵,以便于声音工作者开展工作。而使用音色稍暖的设备对其进行染色后,它这种清晰凝聚,着重表现人声细节的处理方式,对于喜好流行人声的烧友而言,也具备着高于其价位的流行人声表现力。

可以说,索尼在“For The Music”的理念指引下,在声音的录制到聆听的完整生态链中,不仅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更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带来了卓越出众的高品质音乐体验。现在回过头来看,MDR-7506之所以能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屹立长青,不仅仅是其综合表现完美满足了声音工作者们的使用需求,也是因为它独特的声音表现赢得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而MDR-M1无疑是更加适合新时代耳机用户的监听耳机,无论是作为录音室工具还是用于音乐聆听,它的表现相比老前辈都有十足进步。尤其是在演绎流行人声曲目的时候,它真正做到了高保真度的同时又毫不呆板,算是这段时间里我听过相当过耳难忘的一副好耳机了。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M1是否可以续写经典,再热销三十年?且待时间给出答案。

来源:夏琳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