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8月22日,恒生指数公司对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进行了重要的结构性调整,此次调整将成份股的数量从50只大幅减少至30只。这一变革计划将于2025年9月8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指数设立以来最为重大的改动。
2023年8月22日,恒生指数公司对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进行了重要的结构性调整,此次调整将成份股的数量从50只大幅减少至30只。这一变革计划将于2025年9月8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指数设立以来最为重大的改动。
此次调整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为了增强互联互通的交易资格要求,新增了“港股通”的筛选条件,使得成份股不再受QDII额度的限制;其次,成份股数量的强制压缩至固定的30只,旨在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的集中度;最后,取消了成份股的上市历史要求,推行快速纳入机制,使得指数能够更迅速地吸纳优质的新兴企业,从而提升了调整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伴随指数的调整,港股通生物科技ETF应运而生。新的指数结构将更加专注于生物科技的核心领域,特别是在创新药物和CXO服务方面,其权重高达89%。这一改动将更加准确地反映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同时提升行业的代表性及龙头企业的集中度。
投资者对成份股中带有“-B”标识的公司产生了一定的好奇。该标识代表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nology)。自2018年以来,香港交易所开始允许这些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提交上市申请,吸引了大量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公司借助这一通道成功上市,进一步推动了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相较于A股的药企,香港市场中具有更多科技创新属性的标的,成为了A股投资者难以获取的稀缺资源。
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15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涨幅已达到103.38%,表现相当出色。那么,港股的生物科技板块是否仍值得关注?首先,当前的指数估值依然处于历史低位,配置性价比显著。尽管经历了今年以来的涨幅,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目前的市盈率为33.02倍,仍处于近五年的32%分位数,显示出相对的投资吸引力。
其次,生物科技行业在盈利和估值方面都出现了边际改善。政策层面的支持愈发明显,医保政策稳定性增强,加上多层次支付体系的合理完善(包括商业保险扩容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这些都为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技术的突破助力行业发展,例如AI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加速了靶点发现与临床设计的过程,而ADC、双抗及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国产生物科技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在License-out交易方面,外部授权合作的金额和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一些创新药物的龙头企业已经成功扭亏,并步入盈利周期,这显示出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中,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与南向资金的流入形成了双重利好,港股市场正迎来资金面上的共振。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行业成长周期这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或将迎来关键的转折点。港股通生物科技ETF紧密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BIO.HI),覆盖了从CXO服务、Biotech创新到大药企商业化的全产业链优质标的,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一站式配置渠道。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