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此刻,对于挖掘基来说,去年的924仍历历在目。还记得924之前你在做什么吗?是冷酷无情的定投机器,躺平不看的满仓达人,还是差点就要去销户的曾经股民?
站台上忽然一阵风吹过,想为你唱一首昨日的歌。
——《远去的列车》
◇
距离924还剩4个交易日。
此时此刻,对于挖掘基来说,去年的924仍历历在目。还记得924之前你在做什么吗?是冷酷无情的定投机器,躺平不看的满仓达人,还是差点就要去销户的曾经股民?
说起来,一年的时间似乎很短,短到企业的业绩还来不及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似乎又很长,长到足够让市场情绪迎来彻底的反转。
这一年里,市场在起伏中沉淀理性,行业在探索中校准方向。作为亲历者,挖掘基心中感慨万千,无论这一年有多么非比寻常,走过了、经历了,一些故事结束了。回来了、留下了,一些故事开始了。
924行情周年前夕,些许感悟,遂记录。
先来回顾一下这一周年A股的行情变化。
这一年来,我们先是经历了924行情突然大爆发、沪指狂飙千点的短暂兴奋与激动,也经历了国庆长假后震荡整固、至年底时的焦虑与纠结;再至春节后DeepSeek惊艳亮相开启“东升西落”行情的自豪与期待;后至海外贸易战带来的情绪冷却、犹豫和观望。(数据来源:Wind)
最终,我们度过了4月7日的“黑色星期一”,在一场系统性集群化的股市保卫战中迎来了持续至今的“牛市”行情。归根结底,行情背后是政策重视空前、贸易应对从容、军力大幅跃升、产业趋势明确、经济形势稳定所合力带来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数据来源:Wind)
彼时难以预料,此后将迎来沪指点位的阶梯式逐级突破。往前推一个月,8月13日,上证指数创下“924”以来新高,8月18日,上证指数早盘突破21年2月的3731点,刷新十年新高,8月25日,站上3800点。(数据来源:Wind)
令人欣喜的是,整体而言这一次的行情与924开局的急涨急跌截然不同,集中体现在低波动、低回撤,波动可控下有了更好的板块轮动、赚钱效应,以及对于优质资产的更多“调整买入”的信心。
此前,从5月至8月中旬的3个半月时间里,上证指数的月度上涨分别是:2.09%、2.90%、3.74%和3.46%,这样看似缓慢、但更可持续的上涨行情,使人惊喜,也使得A股“慢牛之说”开始风靡。(数据来源:Wind)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如今的市场在上涨中越来越多地散发着“从容和自信”,得益于本轮市场健康的结构特征,也能够让已入市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找到可交易的机会。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是一场快牛,或许意味着可以迅速入市,追求短期收益;但如果是一场慢牛,则可以考虑逢低布局,享受更完整的行情周期。
往后怎么投资呢?现在大家投资喜欢借道指数,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牛市”,我们可以选择的指数标的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全面牛市,以宽基把握金融、地产的确定性权重。如果是景气型牛市,以主题产业指数把握主导产业,从产业视角看,AI已成为本轮行情的核心主线,与此同时,风电、锂电、创新药、军工等高端制造板块也呈现复苏态势。如果是震荡市,就考虑对冲结构,比如科技+红利;红利+反转搭配以控制下行风险。方法上,不妨借助网格+定投,时间空间再分散的策略参与;或者通过类全天候的资产配置↓参与市场,我们后文再论。
这一年里,伴随着资本市场旧叙事的远去与新周期的到来,一批真正回应投资者关切、解决现实痛点的公募基金产品在悄然生长。在一个重建和向好的过程中,管理人的命运也写在了此时此刻的信念与实践里。
前几天挖掘基还和同事聊:近来财富管理行业出现变化,以前的思考多是聚焦如何解决“投资者回报与产品回报差的鸿沟”,现如今“如何从源头上设计研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方案”成为了每一个从业者的深度思考。
而在躬身力行的探索中,当基金持有人的获得感被提升至战略高度,成为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价值重构焦点,创新的方向便有了清晰的坐标。
比如说,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
一方面,历经市场周期的洗礼之后,“固收+”基金正在回归产品的本质——以清晰的产品定位为前提,力争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仅供示意,不构成投资推荐)
另一方面,FOF品类作为目前可实现资产多元化投资的公募基金,从投资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近年来的品类逻辑也实现了从“基金优选”到“多资产纪律性投资”的转变。
再比如说,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设计。
说起来,A500是A股924行情的同龄人,这个指数采用以行业均衡为核心的编制方法,从各行业选取500只市值较大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作为一只核“新”资产宽基旗舰,荟萃了百业龙头,照见了一个时代的身影。
挖掘基接触的不少客户是在2024年11月买入A500的,尽管此后市场有所波动,但是坚持持有至今指数也有接近20%的涨幅,带来收益获得,无论如何,牛市如若走成,还是要以核“新”宽基指数的明显上涨为基础的。(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24.11-2025.9)
指数产品创新的种子持续破土,A500之后的一年里,我们见到了自由现金流、科创综指、信用债、科创债、科创AI等各类创新性指数产品也在这一年里进入了居民的财富管理工具箱。
由于指数基金相比之下拥有更大的容量、更稳定的风格,因此,基金生态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是A股“慢牛”出现的基础。
归根结底,一切为了投资者回报。行业的每一步探索,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让持有人的体验更可感,让投资与实体经济的连接更可触,让信任的纽带更坚韧。
行情周年之际回望过去,金融市场的起伏并不罕见,在每一轮周期的洗牌和轮转中,那些最先找到长期路径并坚持下去的人们,成为了下一轮发展的故事主角。
自始至终,人们总是孜孜不倦地追寻财富,而今经历种种,在追逐财富梦想的新周期里,也最终理解了,涨跌之间如何找到致富的密码?
前首富盖茨在自传中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会越来越多地往回看。将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拼在一起,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
我们也往回看,会发现A股做投资,不因急涨而贪婪,不因回撤而恐惧,留一份清醒。相信我们的股市长期向好,但在情绪极狂热的时候冷静一点,在情绪极悲观的时候乐观一点。
“财不入急门”言之有大理,在一个偏低的位置买优质的资产,然后拿的时间久一点,收益只是结果。
可以说,在A股,低位布局的时间永远多于顶部止盈的时间,这既是历史数据,也是市场体量、资金结构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与其在一次次牛市的信仰里受伤,不妨更务实地相信:资产的性价比。心怀敬畏、保持在场的同时,围绕政策预期和市场情绪,跌多了补仓,涨多了适当减仓。
涨跌之间如何获益?相信资产的性价比,同时延展资产的广度,如此而已。而后者延展资产广度的真理,则指向了“无限游戏”下投资的终极答案——“足够多元化”和“充分低相关”,也即,多元资产配置。多元资产配置具体操作可分为两步:
第一步,明确核心资产类别,为配置奠定基础。
权益类——涵盖A股、港股、QDII基金等,承担增值功能商品类——如黄金、原油,对冲通胀与地缘风险固收类——包括国债、债券基金,作为组合“压舱石”现金管理工具——如货币基金、同业存单,保障流动性第二步,确定配置比例,比例的设定需贴合自身需求与市场环境。
短期资金优先选择现金管理工具,兼顾流动性与安全性;股债配置比例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保守型可侧重固收,进取型可提升权益占比)与市场估值水平(估值低位可适度增配权益,高位则需谨慎);权益资产内部亦需兼顾海内外市场以分散地域风险;商品类资产的整体仓位上限建议不超过30%,其中黄金持仓通常控制在5%-10%即可,避免过度集中。当下的全球金融市场正悄然进入一个微妙的等待时刻,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
美联储将在此时公布9月利率决议,为当前的货币宽松周期写下新的注脚。昨日冰姐撰写的《美联储降息重启窗口临近,大类资产配置应该怎么做?》可以给大家当前的资产配置提供很好的参考。
◇
周年前夕,心中感慨。
往回看去,金融市场的调整并不罕见,2008年、2005年以及2018年,每一轮调整中,“信任危机”会跟随产品的净值回撤到来,但是故事的结局也都大抵相同:
每次历经重构,总能蓬勃而生一个高歌猛进、充满韧性的A股,而行业也会在“冰与火的淬炼”中探索进步——越发适配的产品、越发完善的治理,越发成熟的理念。
说到底,自始至终,生态环境、行业演进都有种打破重建、自我净化的调节机制,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神奇有效。
前方去向何处?塞尔努达的答案也是我们的:“继续,继续向前走。”当是一种不停顿的超越,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前进,穿越一个空间进入下一个,又把下一个留在身后。
一些故事结束了,一些故事开始了。
风险提示: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