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骗者为何将矛头指向揭露者?揭秘群体心理的黑色幽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7:58 3

摘要:当诈骗案被曝光时,总会出现诡异的一幕:受害者们不是集体声讨骗子,而是愤怒地围攻那些率先戳破谎言的人。这种“受伤的鸵鸟”现象背后,暴露出比骗术更值得警惕的三重人性困境。

当诈骗案被曝光时,总会出现诡异的一幕:受害者们不是集体声讨骗子,而是愤怒地围攻那些率先戳破谎言的人。这种“受伤的鸵鸟”现象背后,暴露出比骗术更值得警惕的三重人性困境。

一、认知失调:自我欺骗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当人们投入大量金钱、情感甚至尊严后,承认受骗意味着否定自己的全部判断力。2021年某区块链骗局中,85%受害者在媒体曝光后仍坚称“项目只是暂时调整”,这种将揭露者污名化为“唱衰者”的行为,本质是大脑为保护自尊心启动的防御机制。

二、沉没成本绑架:越陷越深的赌徒逻辑

就像赌徒不断加注想翻本,受害者会对揭露者咆哮:“现在退出之前的钱就白亏了!”某养老投资项目爆雷前,曾有维权志愿者被大爷大妈们围堵谩骂,只因他们不愿面对“每月2%收益”的承诺是场庞氏骗局。这种集体自我催眠,往往成为骗局持续蔓延的温床。

三、群体极化:乌合之众的愤怒传染

当受骗者形成社群,群体会自动筛选最极端的声音。某消费返利平台暴雷时,微信群内传播最广的是“爆料者收了竞争对手黑钱”的阴谋论。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体融入群体后,智商会主动下降至最低水平线。

讽刺的是,这种对真相的抵触反而延长了骗局的生命周期。2019年某保健品诈骗案中,最早发布预警文章的自媒体被受害人投诉封号,导致又新增2000人受骗。打破这个死循环需要勇气——既要对抗骗子的狡诈,更要直面人性深处的脆弱。真正的清醒剂,或许是从承认“我们都有可能被骗”开始。

来源:丽丽说健康小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