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假道士狂骗36岁徒弟20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9:13 1

摘要:近日,北京海淀法院判决一起离奇诈骗案:21岁的张某假扮“富二代道士”,通过桌游圈结识36岁的刘某并收其为徒,以“开光法物”“香火考核”等名义骗取20余万元,最终获刑4年。这场“逆年龄差”的师徒骗局,揭露了新型社交场景下的信任陷阱。

近日,北京海淀法院判决一起离奇诈骗案:21岁的张某假扮“富二代道士”,通过桌游圈结识36岁的刘某并收其为徒,以“开光法物”“香火考核”等名义骗取20余万元,最终获刑4年。这场“逆年龄差”的师徒骗局,揭露了新型社交场景下的信任陷阱。

张某的真实身份与虚构人设反差极大:

• 现实身份:普通家庭出身,无固定工作,因失恋沉迷桌游;

• 虚假包装:谎称留学归国、雇佣保镖、开豪车,并虚构师从著名道观“德高望重老道士”。

凭借玄学话术和奢侈消费记录,张某在桌游圈建立权威,甚至发展出“算命—卖符—收徒”的完整诈骗链条。

骗局拆解:精准拿捏人性弱点

1. 双重人设构建信任

张某将“富二代”与“道士”身份结合,既展示经济实力吸引崇拜,又用玄学神秘感制造信息差。他通过微信群晒高消费记录、在桌游店当众“占卜”树立专业形象,使刘某等玩家深信其“通晓天命”。

2. 情感操控升级骗术

当刘某追求女孩受阻时,张某以“师徒情分”主动介入:

• 售卖“开光”平安符、朱砂手串(实为商场廉价品),谎称能“增进感情、挡灾积福”;

• 虚构道观“香火钱考核指标”,骗取3万元并承诺返还(实际用于个人挥霍)。

3. 圈层封闭性助长欺诈

桌游圈熟人社交的特性,使得骗局更难被识破。张某利用小群体信息封闭的特点,通过为多人“算命”形成口碑传播,甚至发展出“信徒”互相佐证其权威性的局面。

社会警示:新型社交诈骗防不胜防

此案折射出三大社会症结:

1. 玄学经济乱象:2024年中国玄学市场规模达1600亿元,但超60%从业者无正规资质,给张某类骗子可乘之机;

2. 年龄认知误区:36岁受害者反被年轻骗子操控,反映部分中年群体在情感困惑期易被“权威幻觉”迷惑;

3. 法律监管盲区:桌游店、剧本杀馆等新型社交场所,尚未建立反诈预警机制,成为犯罪温床。

当豪车照片可以P图、道袍能网购、算命软件能自动生成卦辞,张某的骗局不过是这个时代信任危机的缩影。正如海淀法官所言:“最坚固的符咒,应是法律与常识铸就的理性之盾。”

来源:夜读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