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类人是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5个信号藏不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7:1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林刚结婚那年,单位组织体检。他拿到报告时,整个人都懵了:HIV抗体阳性

“我一个普通上班族,怎么可能会得艾滋病?”

医生告诉他,感染途径就三种:血液、性、母婴。小林回忆起几年前的一次“放纵”,才渐渐明白了真相。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实际上,艾滋病毒的传播比你想象得更隐蔽。它没有明显症状,却悄悄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往往等到身体发出警告时,已经发展成了艾滋病期

不是只有“特殊群体”才会得艾滋。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中,性传播占比高达95%以上,其中异性传播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多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者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感染人群。无论是临时性伴还是固定伴侣,只要没有采取安全措施,比如不使用安全套,就会大大增加感染几率。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艾滋的防范意识薄弱,更容易中招。

男男性行为者

这类人群的感染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医学研究表明,男男性行为的传播风险更高,且在某些地区,该人群的HIV阳性率达到5%以上。这不是偏见,而是数据。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者

虽然近年来毒品管理日益严格,但仍有部分人群通过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从而直接将病毒“打进”血液中。这种传播方式感染概率极高。

艾滋病毒并不会马上让人生病,它会悄悄潜伏在体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攻击T淋巴细胞。所以很多人在早期根本察觉不到异常。

不过,当身体出现以下5个信号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反复发热

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艾滋感染初期,很多人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时间较长,用退烧药效果不明显。这是免疫系统对病毒入侵的一种反应。

长期腹泻

超过一个月的腹泻,排除食物不洁和肠道疾病原因,就要警惕是否是机会性感染导致的。艾滋病毒破坏免疫力后,肠道极易感染细菌或寄生虫。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比如三个月内瘦了10%以上,而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这种“莫名其妙的瘦”可能是艾滋引起的消耗综合征

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持续性肿大,是艾滋病比较典型的早期表现之一。这种肿大通常无痛,但持续不消。

皮肤和口腔异常

比如反复出现口腔白斑、口腔溃疡、皮肤红疹、带状疱疹等,这些都是免疫力低下的信号。特别是年轻人频繁长“蛇串疮”,要特别警惕。

这些症状都不具备艾滋的特异性,但如果同时出现两种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一定要尽早去正规医院做HIV抗体检测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三个字就觉得是绝症,其实这已经是过去式了。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推广抗病毒治疗(ART),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服药,艾滋病患者的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甚至结婚生子也不是问题。

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已经覆盖全国各地,基层医院和疾控中心就能提供检测与治疗服务。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依然是那句老话:

坚持安全性行为、不共用针具、定期检测。

对艾滋病的恐惧,不如对它的了解与科学防护来得更有力量。

误区一:艾滋病会通过握手、咳嗽传播?

不会。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接触,比如拥抱、吃饭、共用马桶、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

误区二:艾滋病患者不能工作、不能结婚?

也不对。只要坚持规范治疗,病毒载量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就不会传染他人。不少感染者照样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和常人无异。

误区三:做过一次高危行为没事,下次也不会感染?

这是侥幸心理在作祟。每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都有感染风险。病毒不会因为你“第一次没中招”就对你网开一面。

很多艾滋病患者并不是“乱来”的人,而是缺乏防护意识、误信谣言、或者只是一次轻率的决定。病毒没长眼睛,也不会挑人。

所以,无论你是谁,都应该了解艾滋、尊重艾滋患者、保护自己。如果你曾经有过高风险行为,建议在3个月后主动去做一次HIV检测。

与其恐惧,不如主动掌握主动权。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资料库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