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渐起时,翻开了《黄帝内经》。其中提到“秋三月,养收之道也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每年这个时节,我的脾胃总会发出抗议信号。
秋风渐起时,翻开了《黄帝内经》。其中提到“秋三月,养收之道也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每年这个时节,我的脾胃总会发出抗议信号。
现代营养学也指出,秋季昼夜温差加大,人体阳气开始内收。此时脾胃运化功能本就偏弱, 若再食用寒凉水果,特别容易生湿伤脾。这种感受,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共鸣。
记得去年霜降前后,我因贪食某种水果导致腹胀整晚。这个亲身经历让我开始关注秋季水果与体质的微妙关系。当然体质因人而异,我的体验仅供参考。
《滇南本草》记载西瓜“性最寒,解暑热”。虽然已入秋,市面上仍能见到西瓜身影。现代研究也证实,西瓜含水量超过90%,糖分转化率极高。
去年立秋后我试吃冰镇西瓜,不到两小时就感到腹部冰凉。这种寒湿之气对阳虚者特别不友 好。中医理论认为,寒凉之物会削弱脾阳动力,就像往炉灶里浇冷水。
不止西瓜,黄瓜、丝瓜、苦瓜、冬瓜等寒凉的瓜果,夏季吃可以解暑清热,但秋季都不宜多吃,尤其是脾胃弱的人。
现在我更倾向选择当季石榴替代。石榴籽富含鞣花酸,对肠道更温和。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精准描述梨“生者清火,熟者滋阴 ”。
生梨的寒性确实需要谨慎对待,尤其对脾虚便溏的人群。
有次我空腹吃生梨后,出现了明显肠鸣。营养学角度分析,梨含丰富山梨糖醇,过量会刺激肠道。这与古籍记载不谋而合。
现在我处理梨的方式是隔水蒸软,撒少许肉桂粉。古籍记载肉桂能引火归元,现代研究也发现其桂皮醛成分可促进消化。这种吃法让我舒服很多,但大家还需根据自身感受调整。
深秋的柿子红艳诱人,但《食疗本草》早有警 示:“多食涩肠,尤忌与蟹同食”。现代研究则发现未熟柿含大量鞣酸,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胃石。
我曾因食用未全熟的柿子,整晚胃部胀满如石。这种体验让我理解到,脾胃虚弱时更要关注食物成熟度。柿饼虽经晒制,但糖分浓缩后更易生湿。
现在遇见柿子,我会选择完全熟透的品种。剥皮后配两片生姜暖胃。这个搭配对个人而言较舒适,但效果因人而异。
除柿子外,寒性的荸荠、甘蔗、柚子、猕猴桃等也要少吃。
蒸苹果是首选,果胶经加热转化为保护肠道的凝胶层。石榴籽拌山药泥也不错,山药的黏液蛋白能形成保护膜。
《饮膳正要》提到的龙眼干我常备手边。每次取五颗去壳,与红枣小米同煮。现代营养学分析发现,龙眼肉含多种氨基酸,但糖分较高需适量。
重要提醒:这些仅是个人饮食偏好。大家选择水果时,务必观察身体的反馈信 号。持续性不适请及时就医,专业诊断才是健康保障。
最后分享个有趣发现:秋分后我把水果盘换成陶器盛装。这个小小改变让水果回温些许,入口不再寒凉刺激肠胃。古人的智慧也印证这点,《周礼》记载“秋食温”的饮食法则。
现代营养学同样强调温度对消化的影响。38℃左右的温热食物能激活消化酶活性。这不代表要完全拒绝凉性水果,而是找到与体质的平衡点。
这个秋天,不妨记录自己的饮食日记。观察不同水果带给身体的感受。愿我们都能找到专属的秋日美味方案,但记住:身体出现警报时,医生才是最佳解惑者。
家庭科学 . 2024 (09) 《中医告诉你,秋季水果怎么吃》张昕张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来源:德怡运动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