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穿透历史与时代的无解棋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6:51 1

摘要:所谓阳谋就是有始也有终但是无解的阴阳局,诡异在于,善言诛心:如果外在不干预,此局按照开局者的思维逻辑,流程式程式化的运行下去,直至成功;如果干预,走上主干道的分支,自己消亡内讧或认输,也能达到布局者的期望。阴阳局的高明之处是大大方方告知结果,让入局者明明白白无

有历史学家认为推恩令和论持久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阳谋,“免签”“九二共识,不放弃武统”等也算当代的无解阳谋。

所谓阳谋就是有始也有终但是无解的阴阳局,诡异在于,善言诛心:如果外在不干预,此局按照开局者的思维逻辑,流程式程式化的运行下去,直至成功;如果干预,走上主干道的分支,自己消亡内讧或认输,也能达到布局者的期望。阴阳局的高明之处是大大方方告知结果,让入局者明明白白无解,就是你以为有选择,但其实每条路都通走不通、左右为难、上天无门、入地无路,哪条路都看不出恶意,充满希望感恩戴德,入局也白费劲,出也妄想,出局是早晚的。

推恩令的阴谋逻辑不是生与不生,而是分恩与否。当然,诸侯可以不多生甚至不生,无论符合不符合自然人性,确保你无以强大封国。诸侯多生,按照朝廷的旨意和诸侯儿子们的期待,就必须推恩分土封侯,不分,上可治罪——别怪我,下可造反——我要给你、你爹不给,别找我。总之,你不弱下去,上下左右都不答应。

《论持久战》的阴谋逻辑也不是打与不打,而是要不要持久。你如何快速打赢?没办法就持久,有办法,我就创造条件、想更多办法破解你的办法,让它持久……

也不是全部完全无解,比如,细读细思,不难发现《陈情表》中晋武帝和李密同样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阳谋的布局和拆解大戏: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尚书郎。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来,是不忠于前朝,不来,是得罪于本朝。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拒绝笼络和安排,也说期望待祖母百年以后再任职。

你孝,就让我在家尽孝,我就不去;你非得逼迫我就职,你就是虚伪。

不用想,笼络人心的局,晋武帝必然不会撕破虚伪、也不会撇下“笼络人心”、必须首肯。

只是,不同于别的阴阳局,这里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名声:新朝又大度惜才又宽仁孝义,又形式上完成征召、有密意臣服之心,又昭示入世之人之心而得矣,李密又忠又孝,已经是清流得名,如果愿意以后也还可以作舔狗……

一征召一奏疏,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局拆解阴阳局,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华、文字的魅力和蕴涵的智慧。

因为君臣相处的逻辑告诉这么一个事实:“任职授事紫袍带,赐爵赏功金银牌。神主若无工心计,如何端坐钓鱼台。”历史不断,就在一天天与日俱增的厚重;日月还在,阴阳与局也在欲望里日新月异的翻新。

阳谋:穿透历史与时代的无解棋局

在中国谋略文化的谱系中,“阳谋” 始终是最具智慧锋芒的存在。它不似阴谋那般藏于暗处、借诡道取胜,而是以光明正大之姿布下困局 —— 明着告知规则,坦陈结果,却让入局者在看似多元的选择里,步步走向布局者预设的终局。这种 “无解” 的核心,在于它精准掐住了人性的弱点、利益的死穴与时代的规律,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要么顺着它的轨迹抵达预设终点,要么逆势反抗,在自我消耗与矛盾激化中削弱、走向消亡。从汉代的推恩令到抗战时的《论持久战》,从当代的 “九二共识,不放弃武统” 到国际交往中的 “免签” 策略,阳谋的逻辑跨越千年,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棋盘上演绎着 “大道至简,却无懈可击” 的传奇。

一、经典阳谋:在历史褶皱里藏住的无解逻辑

阳谋的高明,首在 “以道驭术”—— 它不依赖临时的机巧,而是将自身逻辑嵌入客观规律,让对手的反抗成为自我毁灭的推手。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便是中国历史上阳谋的开山典范。彼时诸侯国尾大不掉,若强行削藩,恐重蹈 “七国之乱” 的覆辙;而推恩令却以 “仁政” 之名,将诸侯的封地由 “嫡长子独有” 改为 “诸子共享”。这局棋的核心,从不是诸侯 “生不生儿子” 的选择,而是 “分不分恩” 的必然:若诸侯多生子嗣,按朝廷律法与诸子的利益诉求,必须分割土地,封地越分越小,终成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 的散沙;若为保封地而少生或不生,又违背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伦理纲常,不仅会被朝堂斥为 “违背人伦”,更会引发宗族内部的觊觎、不满与叛乱。上有国法施压,下有子嗣倒逼,诸侯无论如何选择,都逃不开 “封国衰弱” 的终局。这种将朝廷意志转化为诸侯家族内部矛盾的布局,让 “削藩” 从一场可能引发战乱的政治冒险,变成了一场按部就班的 “温水煮青蛙”,堪称 “不费一兵一卒,而天下归心” 的阳谋巅峰。

同样将阳谋逻辑发挥到极致的,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提出的《论持久战》。当时日军凭借装备优势,叫嚣 “三个月灭亡中国”,国内既有 “亡国论” 的悲观,也有 “速胜论” 的浮躁。而《论持久战》却以光明磊落的姿态,将抗战的全过程拆解为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三阶段,明明白白告知中日双方:日本虽强,但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战线过长,无法支撑长期战争;中国虽弱,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心凝聚,可通过空间换时间,以持久战消耗对手。这局棋的关键,从不是 “打不打” 的选择,而是 “要不要持久” 的必然:若日军想速战速决,中国便以 “游击战”“运动战” 分散其兵力,在敌后袭扰、破坏补给线,让其 “速胜” 的幻想破灭;若日军选择长期对峙,中国则依托大后方深耕工业、动员民众,在相持阶段积累力量,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与日军锐气耗尽。无论日军如何调整战术,要么陷入 “速战不能、久战不力” 的泥潭,要么在持久战中被拖垮。《论持久战》的高明,不仅在于预见了战争走向,更在于将中国的战略优势转化为日军的战略死穴,让对手在明知道路的情况下,仍无法挣脱失败的命运 —— 这正是阳谋 “以规律为刃,诛心于无形” 的精髓。

而西晋初年李密与晋武帝的 “《陈情表》博弈”,则是一场罕见的 “阳谋对拆”,让我们看到了阳谋并非只有 “布局者胜” 的单向结局,更有 “棋逢对手,各得其所” 的精妙。司马炎灭蜀后,为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 这看似是 “恩宠”,实则是一场逼其 “表忠心” 的阳谋:来,则是 “忘旧主而事新朝”,背上 “不忠” 之名;不来,则是 “抗君命而逆新朝”,难逃 “不臣” 之罪。李密却以晋朝 “以孝治天下” 的国策为盾,在《陈情表》中陈说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如今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请求 “辞不赴命,待终养之后再任职”。这一回应,恰恰点中了司马炎阳谋的 “命门”:若晋武帝强逼李密就职,便是违背自己标榜的 “孝道”,落得 “虚伪笼络” 的骂名,有损新朝 “宽仁” 形象;若应允其请求,则能彰显 “体恤孝亲” 的国策,进一步收拢蜀汉民心。最终,司马炎不仅同意李密暂不任职,还赐其奴婢与粮食 —— 李密以 “孝” 破 “忠” 的困局,保住了 “忠孝两全” 的名声;司马炎则借 “允其孝” 的举动,完成了 “笼络人心” 的政治目的。这场博弈中,没有阴谋的算计,只有对彼此利益与底线的精准拿捏,让阳谋从 “单向压制” 升华为 “双向共赢”,也让我们看到了阳谋的另一种境界:它并非只有 “你死我活” 的残酷,更有 “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的智慧。

二、当代阳谋:在时代棋局中延续的无解逻辑

阳谋的生命力,在于它能随时代变迁而迭代,始终贴合当下的利益格局与国际规则。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语境中,“九二共识,不放弃武统” 与 “免签政策”,便是两场极具代表性的阳谋,它们延续了 “光明正大、无解可破” 的核心逻辑,却又融入了新时代的特点。

“九二共识,不放弃武统” 是针对台湾问题的顶层战略,它以 “一个中国” 为核心,布下了一场让 “台独” 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 “左右为难” 的阳谋。这一战略的逻辑清晰而坚定:首先,“九二共识” 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承认 “九二共识”,两岸便可在 “一个中国” 框架下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若否认 “九二共识”,则两岸关系失去政治基础,交流中断、合作停滞,台湾经济与民生将首当其冲受损。其次,“不放弃武统” 并非 “好战”,而是对 “台独” 势力与外部干涉的警示:若 “台独” 势力胆敢突破 “一个中国” 底线,或外部势力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便有权利以武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若 “台独” 势力与外部势力不敢轻举妄动,则两岸可维持和平发展局面。这局棋的无解之处在于:“台独” 势力若想 “谋独”,要么面临 “武统” 的毁灭性打击,要么在 “拒统” 中被台湾民众抛弃;外部势力若想干涉,要么陷入 “与中国为敌” 的战略风险,要么在 “隔岸观火” 中失去对台湾的影响力;而台湾民众若选择 “维持现状”,则必须承认 “九二共识”,否则 “现状” 也将不复存在。这种 “承认则共赢,否认则共损” 的逻辑,让 “台独” 与外部干涉势力在明知道路的情况下,仍无法找到 “破局” 的方法 —— 因为任何偏离 “一个中国” 的选择,最终都会指向自我毁灭。

而 “免签政策” 则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布下的一场 “以利为饵,以信为绳” 的阳谋。近年来,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达成互免签证协议,或对部分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 —— 这看似是 “便利人员往来” 的“谄媚”之举,实则是一场基于 “利益捆绑” 与 “形象塑造” 的战略布局。其逻辑在于:首先,免签政策降低了人员往来成本,促进了旅游、商贸、文化交流 —— 外国游客来中国消费,带动中国经济;同时,人员往来增多,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打破西方媒体的偏见,塑造中国 “开放、友好” 的国际形象。其次,免签政策是一种 “利益绑定”:若对方国家想继续享受中国游客带来的经济红利,就必须维护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不与中国为敌;若对方国家选择与中国交恶,中国可暂停或取消免签政策,其名誉地位等荣光受到重创。更重要的是,免签政策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支撑 —— 只有当中国具备足够的经济吸引力、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时,其他国家才会愿意与中国达成免签协议。这种 “以利益为纽带,以实力为后盾” 的阳谋,让中国在不使用强制手段的情况下,将更多国家纳入 “友好合作” 的框架,实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外交效果。

三、阳谋的本质:穿透表象的 “诛心之道” 与 “规律之舞”

纵观历史与当代的阳谋案例,我们会发现其本质从未改变:它不是 “算计”,而是 “洞察”—— 洞察人性的欲望、利益的冲突与事物的规律,然后将这些要素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让入局者在网中看似自由,实则早已被规律锁定。阳谋的 “无解”,并非因为布局者有多聪明,而是因为它顺应了 “道”—— 推恩令顺应了 “宗族利益分化” 的人性之道,《论持久战》顺应了 “战争胜负取决于综合国力与民心” 的战争之道,“九二共识” 顺应了 “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 的民族之道,免签政策顺应了 “经济全球化下利益共享” 的时代之道。

阳谋的 “善言诛心”,也并非要 “置人于死地”,而是要 “引导趋势”—— 它不强迫对手做选择,却让对手的每一个选择都指向布局者期望的方向。这种 “诛心”,是让对手在清醒中认识到 “反抗无用”,从而放弃抵抗;是让对手在权衡利弊后,主动选择 “合作共赢”,从而实现布局者的目标。正如推恩令让诸侯主动接受封地分割,《陈情表》让晋武帝主动应允李密尽孝,“九二共识” 让台湾民众主动选择 “和平发展”—— 阳谋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手在 “明明白白” 中,与我者达成 “利益一致”,实现 “共生共赢互惠互利”。

从汉代到当代,阳谋的形式在变,但其核心逻辑始终未变:它是一种 “大道至简” 的智慧,不依赖权谋的诡诈,而依赖对规律的敬畏;它是一种 “以柔克刚” 的力量,不凭借武力的压制,而凭借利益的牵引;它是一种 “光明磊落” 的格局,不藏于暗处搞算计,而立于明处定规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阴谋或许能得逞于一时,却终将被历史唾弃;而阳谋却能穿越时空,成为照亮未来的智慧明灯 —— 因为它顺应了人性的善、事物的真与时代的进,这才是阳谋 “无解” 的终极答案,也是它能在历史与现实中始终闪耀的根本原因。

来源:向阳花开好风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