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血缘的满分父爱:一个农民爸爸与两个女儿的36年光阴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6:34 1

摘要:这个从未喊过“爸爸”的姑娘,谈起张中成时,语气中满是眷恋与依赖。她和36岁的姐姐张齐露出生时便被遗弃,是张中成含辛茹苦将她们抚养成人,但至今她们仍称呼张中成为“伯伯”。三十六载光阴,“伯伯”二字虽未冠“父亲”之名,却让她们感受到世间最厚重的父爱。

“从未叫过一声‘爸爸’,但他在我们心中就是满分爸爸。”27岁的张巧宇轻抚手机相册,眼里噙满热泪。

这个从未喊过“爸爸”的姑娘,谈起张中成时,语气中满是眷恋与依赖。她和36岁的姐姐张齐露出生时便被遗弃,是张中成含辛茹苦将她们抚养成人,但至今她们仍称呼张中成为“伯伯”。三十六载光阴,“伯伯”二字虽未冠“父亲”之名,却让她们感受到世间最厚重的父爱。

“我可以像父亲那样毫无保留地爱她们,但我们始终没有血缘关系。从小我就教她们叫我‘伯伯’。”走进长岭镇响滩社区张中成的家,73岁的他用布满皱纹的手一遍遍轻抚泛黄的照片,若有所思,“为的就是坦坦荡荡,让孩子知道真相。可这份爱,一分也不会少。”

三十六年来,这位终身未娶的农民,为两个弃婴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充满温暖的家,锻造了比血缘更炽热的亲情。他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大爱,在平凡岁月里书写下一段不平凡的亲情传奇。

张中成坐在老家的门外,回忆和女儿们的点点滴滴。

命运的相遇

两声婴啼叩开温暖之门

1989年农历八月初八,37岁的张中成像往常一样,天未亮就扛着工具走向采石场。山间晨雾弥漫,露珠打湿了他的裤脚。路过村口的那棵老黄葛树时,一个抱着襁褓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娃是捡的,家里原本就有两个了,实在养不起……”老人摇着头,声音里满是无奈。

“作孽哟,还是个女娃。”张中成掀开布角,襁褓里的婴儿小脸通红,正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他。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什么击中,一股混合着怜爱与责任的暖流猛地涌上胸膛。

“活生生的一条命啊,我来养!”张中成的声音坚定有力。他一把抱过孩子,不顾身后村民的议论,大步往家走。“光棍汉养细娃,怕不是三分钟热度”“过不了半月就得送出去”“自己都顾不上,还揽这闲事”……身后传来一阵议论声。这些话像寒风一样刮过,但他的脚步没有迟疑。

一家三口曾经生活的家。

他给孩子取名张齐露,寓意她的人生如清晨的露珠般纯净美好。

从此,冷清的家有了生机。每天天不亮,张中成就起床生火做饭,将米磨成浆,再熬成浓稠的米糊。在等待的间隙,他清洗孩子换下的尿布。夜里孩子一哭,他就爬起来,抱着、轻轻地摇着,哼着自编的摇篮曲,直到她安然入睡。

八年后的一个冬日,命运再次给张中成带来了一个意外的“礼物”。1997年11月14日,他在邻镇联系采石业务时,偶然听到路人议论:“后街涵洞那边,有人扔了个刚出生的娃。”他的心猛地一紧,顾不上和客户说完话,转身就向后街跑去。

在河沟旁的砖石堆上,他看到了一个破旧的背篓。背篓里的女婴裹着襁褓,小脸被冻成了青紫色,旁边放着一张纸和20元钱,纸上写着“1997.11.13”。婴儿微弱的啼哭声刺痛了张中成的心。

“养就养嘛,砸锅卖铁我也养!”已经45岁的张中成曾想过娶妻生子,组建自己的家庭,但自从收养小齐露后,他便改变了这种想法。他迅速脱下外套,将孩子紧紧裹住,用体温为她取暖。回村的客车上,周围乘客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小声议论,有人摇头叹息。“捡个女娃,养大了就嫁人,有啥用。”他人的嘀咕,张中成听在耳里,只顾低头凝视怀里的孩子,眼神温柔而坚定。

“就叫巧宇吧,”他在颠簸的车厢里喃喃自语,“盼她这辈子灵巧顺遂。”

从此,张中成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也增添了更多欢乐。他在家悉心照顾两个女儿,出门打零工、下苦力。虽然疲惫,但只要看到女儿们天真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岁月的坚守

平凡日子里的非凡父爱

为了养活两个女儿,张中成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做早饭,帮女儿们洗漱、穿衣。安顿好后,便匆匆赶往采石场打石头。一锤又一锤,汗水如雨般浸透他粗糙的衣衫,但从未冲淡他对这个家的爱。

“有回我偷偷去采石场,看见他把锤举过头顶时,整个身子都在晃。” 张巧宇的声音发颤,“那锤头比我人还高,他却每天挥上几百下。”

夜幕降临,张中成又化身木匠、养猪能手,在昏暗灯光下做桌椅板凳、拌猪食喂猪,只为多挣点钱实现女儿们的愿望。农忙时,他是田间好手;农闲时,他就跟着村里的锣鼓队四处表演。哪里有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邻居汪大禄看在眼里,不禁感叹:“宁愿自己啃冷红薯,也要给娃们煮鸡蛋、蒸白米饭,这一点都不比亲爹差。”

更让汪大禄佩服的是,张中成每年都用心给女儿过生日。“齐露10岁生日时,他揣着打两个月石头挣的300块钱,带娃进城逛公园。”老汪言语中满是感慨,“那时候300块能买半头猪,他却给孩子买礼物、买裙子。”

张齐露(右)和张巧宇(左)小时候的合影。

不仅让孩子吃饱穿暖,张中成更为女儿们的健康和学习呕心沥血。

张巧宇4岁那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她受寒感冒高烧,小脸通红。在采石场劳累一天的张中成回到家,来不及休息,立刻背起孩子赶往镇医院。

“长这么大,我和姐姐没有吃过喝药的苦,因为伯伯总是把我们照顾得好好的。”张巧宇说道。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张中成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为了让女儿们上学,他办户口前后跑了20多次。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孩子的户口迟迟未能办妥。他厚着脸皮找学校负责人,坐在办公室里一遍遍讲述自己捡养孩子的经历,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

他的执着最终打动了校长,为两个孩子争取到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张中成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细致呵护她们的心理成长。

大女儿张齐露8岁那年,看到家里突然多了个妹妹,心里有些失落。周围小伙伴开玩笑:“你的爸爸要分一半出去啰!”这些话语让她更加难过,整天闷闷不乐。

张中成很快发现了异常。当晚,他坐在张齐露的床边,拉着她的手温柔地说:“乖乖,伯伯对你的爱一点都不会少。以后啊,你就有妹妹了,你爱妹妹,妹妹也爱你,我们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那一刻,小齐露破涕为笑,紧紧地抱住了他。

这些年,不少热心村民给张中成介绍对象,希望他能有个伴,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他都一一拒绝了。有人不解地问:“你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太不容易了,找个人帮衬不好吗?”他总是笑着摇头:“孩子们和我没有血缘,是我要抚养她们的,再找个人,那不是把不容易甩给别人了?那不公平。只要我给孩子们的爱足够多,她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长大。”

三十年过去了,73岁的张中成至今未娶。而他用一生的孤独,换来了女儿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

无私的成全

寻亲启事里的坦荡父爱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张中成萌生了一个想法——帮她们寻找亲生父母。

这个念头源于一则电视新闻。屏幕上,一位白血病患者因亲生父母的骨髓移植重获新生。看着画面,张中成心里“咯噔”一下,帮女儿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瞬间涌现。

那天夜里,他写下寻亲启事,把想法告诉了女儿和邻居。

“你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现在去找她们的亲生父母,图个啥?万一孩子跟着亲生父母走了,你后半辈子怎么办?”有邻居劝道。

“万一娃们生病了呢?多条路总是好的。更何况,我养她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回报。”张中成回答道。

张中成看着自己和女儿的合照,思绪万千。

寻亲的日子像采石场的石头一样沉重。他揣着两个女儿的照片,回到捡拾她们的地方,把寻亲启事贴在老街的墙上、村口的电线杆上。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耐心向路人询问线索。后来,他还拿出攒了两个月的钱,在报纸的角落刊登了寻亲启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张中成为两个女儿都找到了亲生父母。他毫不犹豫地带两个女儿去认亲,“要是想回亲生父母家,伯伯支持;要是想留在伯伯这儿,我这儿永远是你们的家。”

“伯伯在哪,家就在哪。”张齐露和张巧宇都哭了,说亲生父母给了她生命,但伯伯给了她们人生,想永远和伯伯在一起。

现在,36岁的张齐露已成家生子,在城里找到了稳定工作,把张中成接进城里同住。在城里,除了帮忙照顾外孙,张中成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他加入了社区老年乐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日子充满欢声笑语。

进城安居后,张中成依旧操持如昔,让父爱于亲情中静静流淌。

张巧宇在城里开了家蛋糕店,每天精心制作美味糕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日子平凡却幸福满满。一有空,她就回家陪伴张中成,给他买各种好吃的,陪他聊天解闷。

时光流转,温情依旧。虽然女儿们已长大成人,但张中成超越血缘的爱与付出,仍在亲情的绵延中静静流淌。

当有人问他为何终身未娶,张中成总是望着窗外的山头笑:“我已经有了家,还有两个女儿。”

三十六年,

岁月染白了张中成的头发,

压弯了他的脊梁,

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

却从未改变他的初心。

他用最朴实的行动,

诠释了至善、奉献、责任与成全。

这份没有血缘的父爱,

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照亮了两个孩子的人生,

也温暖了整个世界。

记者:尧华燕

编辑:幸婉茵

编审:何贤德、杨元刚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微万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