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曾有一支神秘的军事家族,他们以骁勇善战闻名,镇守边疆两百年,与辽、夏、金三大强敌周旋,甚至一度跻身宋朝权力核心。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曾有一支神秘的军事家族,他们以骁勇善战闻名,镇守边疆两百年,与辽、夏、金三大强敌周旋,甚至一度跻身宋朝权力核心。
这便是宋代唯一被允许世袭知州的党项族——折氏家族。他们的故事,堪称一部融合民族融合、军事传奇与家族兴衰的史诗。
折氏的祖先本是青藏高原的党项族,唐朝初年为躲避吐蕃侵扰,逐步北迁至陕西、内蒙古交界地带。
唐末乱世中,折氏首领折宗本凭借军事才能,成为振武军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开启了家族崛起的序幕。
其子折嗣伦接管麟州(今陕西神木)后,展现出罕见的治世之才。他不仅击退外族侵扰,还大力发展农牧业,使得“稼穑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
真正奠定折氏基业的是第三代折从阮。
后晋时期,契丹试图将折氏迁往辽东以控制府州(今陕西府谷),折从阮断然拒绝,率部重归中原政权。他凭借对契丹的强硬立场,被后周封为郑国公,成为西北军政核心人物。
这一时期的折氏,已从地方豪强成长为手握重兵的边疆守护者。
五代十国末期,北汉政权依附契丹,与后周对峙。折氏因与契丹的世仇,选择效忠后周。
951年,折德(折从阮之子)以府州为据点,多次击退北汉进攻。954年,他率军配合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大破北汉,因功受封永安军节度使。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折氏第一时间归附。折德之子折御卿更以19岁之龄率军参与灭北汉之战,连克岚州、岢岚军,最终迫使北汉主刘继元投降。
宋太祖为表彰其功,特许折氏“子孙世袭知府州事”,允许自募军队、自收赋税,形同独立藩镇。
这一特权,在中央集权的宋代堪称绝无仅有。
北宋与辽、西夏的百年拉锯战中,折氏始终是西北防线的中流砥柱:
1、抗辽先锋981年,辽军三路伐宋,折御卿在新泽寨以少胜多,斩杀七百辽兵;995年的子河汊之战,其子折惟昌更以骑兵突袭击溃辽军主力,俘获战马千匹;1004年澶渊之盟前,折惟昌突袭辽境大狼水寨,迫使围攻岢岚军的辽军撤退。
2、死磕西夏1038年西夏建国后,折氏与党项同族李氏展开长达八十余年的血战,涌现出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名将。
1041年西夏十万大军围攻府州,折继闵率六千军民死守月余,最终迫使夏军撤退。
元丰四年(1081)宋五路伐夏,折克行更发明“五军阵法”,斩杀西夏名将陈保吴良,屡次奇袭西夏腹地葭芦、廓州,被羌人敬畏地称为“折家父”。
折可适则长期镇守环庆、泾原,1097年雪夜奇袭西夏粮仓,俘获战马牛羊数万,官至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这一时期的折氏,甚至形成与“杨家将”齐名的“折家军”。他们的存在,使得麟府路(今陕西北部)成为宋夏边境最难啃的硬骨头。
金国崛起后,折氏迎来最残酷的考验。
末代知州折可求率两万“折家军”驰援被围的太原,却在交城遭金军伏击惨败。1129年,孤立无援的府州被金将娄宿劝降,折可求被迫归附金国。
然而金廷背信弃义,1139年以毒酒暗杀折可求,西夏趁机攻占府州,捣毁折氏祖坟。
家族另一支的代表折彦质,则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位折氏唯一的进士,官至南宋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长),曾指挥十二万宋军阻击金兵渡黄河。
秦桧当权后,他因主战被贬海南,仍写下“朝宗于海固愿也,一苇杭之如勇何”的豪迈诗句,至死以“家世忠节不得归中原”为憾。
折氏能屹立两百年,离不开宋朝独特的“羁縻政策”。
一方面是特权笼络。允许世袭知府州、自征赋税、家族子弟优先授官,甚至知州夫人可入朝受赏。
另一方面也严密监控。朝廷在麟府路安插禁军、通判、走马承受(皇帝密探),并规定“患病即换人”,防止形成割据。
这种“既给糖又握刀”的策略,既让折氏甘心为宋卖命,又确保其无法坐大。
正如欧阳修所言:“折氏世守麟府,实捍西戎,朝廷岂可自撤藩篱?”
从折从阮到末代知州折可求,府州知州共传7世14人,人均任职10.5年,远超宋代知州平均1.5年的任期,最长者折克行任职28年。
折氏子弟“十岁习武”,以骑射为生。折继闵曾鞭打读书的部属,直言:“边兵当以射猎战斗为生活!”直到北宋中期,家族才出现折可适这类“能诗善文”的儒将。
2、婚姻网络折氏11代娶妻20人,13姓中仅2人为少数民族(慕容氏、藏才族王氏),其余皆与汉族联姻。嫁女则多联姻边将家族,如丰州王氏、鲜卑慕容氏,形成稳固的军政同盟。
3、汉化之路从“持戎丑”到“敷五教”,折氏墓志从党项名(如“折御卿”)逐渐变为汉名(如“折彦质”),葬制也从族葬演变为讲究风水的汉式昭穆排列,折射出彻底的文化转型。
1139年府州陷落后,折氏分为南北两支。
北支部分族人降金,如折彦若任伪齐吴堡寨主,折彦颜在金末政变中官至开封知府,但再未能恢复昔日荣光。
南支折彦质后裔定居江南,弃武从文。其子折知常官至成都提刑,却因“戍军作乱”遭贬,晚年与朱熹交游,家族彻底士大夫化。
明清时期,山西岢岚、陕西府谷仍有折氏后裔,甚至因避祸改姓“佘”(如佘太君)。
而民间将折氏女将演绎为“杨家将”中的佘太君,恰是对这个家族最后的致敬——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永远活在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
折氏家族的兴衰,是边疆豪族在王朝政治、民族冲突与文化融合中挣扎求存的典型。
他们从党项武士蜕变为文武兼修的士族,最终消散于历史长河,却为宋代边疆史留下一抹独特的印记。
来源:巴州刺史